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目录.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目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目录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1.2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一b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的实验设计方法。 1.3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是将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组,即一个是实验组,一个为控制组。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前测)。然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处理,对控制组学生不进行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即后测)的实验设计方法。
2、 1.4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观察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用的方法。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性最强的一种方法。 1.5生态学运动:所谓生态学运动,就是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2.1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发展到儿童期,逐步学会了不能全凭冲动
3、随心所欲。他们逐渐考虑到行为的后果,考虑到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它遵循现实原则,即社会现实可能允许的范围。自我位于原我与超我之间,是意识结构部分。 2.2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危机)需要解决。而社会环境决定了与每个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
4、的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出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 2.3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该结构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 2.4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同化是图式的量变。顺应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亦即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就调整和改变主体的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顺应是图式的质变。 2.5平衡、运算、守恒: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2
5、.6假设一演绎推理: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先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 2.7命题推理: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进行的推理。命题推理的思维特点是超越现实。 2.8组合分析:认知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不仅可以从单一角度对问题作假设一演绎推理,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构成问题的全部因素作各种组合,然后逐一进行分析,最后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2.9临床法: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所谓临床法,就是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 2.10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把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
6、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11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当遇到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事实时,他们会坚定地认为该事实是错误的。儿童思维的这一特点被称为“自我中心主义”。儿童思维的这一特点不能说是儿童自私的表现,而是说明了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特点。 3.1遗传和遗传决定论: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遗传决定论主张
7、,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3.2成熟和成熟决定论: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小。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格塞尔上述观点得到了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支持。 3.3环境和环境决定论
8、: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心理发展参数:用来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指标。个体心理发展的参数主要包括:发展的时间;发展的速度;发展的稳定程度;发展的协调性;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 3.5心理
9、发展的动力: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在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3.6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7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称为敏感期。 3.8孟德尔法和高尔顿法: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关于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10、常通过孟德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一般来说,该方法能查明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作用。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3.9基因和基因突变:基因是由一种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学物质所构成,基因所携带的遗传物质由DNA的化学编码所提供。因此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在某些条件下,基因结构可能发生改变,称为基因突变。 3.10家谱分析法:给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如低能或某种特殊才能)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如果获得的材料是完整的,而且能从
11、中发现孟德尔的遗传模式,那么则可以说明这种特征的遗传效应。 4.1单人游戏和集体游戏:单人游戏是指单独一个人进行的游戏。主要表现是一个儿童玩自己的玩具。在单人游戏中儿童只专心于自己的活动,不注意他人的活动。这是一种低级的游戏形式,一般在22岁半的儿童中常进行这种游戏活动。如果一个儿童长期固守于这种游戏方式,则会妨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集体游戏是指多名儿童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活动。主要表现是多名儿童彼此有分工、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来完成某种活动。这是一种高级的游戏方式,一般在幼儿晚期常进行这种游戏活动。如果一个儿童经常从事这种游戏,就会促进其心理的正常发展。 4.2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
12、造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像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它是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教学游戏是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而编制的游戏。这种游戏的计划性、目的性非常明确,而且有教师的指导。它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发展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言语能力,以及培养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活动性游戏是指发展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使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其运动能力。活动性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勇敢、坚毅、合作、集体主义等个性品质。 4.3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这是人类思维
13、的最初级形式,其概括性很低,只能对事物的一些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同时这种思维又与行动分不开,思维对行动的调节机能还很差。婴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是指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4.4言语发生期和言语形成期: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学术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词出现之前的过程称为言语发生期,将词出现之后的过程称为言语形成期。 4.5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积极词汇是指幼儿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则指虽有些正确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4.6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
