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
《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第5节 运输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 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2、设计思路 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
3、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 1 / 8 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讨论来完成此
4、课。但学生属于“五-四”制,在初一年级学习七年级的教材过程中,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补充。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枝瘤的现象,不太明白其形成原因。 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枝瘤的形成过程”。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完善。另外,在实验材料采集方面,本地木本植物的枝条很好选取,只是季节原因,没有带叶片的枝条,但用这样的枝条进行实验,现象仍然很明显,只是实验需要较长时间。 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提出:“夏季的树林里,空气非常湿润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植物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果。”学生回答。 “土壤中的水分又是怎样到
5、达叶片的呢?”我追问道。 “应该是根吸收水分,由茎运输到叶的。” “我们学习过根有吸收的作用,但是茎真的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吗?又是用什么部位来运输的呢?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伴随着我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并开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了。 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采集实验材料,可以自主选择木本植物的枝条,此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材料有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常见的种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各组基本上有了一些设计思路。 最先要表达看法的是小组1:“将一株植物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剪断茎的上部就有水分流出来,说明茎有运输作用!” 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一位学生立即反驳道:“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证
6、明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 这时,同学们集思广益,马上想到使水溶液具有颜色,再观察植物的变化。 2 / 8 小组1同学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小组2:“在实验法中常用对照组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参考了教材的做法,将木本植物的两个枝条,一个完整,另一个剥掉树皮作对照组,同时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横、纵切面的变化。” 对于这种做法,同学们认为“简便,易行,也具说服力!” 小组3急切地说:“我们和组2的实验设置一样,但选取对照组的方法恰好相反,我们想将树皮留下,去掉中间部分。但是,因为剪断的方法会伤到树皮,于是我们小组研究用胶类的物质粘住茎底部的中央部分
7、,但还没有最后确定用什么物质。” “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启发性地问。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用万能胶,还有的说用油漆,有些同学想到了不溶于水的油脂类,有的想到了凡士林油等等。我也参与了讨论中,介绍了蜡封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给予了鼓励,也建议大家对其他物质可以试一试,并及时地向学生渗透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4:“我们组的想法是用一个木本植物的枝条,将底部纵向劈切一段,分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上部横、纵切面的颜色变化。不仅可以知道茎是否有运输的作用,还可以观察茎有没有横向运输。” 同学们对组4的新奇想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给组4发“创意
8、奖”了。我也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和赞赏。 此时,我发现学生设计中的实验材料都是木本植物,于是提示说:“我们可不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来进行实验呢?” 小组5立即表示有相同的想法:“我们想就地取材,选取天竺葵的带叶枝条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观察叶的颜色变化。不知道是否可以!” 其他组同学都表示可以试一试。 有同学向组5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可以将两株草本植物在不同时间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然后观察液体在茎内的上升情况,这样是不是使本实验更具说服力呢?” 另一位同学质疑:“怎样能观察到液体在茎内的运输位置呢?” 3 / 8 我根据学生们的交流结果,为大家推荐了玻璃翠等茎透明度比较高的草本植物。 在生生、师生的共同
9、交流中,各组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并进行实验操作。我强调了实验应在温暖且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以及定量实验的问题,因本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在本节课观察不到实验结果,于是,我叮嘱学生课后定期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时由兴趣小组将课前按照教材的做法准备好的已染红的实物标本展示出来,使学生提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观察。 在学生分组观察的时候,“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经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判断“我们组观察的天竺葵的叶脉变成了红色,说明茎将红色的水溶液运输到了叶。” “运输的方向又是怎样的?”我追问道。 “茎运输水分的方向是由下而上的。”学生立即回答。 另一位学生:“我们组观察到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输作用 北师大 年级 生物 上册 55 运输 作用 参考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3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