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docx
《医学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1.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4. 主要的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2、第二章 心理过程 1.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强度。差别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 2. 知 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定势,即心向 3. 错觉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
3、的反映。是通过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识记个体获取知识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6. 影响识记效果的原因:识记的目的性,即提出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是提高识记效果的重要条件。识记活动的实践性和独立性。对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材料的数量。 材料的性质。信息加工深度。 7.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4、 8.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稳定程度 表现形式 属性 情 绪 情境性和短暂性 表现外显性、冲动性 情 感 深刻性和持久性 表现内隐性、稳定性 人所独有,发生较晚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 多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发生时间 人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医学心理学 第 1 页 共 12 页 9.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社会适应的功能信息传递的功能动机激发的功能活动组织的功能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 10.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基本的情绪形式 快乐-愿望得以实现 悲哀-
5、失去心爱事物 愤怒-目标行为受挫 恐惧-临危无力应对 、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是一种渲染性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 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11.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2.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采取决定阶段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
6、方法,做出行动的决定。、执行决定阶段1.坚持执行预定的目标和行为程序;2.制止和修改那些不利于达到预定目标的行动。 13.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 、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14. 意志品质:1.自觉性 主动地支配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 2.果断性 明辨是非,决断迅速合理,实现目的。 3.坚韧性 保持精力,不屈不挠实现既定目的。 4.自制性 自觉控制情绪动机,约束行动和语言。 第三章 人格 1.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
7、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3.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自然物理因素。 4. 人格倾向性决定人态度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 反映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气质,性格,能力 5. 需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它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6.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他按需要出现先后和力量强弱顺序,将人类的主要需要划分为一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
8、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医学心理学 第 2 页 共 12 页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只有人类中的少数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7. 动机(motivation):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两个条件: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三个功能:始发功能,指引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8.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四种基本形式 :双趋冲
9、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9.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10.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则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已经“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从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中,可评定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 12.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因素:1遗传素质2营养状况3教育4社会实践 13. 智力
10、 18. 气质类型的构成: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19. 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20. 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如爱集体、善交际、有礼貌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如勤劳、认真、创造精神对自己的态度。如自信或自卑,羞怯或大方等。 2.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活动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持久性主导心境 3.性格的意志特征 表现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21. 性格的类型:机能类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内、外倾向型独立型和
11、顺从型优越型与自卑型社会文化类型 22.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而性格则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和行为方式。 医学心理学 第 3 页 共 12 页 从概念内涵看,性格的好与坏取决于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但气质不依据心理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转移 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几乎概括了人的社会方面的心理特点 从形成、发展上看,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取决于个体神经类型的特点,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是在环境、教育、家庭和自身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可塑性较大,较之于气
12、质,易改变。 气质无好坏之分,与行为内容无关,不能说某种气质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个体的社会活动价值和成就大小;而性格主要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明显地有好坏之分,人们都希望能养成良好的性格。 、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气质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气质可以按照人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的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个体行为中表现出的气质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当成性格的特点 性格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第四章 心理应激 1. 心理应激的理解: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居等)。
