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
《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净行品浅释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恭敬经典 我们研究佛法的人,对于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譬如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论是哪一部,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金刚经上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所以经典是佛的法身所在处。 助印经典、阅读经书、恭敬经书,皆可启发无限的智慧;但若对经书不恭敬,也能令人堕落不如意处。安置经书所应注意事项,略说如下: 佛经是法宝,为众生离苦的指南,应尊重恭敬,若有破损,应速修补,不可烧毁或丢弃。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若任其损坏废置,罪过无量。 佛经要放在其它书籍的上面。举凡经、律、论其放
2、置层次,由上而下依次为:原文经典、经典批注、一般佛学书籍、圣贤的言论、教化性书籍、一般书籍。 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一边看经书。 经书应恭敬放于清净高处,不可随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几上,及不净处。 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持时,不得低于腰部,不可挟腋下。 不可在看经的桌面上,摆置杂物,或躺着看经书,更不可以污手触经。 不得口吹经上灰尘,应以专用净布拭去。 书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间,睡觉时应用干净的布将经书盖好,且要安置在头的那一边。 不可在经典所在的地方,有种种污秽行为。 中断不看时,应夹放纸条做记号。不可折页、折角,或经书面朝下,作人字形搁置。 看经应专心,若有杂念,应先合上经
3、典,净念后,再阅读。 若无暇阅读,应转送他人,广为流通。 不可在洗手间内看经。 勿以口水沾指翻经页。 前言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洛杉矶金轮寺 一九八一年七月廿五日至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这大方广是法,佛是一个人,华严是个譬喻,这个是人、法、喻都具足了,这叫具足一。这个经的名字就具足人、法、喻,在这七种立题之中,这个具足一是圆满了。 经:经有贯、摄、常、法四种的意思贯,是贯穿所说义;摄,是摄持所化机;古今不变谓之常;三世同遵谓之法。所以经这一个字意思很多,又有涌泉义,言其这个经的意义,好像由地里涌出泉水那样子,是源源无尽的;又有绳墨义,绳墨就是做一般人修行一个良好的方法、良好的规则。又有很多很
4、多的义理,都在这经字里头包含着,那么只是简单地讲一讲这个经梵语叫修多罗,此云叫契经。契经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合所化众生的机宜。卷第十四:那么这一段文是文当第十四。 唐:这个是在唐朝那时候,于阗国:于阗国好像现在就是缅甸那一带的地方。三藏:因为是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这个法师的名字就叫实叉难陀。那么沙门:沙门是梵语,翻译过来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三藏是包括经、律、论这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在这一部华严经,以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实叉难陀译:那么这一位喜学法师实叉难陀叫喜学这喜学法师他翻译了这一部经典,我们现在才明白这一部经典的道理,这都是这位法师的功德。 净行品第十一 美
5、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洛杉矶金轮寺 一九八一年七月廿五日至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一部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那么八十一卷从中又分出来有很多的品目,这一品是当第十一品,这品就是品类。净行:净就是清净,行就是修行这个行门。品:就是这一类的,这一类的道理。第十一:那么这个文当第十一品。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6、。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这个净行就是修清净行,怎么叫清净行呢?清净行就是没有丝毫的染污法夹杂在里边,只有净法,没有染法,这是清净,净行品;那么有一点点的染污法在里夹杂着,这都是不清净的。 尔时:在这个时候,这个智首菩萨:佛有一位弟子就叫智首菩萨,他也很有智慧的。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他向文殊师利法王子就问了,说什么呢?说: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说,这个菩萨得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一点点的过失,这个身语意业;身业也没有过失,语业也没有过失,意业也没有过失,得怎么样子来做呢?这个智首菩萨,他智慧非常地大,做
