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2、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 孔子 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 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
3、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春秋 老子 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 庄子 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集大成者:韩非子。 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它并不是以维护人
4、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第一 单元 知识点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49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