13、 2.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应答反应) 3.应激是察觉到的威胁 (对环境的需求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的评价)。4.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 2. 心理应激的理论模型: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提出应激是 “全身性适应综合征” 警戒期(alarm stage) 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 应激的生理生化理论。心理应激模型,个体察知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均衡时所产生的心身紧张状态。个体面临或觉察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过程。心理应激过程模型,姜乾金教授等将心理应激看作是由应
14、激源到应激反应的多因素作用过程,即“应激过程模型”。社会应激理论整体健康模型心理应激系统模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3. 应激源: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是各种生活事件 4.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也称应激的心身反应。 5.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应激的心理反应 、应激的认知反应感知觉功能的降低回忆和提取功能的下降思维迟钝视觉运动反应时间的延长。 、应激的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愤怒(有目的的
15、动机行为受阻时的激情状态);抑郁 (伴随丧失感的悲哀、孤独心境) 、应激的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冷漠,病态固执 、应激的生理反应 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由这些系统所调节、控制的全部器官和组织共同参与完成,从而使个体每一功能都得到动员,以消除、减弱或适应应激源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 第 4 页 共 12 页 6. 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7. 应激应对的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明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生活事件培养健康的人格提高心理活动强度提高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增强对于环境的适应
16、能力广泛地开展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实施应激干预 三级预防认知功能康复训练适应技能康复训练生理功能训练和适应 第五章 心理危机 1. 危机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 第一,危机是一种困难的境遇,这种困难的境遇使人无能为力,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主宰自己的生活。导致这种困难境遇的刺激是“应激性事件”或“危机性事件”。第二,危机是遭遇困难境遇以后的一种心理“解体状态”,在这种“解体状态”下,个体可能出现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反应。 2. 危机的心理学特征:(1)危机的临时性 危机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人危机都是短暂的、临时的和一过性的。对于部分人来讲,某种临时性
17、事件却会导致长期的混乱,形成一种慢性的创伤后应激,甚至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2)个体对危机反应的混乱性 这种混乱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危机当事人强烈地感到既往的应对措施失灵了,无法利用曾经拥有的资源来处理所面临的困境。(3)危机后果的不容忽视性 多数情况下,危机常常与失去健康、财产、亲人有关。 3. 危机的分类:1. 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是指,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面临生产、上学或毕业、孩子离家、退休这些正常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事件时,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2. 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是
18、指突然遭遇危及个体生命、财产安全等事件的危机状态,如各种自然灾害、车祸、被绑架、被强奸等意外事件,突然的疾病或死亡等。 特点:突发性、随机性、强烈性与灾难性。3. 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 是一个源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概念,它主要涉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等哲学与心理学问题,如人生的目的、价值、责任、自由与独立。这种存在性的危机可能是许多心理困扰的深层原因,它们有时候会以心理困扰的方式表达出来 4. 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一)人类对应激的物种保护性反应 1.攻击-逃跑反应2. 保守-退缩反应 (二)生理心理学理论 生理学家塞里则对人体适应压力的过程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他将适应的
19、过程分成如下三个阶段:警觉阶段 抗衡阶段 衰竭阶段 (三)丧失的哀伤理论 林德曼认为,人类对丧失的哀伤反应不仅是正常的、暂时的,同时也是必需的。他认为,可以对危机求助者进行危机干预,却反对将求助者的问题当作病态来处理。应激与创伤性事件本身并不构成危机,只有主观上认为应激与创伤威胁到我们的安全、存在、需要的满足时,个体就会进入到应激状态。危机既有短暂的失衡,也蕴藏着成长的契机,危机的解决也会带来某些积极的建设性结果。 (四)精神分析理论 遭遇同样的危机性事件,结果却不尽相同 ,这除了与个体天生的体质、神经类型等生物学差异有关以外,也与其早年的成长经历及受其影响所形成的亲子关系类型、客体关系、人格
20、特征、潜意识的冲突等因素有关。某个创伤性事件之所以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实际上是既往没有解决的创伤激活的结果,也就是现实的事件像一个“扳机点”一样激医学心理学 第 5 页 共 12 页 5. 6. 7. 8. 9. 活过去的创伤性记忆网络。有些个体正是因为内在的心理动力学原因使其无意识地将自己置于某种危险的情境之中,或者因为内在精神结构发展的问题而使其更可能受到创伤性事件的伤害。 (五)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讲,所有要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且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六)适应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自身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危机的影响。(七)人际关系
21、理论 人际理论强调个体的自尊、自信、自强,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开放、真诚在克服个人危机中的作用。如果个体敢于相信自己,就可以获得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感,从而有能力采取行动应付危机。 对危机事件的评估 (1)危机事件的性质 (2)危机事件持续的时间 (3)危机事件的范围 对危机当事人的评估1认知功能2情绪状态 3行为能动性4自杀风险5应对机制与资源6评估工具 危机干预技术:1第一阶段 危机干预者要像细心的父母一样去工作 工作的主题 尽量帮助危机者脱离危机现场,尽最大努力保护当事人的生命安全,尽快恢复生活秩序。2第二阶段 危机干预者像耐心的教师一样工作 工作主题对危机当事人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
22、解自己所经历的事件 3第三阶段 危机干预者像心理治疗师一样工作 详细回顾整个创伤性事件的全过程;检查创伤症状,发现“特殊的痛点”;帮助回到正常的生活,应对环境的反应 危机康复的标准:对身体反应的良好控制;可以忍受与创伤有关的情绪反应;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思想;能以恰当的情绪状态描述整个创伤事件;自尊的恢复;个人人际关系的恢复;寻找到危机事件的积极意义。 危机干预的实施步骤:确定干预目标 ;制定干预计划;干预计划的实施与调整;干预结果的评估 第六章 心身疾病 1. 广义的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order):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也称作“心身障
23、碍” 2. 心身疾病的成因:(一)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 1情绪反应 其中消极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悲伤、痛苦等)的产生往往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有害健康。2人格特征 从健康和生活适应的角度来看,心理特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着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人对各种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情绪与生理反应;影响和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挑战的适应和应对方式、能力与效果;影响着一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能得到和利用的社会性支持的质量。 (二)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社会环境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心理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3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