7、众菩萨中的上首,他还不懂得怎么样才能身口意业恢复清净?所以他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过失,什么过失也没有,身也没有过失,语也没有过失,意也没有过失,就是身口意这三业都清净,没有丝毫的过失,怎么样才能这样子呢? 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前面说得怎么样才得到身业清净?怎么样才能得到口业清净?怎么样才能得到意业清净?这是身口意三业清净,我得怎么才能得到这个呢?这个智首菩萨这么样问。他又说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害身语意业呢?怎么样才能得到不损害这身语意业呢? 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令这个身语意业都像金刚似的,任何的外缘也不能毁坏得了呢?得怎么样呢?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身口意
8、这三业都清净,都得到无明变成智慧呢?不可坏身语意。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我怎么样才能得到身口意这三业都清净而不退转呢?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动身这种的定呢?身语意业都得到定了呢? 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特别殊胜的身语意业呢?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得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清净,一念也没有染污了,得到这种法门的清净呢?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染污的身语意业呢?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怎么样才能得到智慧做一个先导,来行这个身语意业,令三业都清净呢? 云何得生处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生处就具足一切圆满的因缘?种族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种族都是
9、尊贵的种族,种族都具足?家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家庭里头具足呢?色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色相圆满具足呢?相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相的具足呢?念具足:怎么样才能得到念具足呢?慧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智慧具足呢?行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门具足呢?无畏具足:怎么样又得到一切时、一切处都无所恐惧这种具足呢?觉悟具足:怎么样又能得到觉悟的道理也具足了呢?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
10、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云何得胜慧:智首菩萨又说,说是怎么样才能得到殊胜的智慧?第一慧:怎么样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最上慧:怎么样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最胜慧:怎么样又能得到最殊胜的智慧?无量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无量的智慧?无数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数那么多的智慧?不思议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智慧?无与等慧:怎么样才能得到没有再可以和他比的这种智慧?不可量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以称量的那种智慧?不可说慧:怎么样才能得到不可说的那种智慧? 云何得因力:怎么样得到正因的因力坚固?欲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欲力,自己愿意修的这种力量坚固?方便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方便这种的力量也是坚
