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docx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中枢神经系统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 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 脑干(中脑、桥脑、延脑) 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脑膜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 脑池、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 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
2、走行线状高密度区 MRI:中等信号影 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2、 大脑 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 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 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 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 基底节,丘脑,内、外囊 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 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
3、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 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 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 CT表现: 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 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 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 小脑 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 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 3. 重要的几个区: 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勾 丘脑下部: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垂体漏斗 4、颅内脑血管的正常X线、MRA及
4、DS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半球前内侧面2/3,大脑凸面上外侧约1CM宽区域 变异:起始段在对侧发出。 前交通动脉为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1 / 43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部分大脑半球外侧面、脑岛、颞叶的前外侧 椎基动脉系统: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1/3以及枕叶 脑底动脉环: 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 二、颅脑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 异常CT图像分析要点: 1、病灶密度 l 高:钙化、新鲜血肿、肿瘤等
5、。 l 低:液体、坏死、囊变、囊肿、水肿、脂肪 l 等:血肿、肿瘤 l 混合密度 2、病灶周围水肿 3、病灶强化:部分正常组织可以强化5Hu。颅内病灶多强化,而腹部肝、肾肿瘤正常组织强化多于病灶,所以显示病灶为低密度。 4、邻近组织改变 钙化:颅内钙盐沉积,可为生理性,颅内肿瘤-胶质瘤 CT:高密度 MRI:不能特异的显示钙化灶 坏死、囊变:因血供减少或中断引起组织坏死、液化而形成的病变。 CT:低密度 MRI: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脂肪 脑血管阻塞而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和其他神经细胞的死亡。 临床分期 1,超急性期(06小时) 2急性期(624小时) 3亚急性期(27天)
6、4稳定期(814天) 5慢性期15天) 影像学分类: 累及皮层和白质的大面积梗塞: 小片状梗塞 腔隙性梗塞 出血性梗塞 陈旧性梗塞和软化灶 1.大面积梗塞 12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 楔形或大片状,脑肿胀,累及髓质和皮质; MR 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 2周后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强化; 2.小片状梗塞: 多见于动脉硬化者,为动脉小分支闭塞。 MR表现为局灶性小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3. 腔隙性梗塞 深部穿支动脉闭塞所致。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放射冠与脑干, CT表现为直径小于1.0cm。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MR 为类圆
7、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灶。 4. 出血性梗塞 缺血性脑梗塞经抗凝治疗,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移动,血液进入再通、但已有坏死的血管,易破裂出 3 / 43 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塞。 好发于皮质和基底节,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原缺血梗塞的基础上发生出血。 CT大片低密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MR在原T1WI低信号的病灶内出现较大片状高信号,出血灶在T2WI也多为高信号。 病灶占位效应加重 临床病情加重 5. 陈旧性梗塞和软化灶 出现囊变与软化,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信号的囊腔 MR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亦呈低信号。 灶周胶质细胞增生及纤维
8、牵拉,出现局限性脑室扩大、脑沟加宽和脑萎缩征象。 四、脑动静脉畸形 最常见的血管畸形 先天性 病理: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增大的引流静脉 周围脑组织萎缩和胶质增生 可见钙化 CT 平扫以等低混杂密度为主,局部脑组织可萎缩,血管破裂出血则为高密度的颅内血肿。 增强扫描见条状、迂曲扩张血管团高密度强化为特征。 一般无明显的占位,合并破裂出血时占位效应较明显。 MRI T1WI无信号或低信号条状迂曲血管流空影 T2WI为混杂信号,多仍可见条状弯曲无信号或低信号的畸形血管影 合并出血时T1WI、T2WI均可见高信号 MRA可清晰显示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和畸形血管团。但对某些异常血管巢或引流
