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马原考试复习大纲解答背诵.docx
《华工马原考试复习大纲解答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工马原考试复习大纲解答背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华工马原考试复习大纲解答背诵说明:本提纲的所有解答均符合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要求,可能部分答案与先本科使用的“绿皮书”有所不同,但是答案都基本是正确的,至于你选择背诵哪个版本,自己决定。有部分答案只有简短的概括,这是为了方便给为背诵,解释性的文字就删去了。有部分答案非常冗长,这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题干中的名称,在背诵过程中,顺便把选择题秒杀,回答大题的时候,可以写,可以不写这些解释名词性的文字,但是写了更好。马哲背诵讲究是逻辑性,可以画逻辑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由于时间仓促,纰漏在所难免,希望这份资料能助你轻松考好马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P23 解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继承了哪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P8 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 解答:这个自己补充好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具体阐述。P28 解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
3、观点P28-29 解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友情补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中何为第一性的问题,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方法论,是回答世界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是联系的还是静止的。是否唯物与是否为辩证法没有关系,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3.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P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4、P4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5 解答: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对立性和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是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
5、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4.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解答: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变化表现分为量变和质变这两种运动状态。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5. 辩证的否定观。P47 解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
6、的环节。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有保留。 6.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58 解答: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对于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第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一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第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
7、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的本质及其特点P66、67。 解答: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内容是:第一,认识住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提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所以,认识是主
8、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和实践的关系。P6466 解答: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
9、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或P70 解答: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4.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与“有用就是真理”的辨析。P72 解答: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其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辨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体现了真理的绝对性。有用就是真理是错误的。 5.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3-75。用此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 解答: 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
10、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真理所反
11、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
12、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绝对性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都是以往实践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入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僵死的教条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
13、倾向。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P97-99。运用此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与思路。 解答: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性。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
14、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发
15、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意识提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都有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一定要符合社会存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基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发展不相符合的现状,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能预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能为我国社会主
16、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是联系人们的精神纽带,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P99P104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 解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规律内容为: 1)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到阻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了各种社会形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工 考试 复习 大纲 解答 背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4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