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期末复习用.docx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期末复习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期末复习用.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期末复习用第一章 绪论 1动物生命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适应性 2何谓内环境和稳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 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3试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
2、调节的特点。 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自身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4比较正回馈、负反馈与前馈调节之间的异同及生理意义。 三者间的共同点:都精密的调节动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者间的不同点:正回馈:在死循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回馈信息影响受控部分,使其向相同方向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负反馈:在死循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回馈信息影响受控部分,使其向相反方向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前馈调节:当受控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时,受控部分不发出回馈信号,而是由某一监测装置在受到刺激后发出前馈信号,作用于控制部分时期,及早做出适应
3、性反应及时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生理意义:负反馈:在其作用下,可以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正回馈:在其作用下,可回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前馈调节:在其作用下,可避免负反馈调节时矫枉过正产生的波动和反应的滞后现象,使调节控制更富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的各自功能。 脂质:细胞膜上的脂质主要是磷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 蛋白质:蛋白质主要是一些载体,负责运输。 2细胞膜转运物质有几种方式?它们是怎样实现物质转运的?各有何特点? 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称为单纯扩散。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
4、浓度差;2.膜的通透性。单纯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O2、N2、NO等。 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的类型:载体转运:指借助于载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的特点:1.特异性;2.饱和性;3.竞争性抑制。载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通道转运:指借助于通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通道的分类:电压门控信道;化学门控信道;机械门控通道。通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离子物质,如Na
5、+、K+。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2.载体数量和信道的功能状态。易化转运的特点:需要膜蛋白质说明,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 主动转运: 指在细胞膜上生物泵的作用下,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转运。主动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离子物质,如Na+、K+、Ca2+。主动转运的特点:需要生物泵作用,消化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逆浓度差进行。影响主动转运的因素:1.生物泵的功能状态;2.细胞的代谢水平 出胞与入胞: 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称为出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外移向细胞内称为入胞。出胞与入胞转运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递质、激素、消化酶、细菌
6、、组织坏死碎片、衰老的红细胞。出胞与入胞的特点:需要细胞膜的运动,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 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方式的异同。 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称为单纯扩散。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2.膜的通透性。单纯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O2、N2、NO等。 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的类型:载体转运:指借助于载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的特点:1.特
7、异性;2.饱和性;3.竞争性抑制。载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通道转运:指借助于通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通道的分类:电压门控信道;化学门控信道;机械门控通道。通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离子物质,如Na+、K+。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2.载体数量和信道的功能状态。易化转运的特点:需要膜蛋白质说明,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 主动转运: 指在细胞膜上生物泵的作用下,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转运。主动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离子物质,如Na+、K+、Ca2+。主动转运的特点:需要生物泵作用,
8、消化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逆浓度差进行。影响主动转运的因素:1.生物泵的功能状态;2.细胞的代谢水平 出胞与入胞: 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称为出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外移向细胞内称为入胞。出胞与入胞转运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递质、激素、消化酶、细菌、组织坏死碎片、衰老的红细胞。出胞与入胞的特点:需要细胞膜的运动,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 4跨膜信号转导有哪些方式? 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主要有:1.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信道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这些信道蛋白可以分为电压门控信道、化学门控信道、机械门控同道三类,另外还有细胞间通道。2.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9、系统。3.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5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为什么说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细胞膜上有Ungated钾通道,始终开放。而钠钾ATP酶又在把钠输出,钾摄入。摄入的钾又有顺钾通道流出的趋势。这时阻止钾流出的就是电场的内负外正的钾平衡电位。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 6试述兴奋性和兴奋的区别。可兴奋细胞有何特点? 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称为兴奋性。而可兴奋细胞在阈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兴奋。可见兴奋性是兴奋的
10、基础,兴奋是兴奋性的表现。一个没有兴奋性的组织或细胞给予任何强大刺激也不会产生兴奋。但是,没有产生兴奋的组织不一定没有兴奋性。例如给予肌肉组织以光或声的刺激,不会引起兴奋,给予其电刺激则可引起兴奋。 7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因受到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时,该处的膜将由静息时的内负外正暂时变成内正外负,但和该段神经相邻的神经段则仍处于静息时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有电荷移动,这就是局部电流。它的流动方向是:膜外有正电荷从未兴奋段流向兴奋段,胞内有正电荷由兴奋段流向未兴奋段。但是在突触处,传导是单向. 第三章 神经生理 1、比较兴奋型突触和抑制型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二者传递时,突触
11、前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释放的递质的功能不同。在突出后过程中,虽然都是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离子通透状态改变,从而产生突触后电位,但在兴奋性突出中,兴奋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使钠离子、钾离子通透性增高,产生去极化的突出后电位,经总和达到阈电位时,突出后神经元产生兴奋;而在抑制性突触中,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主要是Cl-通透性增高,引起Cl-内流,产生超极化的突出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不宜产生兴奋。 2简述确定递质的基本条件及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 确定递质的基本条件:在突出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及相应酶系统,并能合成递质合成的递质储存于突出小泡内,神经冲动到来时能将其释放入
12、突触间隙能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在突出部位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机制有特意的受体阻断剂能阻断递质的作用,也有激动剂能增强递质的效应。 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他递质 3试述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生理意义。 牵张反射的概念: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类型: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的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 发生机制: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外力牵拉时,肌梭内螺旋形末梢变形导致a类纤维传入冲动增加,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运