9、静脉常显示不全。 4 / 43 消化系统普通X线检查的正常表现 一、食管的正常X线解剖 颈段 胸上段:胸廓上口到A弓上缘 胸段 胸中段:A弓上缘到肺下V下缘 腹段 胸下段:肺下V下缘以下 食管正常压迹: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 食管黏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互相平行、连续的纤细条纹状影,与胃小弯的黏膜皱襞相连续。 第1蠕动波 由下咽动作激发 第2蠕动波 由食物内压引起,始于主A弓 第3收缩波 食管环状肌出现不规则收缩 二、 胃 三部:胃体、胃底、胃窦;两弯:胃小弯、胃大弯。 5 / 43 胃黏膜皱襞 黏膜皱襞 -条状透明影 黏膜皱襞间沟-条状致密影 胃黏膜皱襞可塑,一般5mm,各
10、部位黏膜皱襞形态如下: 胃小弯-平行整齐 胃大弯-粗而横向或斜向走行 胃底-弯曲,略呈网状 胃窦-与小弯平行或斜行 胃微皱襞(fine relief) 在双重造影上可见 胃小沟-细线状,宽1mm 胃小区-圆形、类圆形小隆起5mm;胃壁10mm;小肠壁5mm;大肠壁5mm, 可疑;10mm,肯定。 二、黏膜皱襞改变 黏膜皱襞破坏 黏膜皱襞消失,代以杂乱不规则的钡影,造成与正常黏膜皱襞的连续性中断,多为恶性肿瘤所致。 黏膜皱襞平坦 黏膜皱襞条纹影像变平坦而不明显,严重时可完全消失,多由恶性肿瘤及炎症水肿所致。 黏膜皱襞纠集 黏膜皱襞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常见于慢性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黏膜
11、皱襞增宽、迂曲 黏膜皱襞的肥厚、肥大,见于慢性胃炎、黏膜下静脉曲张。 三、管腔改变 8 / 43 超过正常范围的持久性管腔 缩小-狭窄:炎症 、肿瘤、功能 增大-扩张:梗阻性、张力性 四、位置和移动度改变 五、管腔外改变 六、功能性改变 食管和胃肠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 食管静脉曲张的X线表现 早 期:发生在下段,黏膜皱襞稍增宽、略迂曲、虚线状、管壁稍不光整。 典型期:中下段黏膜皱襞明显增宽、迂曲,蚯蚓状或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呈锯齿状。 严重时:以上表现更明显,且管壁张力降低,蠕动减弱,钡剂排空延迟,病变累及上段。 二、食管癌 分型 浸润型
12、:管壁环状增厚、管腔狭窄。 增生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形成肿块。 溃疡型:肿块形成局限性大溃疡,深达肌层。 影像学表现 黏膜皱襞破坏、中断、消失; 不规则龛影; 腔内充盈缺损; 管腔狭窄、狭窄以上扩张,钡剂通过受阻; 管壁僵硬、蠕动消失。 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 只侵犯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不伴淋巴结转移。 黏膜皱襞增粗、迂曲、紊乱、毛糙或中断; 小龛影0.2cm0.4cm; 小充盈缺损,大小由0.50.50.52cm不等; 9 / 43 小段管壁柔软度及舒张度降低。 食道癌与食道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 类别 黏膜皱襞 壁柔软度 壁腔 分界 范围 钡剂通过 食道癌 中断破坏 硬、蠕动消失 狭窄,狭窄上扩张
13、 与正常分界截然 较短 障碍 静脉曲张 增粗、迂曲、串珠、蚯蚓状 壁软、伸缩自如 扩张 无截然分界 较长 顺畅,严重时轻度减慢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gastric ulcer,duodenal ulcer) 好发于2050岁,有25%的人曾患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病理改变:胃肠壁的溃烂形成缺损,直径5mm20mm,深5mm10mm,溃疡周围炎症,黏膜水肿。 穿透性溃疡-深达浆膜层。 胼胝性溃疡-周围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复合型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同时溃疡。 急性溃疡穿孔-穿入游离腹腔内。 1. 胃溃疡 直接征象-龛影,多见于小弯侧切线位呈现乳头状、锥状或其它形状,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底部
14、平整或稍不整。 良性溃疡周围水肿,透明带表现。 黏膜线1mm2mm;项圈征5mm10mm;狭颈征。 良性溃疡的另一征象见龛影周围黏膜纠集。 间接征象 痉挛性改变-对侧壁指状痉挛切迹; 分泌增加-胃潴留; 10 / 43 张力、蠕动紊乱-增加或降低。 瘢痕改变-“蜗牛胃”、“葫芦胃”或幽门狭窄和梗阻。 胃溃疡的特殊表现: 穿透性溃疡:龛影深而大, 均1cm,周围有较大水肿带,大如袋状,液面,气液钡分层。 胼胝性溃疡:龛影大,1.5cm2cm,深度1cm, 透明带较宽,黏膜皱襞纠集,与恶性难辨。 胃溃疡恶变征象: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如指压迹征; 黏膜皱襞呈杵状增粗和中断; 龛影周围不规
15、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治疗过程中龛影不愈合反而增大。 2.十二指肠溃疡 直接征象-龛影,4mm12mm大小,多为正位像,黏膜皱襞纠集。 恒久的球部变形 山字形、三叶形、葫芦形 ,也能作出诊断 间接征象:激惹征; 幽门痉挛;分泌增加;张力增高或降低;固定压痛。 四、胃癌 以胃窦、小弯和贲门区常见。 病理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 型;型;型;型。 影像学表现 1. X线造影表现: 充盈缺损; 胃腔狭窄,胃壁僵硬; 龛影:形态不规则,在胃轮廓内,半月综合征; 黏膜皱襞破坏、中断,异常增大; 瘤区蠕动消失。 11 / 43 *半月综合征:胃轮廓之内; 不规则半月形; 外缘平直,龛影周围有环堤征
16、、指压迹征、尖角征。 早期胃癌: 癌组织浸润仅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与肿瘤的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 特殊类型胃癌的特点 A.胃底贲门癌- 胃泡内肿块,钡剂分流、绕流。 B.胃体癌-无蠕动。 C.胃窦癌-“袖套”样套入狭窄段。 D.弥漫性-革袋状,排空快。 2.胃癌CT表现 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早期胃癌CT检查有一定限度; 进展期胃癌CT检查有利于观察病变的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五、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好发于回盲部,其次为空、回肠 病理上分为溃疡型与增殖型 X线表现:肠管痉挛收缩,粘膜皱襞紊乱 “跳跃”征-溃疡型 粘膜皱襞破坏,小点状、
17、小刺状龛影 溃疡与长轴垂直 盲升结肠狭窄、缩短和僵直-增殖型 多数小息肉状充盈缺损 六、结直肠癌 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分为增生型、浸润型和溃疡型三型,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 影像学表现 不规则充盈缺损; 12 / 43 黏膜皱襞破坏中断; 肠腔一侧或环形狭窄,钡剂通过受阻; 肠壁僵硬、蠕动消失; 较大的龛影。 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类 别 龛影形态 龛影位置 良性溃疡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位于轮廓之外 恶性溃疡 不规则、扁平、有多个尖角 位于轮廓之内 黏膜水肿表现,粘膜纠集直达龛影口部,并龛周和口部 指压征、环堤征;黏膜皱襞中断破坏 由宽逐渐变细 附近胃壁 龛影大小 柔软、有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 医学影像 考试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3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