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
《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生物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 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动物的种类 1、 大约有150万种 2、 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
2、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 鱼类的形态特点: a) 体形:呈梭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 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 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 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 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
3、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 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
4、、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 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其他水生动物 1、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 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5、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点 4、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
6、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与水域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 比较干燥 2、 昼夜温差大 3、 缺少水中的浮力 4、 有气态的氧 5、 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二、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1、 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 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 3、 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4、 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三、环节动物: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节构成。如:蚯蚓、沙蚕、水蛭等 生活环境: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形态结构:由环
7、节构成鞋 蚯蚓 呼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环带:近环带端为头,生殖的作用 运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协助运动 五、作业 1、蜈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与其陆地相适应有什么意义 A、便于运动 B、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C、可以更快逃避敌害 D、以上都不对 2、蚯蚓在干燥的环境里不久会死亡,这是因为 A、循环系统受损 B、神经系统受损 C、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 D、无法呼吸,窒息死亡 3、下列不是环节动物的是 A、沙蚕 B、蚯蚓 C、蛔虫 D、水蛭 六、教学反思 5-1-3 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哺乳动物 约有4000多种,除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 外表:体表被
8、毛,有保温作用 呼吸:用肺呼吸 循环:心脏四腔,两条循环路线 兔 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消化道上盲肠发达,这与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体温:恒定 膈: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 二、恒温动物:哺乳类和鸟类 三、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陆地生活的动物基本环境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 四、作业 1、具有“友好使者”称号的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哺乳动物是 A、麋鹿 B、大熊猫 C、白鳍豚 D、金丝猴 2、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是 A、肺 B、心脏 C、膈 D、胃 3、下列几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中,不发球哺乳动物的是 A、在熊猫 B、金丝猴 C、白鳍豚 D、扬子鳄 五、教学反思
9、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 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4、 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2、 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5-1-4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空中飞行的动物有:鸟类、昆虫和蝙蝠 二、鸟类 1、 种类:9000多种 2、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体形:流线型,
10、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体表:被覆羽毛,正羽、绒羽、毛羽。 前肢:变成翼,用于飞行 骨:胸骨有龙骨突,骨薄而轻,长骨中空,利于飞行 肌肉:胸肌发达,飞行的能量和动力来源 鸟 呼吸系统:有独特的囊辅助呼吸,进行“双重呼吸” 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 体温:高而恒定 直肠:很短,有利于飞行时迅速排便,减轻飞行重量 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 3、 鸟类:体表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五、作业 1、鸟类飞行时,需要大量的氧气。鸟类呼吸时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 A、皮肤和肺 B、气囊 C、肺 D、气囊和肺 2、家鸽适应飞翔,其骨骼特征 A、
11、长而厚 B、短而轻 C、长而硬 D、薄而轻,长骨中空 3、鸟类每呼吸一次,肺里进行气体交换的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4、家鸽的直肠很短,粪便保留时间短,其意义是 A、减轻体重 B、消化效率高 C、磨碎食物 D、吸收效率高 六、教学反思 5-1-2 空中飞行的动物 一、昆虫 1、 种类:100万种 2、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3、 昆虫的主要特征 运动器官:足和翅 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二、节肢动物 1、 概念: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昆虫:如蝗虫、蝴蝶、蝇等 2、 节肢动物 蛛
12、形:如蜘蛛、螨虫、蝎子等 甲壳:如吓、蟹、水蚤等 多足:如蜈蚣等 三、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营水陆肉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四、作业 1、下列动物种类最多的是 A、昆虫 B、鱼类 C、鸟类 D、哺乳类 2、蝉蜕是蝉的 A、受精卵 B、皮肤 C、外骨骼 D、卵细胞 3、蝗虫的外对 蝗虫的陆地生活的作业是 A、抵御敌害 B、协助运动 C、有利于捕食 D、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4、下列节肢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A、蜘蛛 B、蜈蚣 C、蜜蜂 D、蝎子 五、教学反思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
13、一定的结构 2、理解关节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3、了解肌肉的结构及其特性 4、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3、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骨、关节、肌肉之间的关系 2、理解在运动中肌肉之间的协作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1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骨 关节头 关节面 骨骼 关节窝 运动系统 关节软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的组成 关节 关节囊:结缔组织构成,内表面能分 动物的运动 泌滑液,减少摩擦 关节腔:内有滑液,减少摩擦 结构特点:灵活性和牢固性 骨骼肌:由肌腹和肌键组成
14、,具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六、作业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组成 A、骨和骨骼肌 B、骨骼、关节和骨骼肌 C、骨骼和骨骼肌 D、关节和骨 2、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关节腔中大量积液并伴有肿胀疼痛,其病变部位是 A、关节面 B、关节软骨 C、关节囊 D、关节腔 3、当手指尖无意触到高温物体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和舒张情况是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 D、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4、使肱三头肌附着在不同骨上的结构是 A、肌腱 B、肌腹 C、神经 D、血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
15、为 一、教学目标 1、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
16、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形成 获得途径 适应性 进化趋势 课本例子 先天性行为 生来就有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学习行为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复杂的环境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
17、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 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三、教学难点 1、 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 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3
18、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营业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蚂蚁、蜜蜂等。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1、 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 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2、形式: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六、作业 1.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哪种“语言”进行交流的 A.舞蹈 B.气味 C.声音 D.表情 2.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3.动物的社会行为
19、的特征不包括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七、教学反思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等概念; 2.能说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及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等形式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生物 年级 上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2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