11、固?缘力:怎么样才能得到缘的力量坚固?所缘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所缘的这种力量坚固?根力:怎么样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坚固?观察力:怎么样才能得到观察的力量坚固?奢摩他力:怎么样才能得到奢摩他力,止的这个力量坚固?毗钵舍那力:怎么样才能得到观的力量坚固?思惟力:怎么样又能得到思惟的力量坚固? 云何得蕴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五蕴这种法的善巧方便?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八界的这种善巧方便?处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二处这个善巧方便?缘起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十二因这个缘起的善巧方便? 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欲界的善巧方便?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色界天的善巧方便?无色界善巧:怎么样又能得到无色界天的善巧方便?
12、过去善巧:怎么样能得到过去的善巧方便?未来善巧:怎么样能得到未来的善巧方便?现在善巧:怎么样能得到现在的善巧方便?我请文殊师利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发慈悲,开导我和将来的一切众生。 云何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这一段文是说这个觉分的法门,也就是七觉分。云何修习念觉分:智首菩萨说:请问上座大士,得怎么样子能修习七觉分的念觉分这个法门呢?择法觉分:怎么样又修习择法这个觉分的法门呢?精进觉分:怎么样又修习精进的法门这个觉分呢?喜觉分:怎么样又修
13、习喜法门的觉分呢?除觉分:怎么样又修习除觉分这个法门呢?定觉分:怎么样又修习定觉分这个法门呢?舍觉分:怎么样又修习舍觉分这个法门呢?空、无相、无愿:得要怎么样才能修习这个空法门呢?和无相、无愿这种法门呢?请问文殊师利菩萨。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得怎么样才能修习布施的檀波罗蜜这种法门呢?怎么样把这个法门能修习圆满呢?怎么样做布施呢?这个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得怎么样修行才是对的呢?尸波罗蜜:又怎么样修习波罗提木叉这个戒的法门呢?这个戒的法门怎么样才能修习到圆满呢?也请问大士来给我说一说。 羼提波罗蜜:怎么样又能修习忍辱到彼岸这个法呢?毗黎耶波罗蜜:怎么样又能修习精进到彼岸这种法呢?禅那波罗蜜
14、:怎么样修习禅定到彼岸这种法呢?般若波罗蜜:怎么样修习般若到彼岸这种法呢?那么这个六度的法门,都得怎么样修行呢?及以圆满慈悲喜舍:和怎么样才能把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都修得圆满了呢?这个智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来请问这些个法门。 这个七觉支法门,也叫七菩提分。这第一个法门就是要择法觉分;择法,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要有择法眼。择就是选择,或者拣别。那么选择,什么叫正法?什么叫邪法?要认识,所以这个择法眼是很要紧的!你有了择法眼,才不至于盲从,才不至于盲修瞎炼,才不至于跟着没有眼睛的人来跑路。你若没有择法眼,那很容易就误入歧途,以盲引盲,一同都堕落了。所以这个择法觉分是很要紧的。 你有了择法觉分,又要有精进
15、觉分。你光选择出来这个法,你若不精进,还是没有用的。你总很懒惰的,不用功,不修行,把光阴都空过了,这也是没有用了,所以又要有精进觉分。这个觉就是一个明白,你明白怎么样去精进去,你明白怎么样去择法,选择这个法。 你有了精进,然后又要欢喜。你要欢喜精进,你不要勉勉强强的,想要精进嘛!又不精进。然后你又要除觉分,除就是除去你所有的执着,除去你所有这些个无明烦恼。然后又要有舍觉分,舍,舍不得的也要舍。就是舍不得的你能舍了,那才是真舍!你若能舍的你舍了,那也很平常的。你就舍不得的,什么你舍不得,你能舍了,那是真舍。 又有念觉分,你要念兹在兹的,时时都觉悟。你又要有定觉分,你若没有定,你修什么法,都会散漫
16、无章的;你若有定了,那么对一切法都认识了,也能修行了,修行得也恰到好处。所以这七觉分,修道的人、研究佛法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还有六波罗蜜法。六波罗蜜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是要布施给其它的人,不是尽叫人家布施给自己,那么一点贪心也没有,就是布施。布施,还要行真实的布施,不要沽名钓誉的布施,不要故意:啊!我做了布施了。各处打锣打鼓告诉所有的人说:我布施了!也不要卖一个广告说:我做了布施了!就要脚踏实地认真去做去。 这布施,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财施,就是把你所有的财产都布施了。这个财产,有内财、有外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这是属于内财;外财,就是国城妻子,这属于外财。内财也能舍,外财也能舍,这
17、是财施。这个布施是要布施给旁人,不是尽叫旁人布施给自己,说:布施布施,你要布施给我。不是这样子。 第二就要持戒。这持戒叫尸波罗蜜,尸罗就是戒的一个别名,又叫波罗提木叉,又叫戒。怎么叫戒呢?戒就是止恶防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断一切恶,是修一切善。 那么前面讲的,还有法施,那么持戒必须也注重法施。这个法就是以法施人,以法来布施给人。什么叫以法布施给人呢?譬如你印经典送给人,这是以法布施;你讲经说法,令旁人听经,明白经典,这也是法布施。你时时刻刻都本着弘扬佛法这个宗旨,不怕麻烦那个样子,为众生来说法,这都是法施。诸供养中,是法供养最。讲经说法的法师,这都是以法来供养所有的人,以
