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专家讲座之王春易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docx
《北京十一学校专家讲座之王春易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十一学校专家讲座之王春易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十一学校专家讲座之王春易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校务委员、学部主任、生物特级教师 王春易 学科教学与学科教育有什么不同呢?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我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却经历了相当长的实践过程,最终使我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我现在的课堂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生物阅读课。整个课堂不需要我说一句话,课堂上只听到“哗哗”的翻书声和“沙沙”的写字声。我非常享受这样的课堂,他们那么投入,那么会阅读,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高中生物一般在高二才开始开课,课时非常紧张,通常到了高三第一学期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讲完,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还让孩子们自行阅读,因此受到了不少质
2、疑,但我依然坚持。我觉得于生物学科而言,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需要孩子们认真细致地去阅读教材。起初,我是将阅读教材作为课下作业来布置,但是,学生们不认为阅读是作业,他们认为只有写到纸上的,老师要收上去批阅的才叫作业,所以他们不当回事儿。当我把阅读拿到课堂时,这种阅读就会有了氛围,有了感觉,有了效果。孩子们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少孩子还建议延长生物课的阅读课时。当然,在阅读中他们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好在我们的教室中有大量的学科图书,于是,孩子们就有了丰富而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些图书拓展了孩子们的阅读视野和学习范围,他们课上可以随意翻阅,课下也可以借走,用一周的
3、时间去阅读。 模型建构课。生物学是比较抽象和微观的,对于这些内容,即使阅读也很难去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模型建构课来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和领悟。模型建构课,就是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去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抽象的生物概念就变得具体了,变得可观、可感而且可爱了。细胞我们是见不到的,细胞的分裂过程我们自然也看不到,比如手划伤了,愈合后的皮肤上产生了新细胞,细胞数量在增加,但遗传性质不变。在教学这个章节时以前我这样做:先带他们去看投影片和视频资料等,然后后带着孩子一起去画图,他们弄懂以后,我会编一个顺口溜,告诉他们细胞是怎么变化的,最后出几道题目加以巩固,这部分知识就基
4、本掌握了。现在我这样做:我用红色的毛线代表母方的遗传物质,用绿色的毛线来代表父方的遗传物质,让学生去建构这个过程,通过拼一拼、摆一摆,孩子们就有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就会理解这样变化的合理性,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获取新知。 小组讨论课。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来解决。我把整节课交给他们,让他们彼此交流,提出问题,擦出火花。他们喜欢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比较轻松,容易学到更多东西。 实验探究课。这是最能体现生物学科特色的一种课型。过去以为是难点的知识,通过做实验就迎刃而解了。实验探究课上,我们不囿于课本上的那些实验,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课题去探究。 辩论课
5、。对于有争论的生物命题,我们就拿出来辩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深对命题的理解。辩论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完全不同以往的风采,这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发散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全方位地展示了自己。 师生交流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师生交流课得以解决。在师生交流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一说出问题,就有很多学生回应,而且每个学生的头脑思维是网络结构式的,和平面思维、生物惯性思维是完全不同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达到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这就是十一学校变化着的生物课堂。过去是是教师讲解,学生们听,教师板书,学生们记笔记,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作业;而现在,孩子们都在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十一 学校 专家 讲座 王春易 学科 教学 走向 教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37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