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docx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docx(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教案一、除 法 一、 教学内容:P2P26 二、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应用。 2、 使学生体验除式与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3、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的计算办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三、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 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3、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时数: 5
2、课时 五、 教学进度: 第12周 除 法认 识 竖 式 一、 教学内容: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探索新知
3、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5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 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演示20个苹果 小组讨论: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呢? 学生用圆片分一分,讨论怎样用竖式表示。 全班交流 3、 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先由学生操作。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题”。 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
4、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学生独立完成第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四)、总结 第二课时:除法试商方法 教学内容:P4 5 “分草莓”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
5、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1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试商方法。 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
6、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 填空:P4“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5题。 四、总结 第三课时: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6 8 “租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对学
7、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最大能填几? 625 838 740 2.列竖式计算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 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 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1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
8、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4.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6“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
9、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03=31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 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 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4.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四、 总结 第四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8 9 练习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试商方法,进一
10、步积累试商经验。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板书:除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对答案。 2. 第2、3题 全班齐练,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第4题 先提问:画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 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巡视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检查单位名称是否正确。 5. 第6题 此题使被除数数目较小,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11、后分类。 6. 第7题 帮助学生理解图意: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派车的可能性有5种,只要求学生说出一种。至于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就可以。 7. 第8题 本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题实际上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先观察图,让学生找出规律。第、题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接着画确定颜色。第题通过规律:5个圆为一组,第25颗正好是第5组的最后一颗,因此是蓝色的。 二、 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四则运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是结合具体
12、的生活情境来探索“先乘除,后加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1、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运算式题;利用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 关键: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顺序。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 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生
13、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5、 引导学生掌握以内眼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四、课时划分:6课时 五、 教学进度:第34周 第一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10 11 “小熊购物” 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
14、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 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
15、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如: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需付多少钱? 3. 解决问题。 列算式:34+6 6+34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表示4块面包和1瓶饮料共付18元。 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表示1瓶饮料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共付多少元。 引导学
16、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18 =18 答:该付18元。 4. 尝试独立解决 提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几元?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解答。 a. 34=12 20-12=8 答:应找回8元。 b. 20-34 =20-12 =8 答:应找回8元。 重点讨论解法b。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认识:在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两步计算
17、的式题中,应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5. 小结 观察三个混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课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 提问:这样的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P11“试一试” 1. 第、题注意注意提醒学生把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2. 第题齐3学生板演并订正。 3. 第题让学生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也可自己创设情景来叙述算式的意义。 四、总结: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二课时:除加、除减 教学内容:P12 13 “花店买花” 教学目标: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
18、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 练习 48+6 40-64 二、 探索新知 出示P12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 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3.
19、解决问题。 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 248=3, 5-3=2 答: b . 5 - 248 =5-3 =2 答: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组讨论:5-248 表示上意思。 算式“5-248”中的“24”表示8枝康乃馨24元,“248”表示1枝康乃馨多少元。所以“5-248”表示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也可以表示1枝玫瑰花比1枝康乃馨贵多少元? 因此计算“5-248”的时候,应先算248=3,再算5-3=2,用脱式计算式: 5 - 248 =5-3 =2 答: 引导学生发现:有减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4. 尝试解决问题。 提问: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
20、花共花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解答。 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5. 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 巩固练习 1. P13“试一试”。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2. P13“练一练”。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后放手独立完成。 四、总结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14 16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2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熟练掌握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板书: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 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2. 第2、3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明确问题,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 第4题。 注意图中“5个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一条信息。 4. 第5题 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 126=2 32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解法二: 36=18 1812 答:男生买的
22、饮料便宜。 解法三: 123=4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听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 答:每听便宜1元。 5. 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独立思考有什么规律,然后小组讨论,订正。 6. 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练习。 7. 第8题 先审题,指名说说错在哪里,再让学生改错。可指名板演。 三、介绍“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 四、 总结 第四课时: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17 “过河”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3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