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复习.docx
《历史教学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论复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教学论复习1、现代“课程”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答: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注意“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注重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2、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答:课程功能的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的变化。“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
2、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针对课程内容的改革。“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
3、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对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标准”有哪些特性? 答:是按学科分类制定的国家文件。 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及内容框架。 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4、在历史教学中,课程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设置学校课程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
4、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是检验课程改革中进步大小的尺度,它衡量我们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或者在哪个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5、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区别是什么? 答:1,历史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历史课标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2,历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态度、价值观、技能、知识目标并重。 3,以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是
5、历史教学大纲的关注焦点,而历史课标以学生为学习行为主体,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变化,并关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 4,历史课程管理以刚性转向弹性。历史教学大纲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而历史课标所留给的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很大。 6、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答: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逐步形成基本历史技能,初步具备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等。 过程与方
6、法。 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的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知识。 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不断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等。 7、历史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
7、、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和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不可分割,是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是知、行、意的统一。 首先,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基本内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赖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将对知识与技
8、能的学习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互相融合为一个整体的黏合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通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既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又可学会如何去获得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过程中,既可落实知识与技能,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三个目标维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情感目标都具有认知成分,人们也可以从认知目标中找到情感成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在过程与方法中进行的,并通过这一过程获得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发展能力;反之,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和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影
9、响。总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目标体系,它们应该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中整体实现。 8、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凡是承载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信息的物化材料,都可以视为历史教材。泛指历史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既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的主要凭借。教学论意义上,历史教材是由一定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还包括历史教具。 9、中学历史教材有哪些类型? 答:1,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中学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10、。为中学历史教师备课、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教学用书。 3,中学历史练习册、地图册和填图册等。历史教科书的配套教材,主要是为了配合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而编写的。 4,历史补充读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历史知识面,或者是作为历史教学内容补充方面的历史书籍。包括通俗历史读物,历史文学,历史文献资料及当代历史著述。 5,历史教学工具书、挂图和其他直观教具。包括历史手册、历史小辞典等。 6,历史文物、模型等实物教材。 7,历史学科方面的音像教材。如录音磁带、幻灯片、影视、录像以及计算机软件、网络信息资料等。 10、编写历史教科书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1,科学性原则。重要体现在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及应用中
11、。历史教科书应向学生提供比较稳定的历史知识系统。 2,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教育性中,教育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3,基础性原则。针对教科书的适用对象而言。 4,结构性原则。指中学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堆积。 5,可读性原则。体现了历史教科书的可利用性。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合中学生,文字表达要符合中学生语言特点。 6,图文并茂原则。历史教科书编写中文字和图画有机结合,图文互相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11、历史教科书在历史课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资源。 2,历史教科书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主要
12、凭借。 3,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4,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依据和工具。 一般来说,历史教科书不仅是历史教学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而且它自身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性。 12、历史教师如何使用历史教科书? 答:历史教师要依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认真学习与钻研历史教科书,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对历史教科书要有整体、深入的把握。全面了解历史教科书,不仅要熟悉教科书的全貌,而且需要把握教科书的编写特点。首先,历史教师应了解所选用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其次,要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 b,要研究历史教科书的重点、难点。只有解决在教学实际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尤其是学生阅读和
13、理解教科书时可能碰到的困难,才能充分发挥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C,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托,搞好教案设计。搞好教案设计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教案设计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教科书的结构、层次、内容、重点等,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 13、基本历史史实:历史是一门具体科学,总是以一定的历史具体材料作为其学科基础的。基本史实包括:历史上人们生产、生活活动及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等基本状况及由此产生的主要典章制度和科学文化成就;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应的时间、地点和典型的生产工具等构成历史现象的诸多因素。它是历史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前提和