14、和行为调节。 5.1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的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即学校学习。 5.2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性,可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主要由外部条件激发而来的学习动机,称为外部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不持久。主要由内部心理需要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称为内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比较持久。 5.3直接的学习兴趣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
15、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对学习结果感到需要引起的。 5.4元记忆: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5.5元记忆体验和元记忆监控:这是元记忆的两个重要内容。元记忆体验主要指伴随在记忆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元记忆监控指主体在进行记忆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地监督、控制和调节。 5.6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由许多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所谓直接推理,是指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所谓间接推理,是指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间接推理包括演绎推理
16、和归纳推理。 5.7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5.8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9自我评价的“他律性”和“自律性”:所谓“他律性”,是指在进行自我评价时,用别人的评价来代替自己的评价。所谓“自律性”是指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做出评价。 5.10社
17、会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 5.11角色采择: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能力。 6.1第二性征、性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进人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的明显的性别特征,即第二性征。具体为:初中男生主要是喉头突起、音调变低、上唇出现胡须等;初中女生主要是音调变尖,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所谓性意识,是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与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是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6.2初中
18、生词的发展的“低潮期”:初二学生词的发展在整个初中阶段最差,即比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差,这一现象被称为初中生词的发展的“低潮期”。 6.3成人感: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 6.4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期特提出。他认为发展任务是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应该达到的成就。如果个体完成了其所在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则他们适应社会就比较容易,心理发展正常。相反,如果个体没有完成其所在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则他们适应社会就比较困难,且会使心理发展出现异常。 7.1相互显示和感情隐蔽:随着性意识的发展,高中生逐渐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出现了要与异性实际接触的心理
19、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两种方式:第一是相互显示,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希望得到他(或她)的认可和肯定。第二是感情隐蔽,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交流情感时,常以非常隐晦的、含蓄的、试探的方式来进行。 7.2辩证概念、辨证判断和辩证推理:辩证概念是对事物矛1 盾运动规律的反映,它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前提,没有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就无法进行。辩证判断是辩证概念更复杂的思维形式,它反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辩证推理是在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的基础上,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由已知到未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形式。 7.3代际差
20、异:两代人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7.4意志行为:受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为叫意志行为。意志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采取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开始阶段,它决定着行为发生的方向。执行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它是意志行为的中心环节。 7.5自觉性: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坚持下去,使自己的行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7.6果断性:人善于及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的意志品质。 7.7自制性:人善于支配自我和克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7.8坚韧性:个人在行动中能不断克服困难去完成艰巨任务的意志品质。 8.1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
21、的差异。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 8.2特殊才能:个体在其特殊领域中表现出的较高能力。 8.3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根据个体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可将智力划分为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分析型的人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综合型的人知觉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较强,而对事物的细节不大注意;分析综合型的人集分析型和综合型的优点于一身。 8.4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这是根据记忆过程中感觉道记忆效果而将智力进行的分类。视觉型的人视觉记忆效果最好;听觉型的人听觉记忆效
22、果最佳;运动型的人动觉记忆效果最理想;混合型的人各种感觉道记忆效果均衡。 8.5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这是以高级神经活动中哪种信号系统占优势而划分的智力类型。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而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 8.6性向说:荣格解释人格类型差异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心理活动的力量如果趋于外部事物,则形成外倾性人格;若趋向于主观内心世界,则形成内倾性人格。 8.7独立一顺从说:这是阿德勒解释人格类型差异的理论。阿德勒根据个体独立或顺从程度划分人格类型。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易受干扰,处事果断,喜
23、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顺从型的人缺乏独立性,容易受暗示,办事犹豫,没有主见。 8.8机能类型说:这是培因解释人格类型差异的理论。培因根据理智、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者占优势将人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8.9场独立一场依存类型说:这是威特金解释人格类型差异的理论。威特金根据场理论划分人格类型。场独立型的人的认识以其本人头脑中已有的信念为参照体系,较少受当时知觉情境的影响;场依存型的人的认识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体系,较多地受知觉情境的影响。 8.10文化一社会类型说:这是斯普兰格解释人格类型差异的理论。斯普兰格依据个体在六个基本社会领域的价值观划分人格类型。理论型的人以追求
24、真理为生活目的;经济型的人以获得财产和追求利润为生活目的;审美型的人以追求美为生活目的;社会型的人以重视他人为生活目的;权力型的人以获取权力为生活目的;宗教型的人以爱人爱物为生活目的。 8.11超常儿童:智能明显超过同年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也指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 8.12元认知: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8.13ICD一10智力落后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在XX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一10)中,把智力落后定义为精神发展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至智力水平和多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教育 心理学 名词解释 题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5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