13、动神经元的兴奋,梭外肌收缩。运动神经元兴奋不能引起整块肌肉缩短,但可使梭内肌收缩以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并引起a类传入纤维放电,导致肌肉收缩 生理意义:1、维持身体姿势 2、临床上常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4试述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 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一方面,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由于失去了大脑皮层和尾状核后行抑制性冲动的控制,其抑制作用相对减弱。另一方面,网状结构的异化系统和前庭核的活动又有所加强。两方面效应相结合,四肢伸肌及所有对抗重力肌肉群的牵张反射便处于绝对优势。 5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特征:
14、1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2紧张性作用。3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4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 6试述牵涉痛及其产生的机制 内脏疾病往往会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发生牵涉痛的原因尚不很清楚,但有两种说法:1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支配牵涉痛的体表部位和患病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起自相同脊髓节段,相应的内脏和皮肤的第1级传入神经元汇聚于脊髓背角的第2级神经元,上达背侧丘脑和大脑皮层。产生类似于皮肤的痛觉;2认为来自内脏的过度刺激在同一脊髓节段的背根进入部位向后角细胞扩散,提高了与体表痛有关的后角细胞群的兴奋性,以致较弱的刺激也能引起较正常情况下更强的中枢活动,从而表现
15、为痛觉过敏。 7下丘脑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体温调节 调节水平衡 摄食活动的调节 行为与情绪反应的调节 调节垂体功能 对昼夜戒律活动的调节 第四章 肌肉 1.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过程,Ca2+在肌肉收缩过程中有何作用? 肌肉收缩过程:肌膜动作电位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 进入肌浆Ca2+ 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启动ATP酶作用,分解ATP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肌肉舒张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后肌膜电位复极化终池膜对Ca2+通透性肌浆网膜Ca2+ 泵启动肌浆网 膜Ca
16、2+原肌凝蛋白覆盖的横桥结合位点Ca2+ 与肌钙蛋白解离骨骼肌舒张 2.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 、动作电位的传导。 、信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 、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和再积聚。 3.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有哪些? 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随前负荷增大而增加,达最适前负荷时,其收缩效果最佳; 后负荷 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长度增加,出现肌肉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减慢,缩短距离减小。后负荷增大到一定值,肌肉出现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能力 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肌肉收缩效果,而收缩能力又受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
17、响。 4何谓终板电位,有何特点? 答:终板电位:是Ach作用于终板膜的受体,使各种小离子通道开放,主要是Na+通道开放,终板静息电位减小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特点:1)等级性反应 2)电紧张性扩布 3)总和现象 第五章 血液 1、试述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构成,占总血浆渗透压的99.5%。其中80%来自Na+和Cl-,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中其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构成,仅占总血浆渗透压的0.5%,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使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组织液,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有利于保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2.红细胞有
18、哪些生理特性和功能? 1、红细胞的特性 膜的选择性通透 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沉降率 2、红细胞的功能 血红蛋白与气体运输血红蛋白红细胞成分的30%亚铁血红素、珠蛋白组成 血红蛋白的酸碱缓冲功能 3.试述各类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嗜碱性粒细胞:在发生炎症时发挥作用,主要与过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中性粒细胞:其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酶,有活跃的变形运动、高度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作用,是对抗各种急性细菌感染过程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还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单核细胞:能吞噬和消灭
19、病原体和异物,并能识别和清除衰老的细胞核组织碎片,在体内发挥重要的防御功能;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同时也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可进一步分为 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分别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 4.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点? 第一阶段:凝血因子启动成a,并形成凝血酶原启动物 第二阶段:a 作用下,启动成a(凝血酶) 第三阶段: a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内源性途径:参与的酶较多,凝血过程较慢,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使因子启动的途径。 外源性途径:参与的酶数量较少,凝血较快,
20、依靠血管外组织因子来参与因子激活的途径。 两条途径并不完全独立,且参与两条途径的一些凝血因子可以相互启动,最后将两条凝血途径联系起来。 5.试述加速和延缓凝血的方法和依据。 加速:适当升高温度,血液接触粗糙面的物质,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物质,术前补充维生素K 延缓:加抗凝剂,降低温度,脱纤法,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 第六章 血液循环 1试比较心室肌细胞、自律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的动作电位特点: 骨骼肌的动作点为由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4个时期。 1)去极化和反极化:Na+内流。从90mV到+30mV。 2)复极化期:K+快速外流造成
21、。 3)超极化期:k+持续外流超过静息电位。 4)恢复期:恢复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正常比例。如钠钾泵的活动,钠钙交换。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1. 绝对不应期 2. 相对不应期 3. 超常期 4. 低常期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 心肌的动作点为由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0、1、2、3、4五个时期。 1)0期:去极化,Na+内流。从90mV到+30mV。 2)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K+外流造成,10ms。 3)2期:平台期,为Ca+的内流和少量的K+的外流造成,100ms,是复极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4)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Ca+的内流停止和K+的快速外流。 5)4期:静息期或舒张期,恢
22、复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正常比例。如钠钾泵的活动,钠钙交换。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特点: 在没有外来刺激时,心室肌细胞4期膜电位稳定。而在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末达最大值或最大舒张电位时,4期膜电位便开始自动缓慢地去极化,待达到阈电位水平时,便爆发新的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是由于在4期中发生的进行性净内向离子电流所引起。不同类型的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和离子基础不同。 2.影响心肌自律细胞自律性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自律性高低既受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差值的影响,也取决于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到达阈电位所需的时间短,则自律性高。最大舒张电位水平上移,或者阈电位水平下移
23、,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所需的时间缩短,则自律性也增高。 3、正常生理条件下,窦房结是如何控制心脏活动节律的? 心脏的正常兴奋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发出兴奋性,经心房肌及功能上的优势传导通路,传播到左右心房。再经房室交界传到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最后经蒲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进而引起整个心室兴奋。 4、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机制: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脏射血与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素:每搏量:每搏量增大则心收缩压明显升高 心率:每搏量和外周阻力不变,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最终导致舒张压明显升高 外周阻力: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反之,则血压降低。 主动脉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生理学 课后 习题 期末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3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