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形象演变.docx
《包公形象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公形象演变.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包公形象演变合乎情合乎理 包公形象发展演变探究 内容摘要:包公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自他进入中国文人视野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坛上将会生生不息、广泛流传下去。合乎情又合乎理,生于斯又益于斯,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凝聚了历代艺术家的思想和智慧,包含了历代下层穷苦百姓的内心需求。包青天的艺术形象终于在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人民的内心中扎根生芽,成为中国文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关键词: 身在庙堂,心在江湖,并能自由地穿梭与江湖与庙堂之间,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历经千年却还不断地被人们演绎着、诠释着,下层文人视他为内心的楷模,穷苦百姓把他当作神明朝夕顶礼膜拜。时代在变化,朝权
2、在颠覆,社会主导思想文化也在更替,可包公形象还屹然矗立。因此,对包公形象的发展演变有探讨的必要。 一、包公形象的由来 根据史料记载,在文学上包公形象出现之前,包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不仅善于断案,而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千百年来在百姓心中一直是为官的楷模。辞海中记载:“包拯(999一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
3、形成丰富的传说”。可见历史上的包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同时历史上的包公为以后文学史上包公形象的塑造提供丰富的源泉。 二、包公形象发展演变解读 正直的判官宋朝包公形象塑造 在包拯去世不久,作为艺术形象的包公就在宋金笔记、话本、杂剧中出现了,宋代包公只是代表法律、正义的符号,是一位秉公执法,机智能干的判官。我们先看宋金笔记中的包公形象,宋金笔记中对包公形象的描述最为鲜明的莫过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南宋初年朱弁所著的曲洧旧闻。前者有一条关于包拯的记载: 包孝肃尹京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有编民犯法,当杖脊。吏受殊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汝第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法决杖,我亦决杖。”既
4、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大声呵之曰“但受脊杖 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件吏于庭,杖之七十,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 抑吏势。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小人为奸,固难防也。 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包公形象还非常朴实,丝毫没有神化的色彩,竟能为吏所卖。如果前者关于包公形象的描述文学色彩还不够浓的话,后者关于包拯弹劫张尧佐的记载,堪称典型的的古代历史短篇小说。此篇的重点是塑造包公形象,在对人物行为的正面描写中,烘托出慷慨陈词、犯颜直谏的净者性格,并选用典型的细节唾溅帝面做点睛之笔,更是精彩之极。把包拯干大事不拘细谨、陈大义不顾小节的耿直之风和愤激之情写活了。 随着属于市民艺术的
5、说话和杂剧艺术在都市中的蓬勃兴起,反映包公判案的故事也出现在南宋话本和金代院本杂剧中。包公形象终于走出了士大夫的笔记,通过“京师老郎”的编写和艺人们的表演,来到了百艺汇合的瓦舍勾栏和市民聚集的茶楼酒肆,活跃在书场里,搬演在舞台上,表现了城市中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宋金戏剧中的包公戏均已失传,包公的具体形象也无从可考,宋代话本中的包公故事仅存两种,合同文字记和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前者讲述发生在灾年之后的财产纠纷案,包公经过调查核实后协调解决成功 后者写的是恩将仇报、通奸杀夫的案件,包公依靠鬼魂和破解字谜来捉拿凶手。将包公塑造 为一位英明的清官,作为正义和公道的化身,在作品中主持着法律,褒
6、贬世情,惩恶扬善孝义者荐之为官,犯法者拿之下狱。其形象的艺术风貌已经沾染上了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神化色彩。 包公这一艺术形象在与其时代不远的宋朝产生并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基的。在宋朝,当政者吸取五代十国贪官污吏荒政误国的教训,全面整粛吏治,在北宋初建,太祖、太宗为除五代贪官恣横的积弊,凡官吏贪赃枉法,皆行重典。同时,对一些廉洁之士进行奖赏。所以宋朝的一些官吏往往自重,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他们不但严以律已,对于贪污现象也深恶痛绝。于是在宋朝就形成了一种清官意识,反映在文学领域,就表现在清官文化的兴起。包拯作为历史上一位少见的清官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人们反复歌颂的对象。 总之,宋
7、金笔记、话本和杂剧,是包公艺术形象发展史上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包公艺术形象还处于孕育阶段,不过是个胚胎,但不可否认的是,形象虽不成熟,但包公形象的雏形已经具备并逐渐与当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下层民众思想感情发生联系,为后世戏曲小说形象的塑造积累了经验。使包公从历史人物走向了文学的殿堂,开启了元杂剧包公戏繁盛的局面。 不畏豪强、为民请命的勇士元代包公形象的发展 到了元代,包公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正直,能干的判官,换身成了一位不畏豪强恶霸,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勇士。元杂剧包公戏一度兴盛,迄今所知仍有18种之多,其中10种可见存本,历来为研究者所重。明代臧晋叔编元曲选,包公戏就收有10种。在元杂
8、剧公案戏中,包公戏也以绝对优势占据了首位,而包公也以其清廉、刚直、不畏权势、善断疑案的多层面形象获得了“第一清官”的美誉。 陈州粜米应该是包公戏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品。在这出包公戏中包公这一艺术形象不仅具有为民作主、秉公断案的一般清官特征,而切还具有执法严明,不阿权贵、不畏豪强势要的凛然正气。剧中包公果断地处斩了杨金吾,接着又让小欲古拿过紫金锤打死刘得中,为父亲报了仇,为穷苦百姓申了冤。 关汉卿的鲁斋郎,已被改编成许多剧种活跃在舞台上。“斋郎”是指祭祀时执事之人,是宗室贵族,在元代是属于第一种人。鲁斋郎是个“嫌官小不做,嫌瘦马不骑”,“见人家的玩器”“则玩看”,见“人家的那骏马雕鞍”就“使人牵 来
9、”的权豪势要之徒,他见了李银匠之妻起了淫心,强夺为妾,犯下令人发指的 罪行。当时的法律,是不会惩治鲁斋郎的。包公只好用计,诈称其人名日“鱼齐 即”。后来经皇帝御批,将鲁斋郎问斩。行斩之后,包公添笔将“鱼齐 即”改成“鲁斋郎”。后来皇帝纵然发现错斩,可已经无法挽回了。通过这样手法来塑造包公形象,似乎有点近乎儿戏,但却表达了人民渴望 反对强权政治的迫切愿望。 元代包公形象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唤和民众的内心期待的结果,蒙元贵族入侵中原所导致的剧烈社会动荡,无所凭依的中原人民对重修吏治的渴望,宋金以来广为流传的包公故事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精神感召力量,为元杂剧作家将其搬上戏曲舞台提供了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包公 形象 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3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