14、条件。 基本历史概念: 是对具体史实进行的逻辑概括和科学抽象的产物,它主要反映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定时代和国家、民族等独特对象的内在联系。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别: 简单概念:是指那种通过一堂课的具体讲述,学生就能搞清楚、弄明白并形成完整概念的概念,一般要求学生当堂领会、掌握,如猿人、石器等; 复杂概念:是指不可能在一章一节或一堂课内讲清楚的,需要通过几堂课,有的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的那一种概念,如私有制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度的形成等; 理论概念:是指对众多的具体史实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对比、归纳演绎等高度的抽象概括而得到的认识结论,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
15、方式等。 基本历史规律:就是指隐藏于诸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中的一种不以人类主观意愿为转移的潮流趋势,是指存在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那种内在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极具普遍性的关联关系。如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等。 14、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答:1,以新联旧,以旧启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历史本身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以新联旧,以旧启新”,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消化、巩固知识,加强知识的体系化,而且能够使学生有运用知识的机会,从比较、综合、分析中培养、发展智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考虑到与以后章节的呼应、
16、衔接,教师可有意识地呼唤起学生回忆和思考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这种追溯过程本身就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就可能做到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诱发思维,指导总结。 中学历史教材分量重,头绪多。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围绕重点内容,关键环节,疑难问题来组织教材,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教学内容方面上来。教师要千方百计,围绕重点、疑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讲明概念,理清线索。 通过具体史实的讲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进而指导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指导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一般思维的逻辑规律。形成概念的过
17、程既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过程。总之是一个开发和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 4,由易入难,由浅入深,设计问题,组织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和提问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教师精彩的讲述加上优美风趣的语言对学生就很有启发性。提问一定要由易而难,因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也要符合思维的逻辑性要求。 15、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操与世界观培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答: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它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本身就是历史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
18、,有不完全相同的具体内容。进行历史教育首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勤劳、智慧、勇敢的教育。勤劳、智慧、勇敢三位一体,是人类存在发展至今的关键因素。 3,欣赏和塑造美的教育。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种形式,在历史长河中,自然景物所显示的自然美,历史人物言行所显示的艺术美,历史上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建筑等显示出来的社会美,比比皆是。 4,民主、法制教育。一部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人民大众追求自由、民主、法治的历史。 另外还有公平竞争教育。讲求起点平等、过程公正、结果公平、追求获取正义、交易正义、公平、自由的竞争。 16、历史知识有哪些特点? 答:一、过去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19、凡是在时间中发展的过程都无一例外地具有一去不再复返的性质,这就是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也就是历史知识最根本的特征。 二、具体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显著特征,指的是任何历史知识都有着它的具体的内容。具体的历史知识是由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人物、活动过程等组成。 三、科学性。我们讲的历史知识是经过了科学整理的历史知识,首先它基本上符合历史逻辑和逻辑思维,其次它基本上是客观真实的,最后它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提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综合性。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多彩性就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综合性。 中学历史教学特点:1.直观性特点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这
20、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具备直观性特点; 2.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必须重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特点有机结合; 3、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检测、考核,这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巩固性特点。 4、历史教学既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能的发展,又不会令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这就是是量力性特点; 5、历史教学要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关系,把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在照顾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上兼顾集体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历史教学的因材施教的特点。 6、系统性特点,知识应成体系,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甚至解决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问题。 17、中学
21、历史教学的原则? 答:1,多层次、多方位联系的教学原则。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相关联系;历史演进与现实生活、时事变化之间的联系等等,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2,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求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现实密切联系。 3,开放式教学原则。进行开放式的历史教学,首先要求历史教学的课程教材是开放的,其次实施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实行教学方法多元化,再次期中考查、期末考试等教
22、学评估形式应更多地是开放式的,最后试题、思考题等是开放式的。 18、综合课: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课型,它的特点是在一节课之内要完成两个及其以上的教学任务。比较适合中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其课程结构一般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新课导入、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或设计第二课堂活动。 单一课包括 绪论课:又叫导言课或引言课。一般作为新学习第一课,大单元教材开讲时或新班级教学第一课时进行讲授。内容包括说明学习历史目的和意义,介绍本学期、本单元的历史时期时限和教材内容,具体要求和介绍学习方法;作用在于为学生认识学习历史打下基础。 授新课:用三五分钟时间导入新课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讲授新知
23、识。多用于新单元的开始,教材内容与前一节教学内容没有多个直接联系; 教材内容分量重或难度大却因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必要一节课讲授完毕的情况下使用。一般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概括新内容、总结巩固、课后设计等环节。 复习课:一般用于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之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加以概括和系统化,以期明白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并提高分析总结能力,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关键在于使所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有随堂复习、单元复习、期中期末总复习等。 考查课:一般在一单元内容教学完毕,或期中、期末组织进行。任务在于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由此也间接的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教学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4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