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上海市塘桥中学 曹培丽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饱受诟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学生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使学生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尝试和探索的方向。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使之不惧怕课外文言文,做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一、 指导学生“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学生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教师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教师可指导学生采
3、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学生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1 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
4、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1: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 指导学生“圈
5、划”文本 前面提到阅读中要整体把握,这是针对短文的大致意思,要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细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性语句也不能马虎,否则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圈划工作,使阅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关注注释,圈划适当 课外文言文一般会给予学生以下几类注释:人名注释、地名介绍、时间提示、疑难字、词、句解释等,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学生往往在阅读中迅速浏览,一晃而过,等到语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参照注释。这样一来,时间也浪费了。与其这样,不如及早圈划,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早作准备。 如人名,古文中往
6、往只用名或官职名等来指称,学生如果不参照注释在短文中将之圈划出来以示区别,极易造成混淆,形成理解的偏差。例如语段2: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中 “起之为将”“ 起为吮之”的“起”是人名“吴起”,注释中解释了, 2 但有些学生不关注的话,会将“起”解释为“起用”“起身”等,这就形成了错误的理解。对地名、时间的圈划也如此。 对于疑难字词句的解释,则更需要在短文中圈划和
7、注明,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疏通文意。如语段3: 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晏子辞而不受,三反。公曰:“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曰:“君就赐,使婴修百官之政。君服之上,而使婴服之于下,不可以为教。”固辞而不受。 文中的“茈”注释为价值,“弊”注释为“破旧”,“ 不可以为教”注释为“不能教化百官”,如果没有以上注释,学生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影响到对主旨的感悟。而如果将这些字词句圈划而出,并在语段中作相应的标记,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疏通文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于注释和语段间来回搜寻。 2、关注人物,圈划言行 课
8、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关系也较简单,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学生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而且文虽短,意却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较含蓄。因此,教师在前面默读、朗读等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指导学生针对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适当的圈划;并且针对圈划内容思考人物发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为人。如语段4: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9、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圈划出文中欧阳修的言行,再加以分析。如:欧阳修面对苏东坡的文章表现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通过圈划思考明白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欣赏 ;又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的圈划弄清了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赞叹之情,如此一位胸襟开阔的大文豪的形象就活在学生心中了。 另外,也不要忽视指导学生对次要人物的言行和表现进行圈划,因为次要人 3 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东坡诗文中“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这句话学生能够圈划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是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赞扬了苏东坡的文学造诣。 3、关注议论,圈划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
10、情节结束后会出现一些议论性的语句,有反问语气的,有感叹语气的,有评论语气的,等等。指导学生圈划这样的语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语段5: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文末的“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就是一句感叹语气的议论性语句,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圈划,就可以概括出“为人处事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勇于探索创新”
11、的启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三、 指导学生疏通文本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适当作方法的指导,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1、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学生掌握的字词并不特别疑难,只是学生,尤其一些后进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缺少自信,还未尝试,首先就畏难而退了。实际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难事。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也就是将课内所学的关键实词的含义充分掌握,然后熟练地运用到课外文言文中。如:常见的“使”、“为”、“去”“易”等的几种常用意义熟记于心,碰到具体语句选择适合的意义。还
12、比如常见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心。 其次,指导学生采用双音节词来解释单音节词。这种方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单音节词可用多个不同意义的双音节词来解释,此时要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或前 4 后文关系,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如语段3中:“晏子辞而不受”的“辞”有“告辞”、“推辞”、“辞退”等多种解释,结合具体语境,应为“推辞”。 再次,指导学生注意文中词性的转换。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可以有意识地针对一些实词作适当的引导。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让学生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意还是很有必要的。 2、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词的含义理解
13、了,并不代表学生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教师还须对学生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等,疑问语气词等 被动句:被动词等 否定句:否定词等 其它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学生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以上是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的一些方法指导,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综合运用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须不断加以提炼和改进。总之,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而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有效可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服务。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能心浮气躁,而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沉入文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那么对古人的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能水到渠成了。 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2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