18、法和所有的人来结缘。无畏施,就是旁人有所恐惧了,你能帮助他,令他没有恐惧心了,这就是无畏施,令他人不生恐惧心。 那么你持戒就是要这样子,要本着财施、法施、无畏施,要帮助这个布施。这戒是止恶防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那么有五戒,又有沙弥十戒,又有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那么这个戒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二波罗蜜,能到彼岸,就是要持戒。 第三要忍辱,忍辱波罗蜜。这个忍辱,你能忍的,你忍了,当然是忍辱了;你不能忍的,你若能忍,那才是真忍辱。真的是在你那个做不到的事情,你要做;忍不了的事情,你要忍,所谓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
19、行人所不能行的,是做人所不能做的。这样子,时时都不忘了这个忍辱波罗蜜。 第四就是精进,精进波罗蜜。精进,要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就是拜佛、礼忏、诵经,这一切以身来行持佛法。心精进,是念兹在兹地时刻都要修持这个佛法。 那么禅定波罗蜜,又叫禅那波罗蜜。禅那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思惟修,又叫静虑。总而言之,思惟修也是静虑,静虑也是思惟修。参禅多数是参悟话头:或者参念佛是谁?或者参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或者参怎么样是没有了的东西?世界上万物都会了,都会没有了,什么是不能没有的?参! 第六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就是智慧。那么智能有三种,有文字的智能、观照的智慧、实相的智慧。由文字的智能,而生出来一
20、种观照的智慧,由观照的智慧,而达到实相的智慧。得到实相的智慧了,就不会颠倒,不会胡涂了。 所以这是六波罗蜜,六种的法门。我们学佛法的人,若能六种法门一起去修行,更好!若不能完全修,一门深入,也会达到彼岸,了生脱死。所以这六种的法门,人人都应该深深地来研究,把它记熟了,到用的时候,如探囊取物,随时用随时就有。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干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上人:果瞻,这一段这十种力,你
21、先给他们用中文讲一讲,用英文也讲一讲。 果瞻:我没有本子。 上人:我给你这个本子。找到了没有?云何得处非处智力,从那个慈悲喜舍后边那儿,这十种解脱力。 果瞻:云何得处非处智力,智是智慧的智,力就是力量的力,处就是十二处那个处,一个地方那个处。处非处智力,这个意思就是成佛有这十种的智慧力量。佛的境界,他知道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恰当的,什么是不恰当的,这个是处非处智力,他知道什么是恰到好处,什么不是恰到好处。所以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就说:云何得处非处智力,怎么样得到佛所有的处非处智力,这个智慧的力量。 第二个他就请问文殊师利菩萨,问怎么样得到过去、未来、现在业报
22、智力?这种智慧的力量,就是佛可以了解,可以深深地明白,一切众生这个因缘果报。他过去世做过什么事情?未来能得到什么果报?现在在这个娑婆世界,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生命,这样一个身体,这样一个环境?这一切微细微细的,佛都能知道。 上人:有什么问题没有?没有问题就pass他了。 果瞻:那个至处道,请问这个是不是他知道那个道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上人:是啊! 果瞻:还有请问师父那个处,就是众生出生的情形,佛都很了解? 上人:嗯!他们大约都没有什么问题了! 弟子:请问这个处非处,前面法师所讲的处非处是正和不正,对、不对,佛很了解这个。我想这不是有一个地方,这个是对待法,是二分法,没有一个境界是超过这个二分法的
23、。 师父:这个答复在后边的偈颂里头都有,等到讲到偈颂的时候,你注意听一点就会有答复了。现在都只是问问题,还没有到答复的问题的时候,所以请忍耐一点,那么等一等,或者下个月就开始答复问题了。那么你问的这个问题也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并不是一定有什么处所,就是合理、不合理的一种理论。怎么样,可以等吗?若不可以等,我现在可以答复;但是若可以等,在这个偈颂里边答复得更圆满。 弟子:我有万年,我可以等。 上人:你叫什么名字? 弟子:果达。 上人:我听她声音已经是果达了。通达的达,我听她的声音,我觉得是果达。果达是无所不达,无所不通,这就是处非处智力。Okay!不要等一万年了。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处就是合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净行品浅释 宣化 上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1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