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docx
《农田水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田水利学.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田水利学1 第一章 1 农田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指农田中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地表积水。 土壤水:包气带中的水分。 地下水:饱水带中的水分。 与作物生长最密切的是土壤水。 一、土壤水 土壤水分形态 土壤水又可分为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几种水分形态。 1吸着水 吸湿水 分子力、紧紧束缚在土粒表面、不能移动、分子状态水 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膜状水 分子力、束缚在土粒表面、可沿表面移动但不能脱离土粒表面、液态水膜 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最大分子持水率。 2毛管水 对于单个土粒,只能依靠分子力吸附水分, 但对于由许多土粒集合而成的土壤,其连续不断的孔隙
2、相当于毛细管, 因此还存在一种毛管力,依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按水份供给情况不同,分悬着毛管水和上升毛管水。 悬着毛管水 灌溉或降雨后,在毛管力作用下保持在上部土层中的水分。 土壤储存水的主要形式。 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田间持水率。 上升毛管水 在地下水位以上附近土层中,由于毛细管作用所保持的水分。 上升毛管水达到根系,则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地下水位不允许上升到根系,以防渍害。 盐碱地区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发防发生次生盐碱化。 3重力水 土壤中超过田间持水率的那部分水为重力水。 重力水以深层渗漏的形式进入更下的土层,或地下水。 旱地应避免深层渗漏,以防止水的浪费
3、和肥料的流失。 水田保持适宜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会增加根部氧分,有利于根系发育。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对水分的吸力:1000MPa0.0001MPa 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力: 1.5 MPa左右 (1 MPa=9.87大气压=100m水柱) 如果水分受土壤的吸力小于1.5 MPa, 作物可吸收利用;如水分受土壤的吸力大于1.5 MPa, 则作物不能吸收利用。 1.5 MPa是有效水和无效水的分界点。 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二、农田水分状况 (一)旱田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 不允许地表积水 土壤适宜含水率: 凋萎系数田间持水率 凋萎系数=0.6田 地下水水质较好,则地下水位可较高,
4、 但一下水位不能达到根系层。 有盐碱威胁地区,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以免发生盐碱化。 (二)水田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 水稻是喜水作物,除适时晒田处,田面要经常维持一定的水层。但水层不能过深, 否则会使根系缺氧,使根部发生无氧呼吸,有毒物质增加, 影响根系生长发育, 甚至烂根。 目前多用浅水勤灌, 适时晒田。缺水地区应推广控制灌溉技术。 地下水位不宜过高, 应保证一定的深层渗漏。适量的深层渗漏对水稻生长有利, 可增加根部氧分。深层渗漏也不宜过大, 会浪费水, 流失肥料。 (三)农田水分状况的调节 农田水分状况并不是总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可能过多,也可能过少, 水分过多和过少都对作物生长不利
5、。下面分析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1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 降水量大; 洪水泛滥; 地下水位过高等。 形成的灾害 洪灾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 涝灾降水过多,积水难排,造成灾害。 渍害土壤长期过湿,危害作物生长,造成灾害。 措施: 防洪整治排洪河道,兴算修水库,加固堤防等。 防涝开挖排水河道,修建排涝闸、站等。 防渍开挖田间排水沟,防止过量灌溉等。 2农田水分过少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原因:降雨少,土壤滞水能力差等。 措施: 灌溉主要措施; 疏松土层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蒸发; 地表覆盖用麦桔、地膜覆盖,阻止土壤蒸发; 化学抗旱减少叶面蒸腾。 2 土壤水分运动 土壤水分运动的两种途径
6、:毛管理论、水势理论。 毛管理论仅适用于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分析。 水势理论则是根据在土壤水势基础上推导出的扩散方程,研究土壤的水分运动。这种方法理论严谨,适用于各种边界条件,因而具有广阔的应有前景。 一、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3 在一般情况下,达西定律同样适用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根据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则,可推导出水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的两种形式:式和式和式,得各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水流量的计算公式,或用数值计算法,直接计算各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水流量。 二、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 除雨和灌水入渗是补给农田水分的主要来源。教材中针对地面已形成一薄水层情况,推导了如下基本公式: 剖面
7、含水率分布,式 入渗速度公式,式 入渗速度挖计算公式,式 在单间t内入渗入总量计算公式,式 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由一维土壤水运动方程,推导出了入渗速度的近似计算式,式,以及t时间内总入渗量计算公式,式。 我国习惯采用考斯加可夫经营公式计算入渗速度和入渗水量。即式和式(1-26)。本课程专门安排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考斯大林加可夫公式。 第二章 1 作物需水量 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 (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 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 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
8、: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 4 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 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 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
9、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气象条件 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 、土壤条件 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 、作物条件 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 、农业技术措施 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特性 、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 、存在需水临界期 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水稻 孕穗至开花期 棉花 开花至幼铃形成期 小麦 拨节至灌浆期 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
10、: 、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 、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三、经验公式法确定作物田间需水量 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的确定 、值法 5 前面已讲过,气温、日照、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水面蒸发正是上述各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因此作物的田间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水面蒸发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田间需水量。 0 式中:-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 -需水系数,江苏中稻 0-与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 值法适用于水稻。 (旱作物的E与E0相关不显著) 、值法 实践表明作物的产量与田间需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
11、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作物产量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可以用产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的田间需水量。 式中 -需水量,m3/亩; -需水系数 由于与实际上并不是成线性关系,因此有人对上式作了修正。 E0为保证作物存活下来,但产量为零。 E=KY n + C 式中:n-经验指数; -经验常数。 K值法适用于旱作。 6 各生育阶段田间需水量的确定 利用需水模系数 有了全生育期田间需水量,可以借助需水模系数,把总需水量按各生育阶段进行分配。需水模系数是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田需水量占生生育期需水量的百分比。 Ei=Ki E 式中 Ei -第i阶段作物田间需水量; Ki -第i阶段作物需水模系数。 需水模系数通过试
12、验取得,表2-7列出了几种主要作物的需水模系数。 利用阶段需水系数 式中 i-第i阶段需水系数; 0i -第i阶段的水面蒸发量。 需水强度的确定 需水强度即为某一天的需水量。 单位:mm/d 或 m3/(亩d) 公式: ei=Ei/ti 式中 ei-第i阶段的需水强度; Ei-第i阶段的需水量; ti-第i阶段的天数。 四、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 英国科学家彭曼于XX年首次提出,又于XX年简化了他的公式。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采用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彭曼法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可靠,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较复杂,所需基础数数较多。计算时分两步。 计算出潜在需水量 潜在需水量指:参考作物计算实际作物的需水
13、量 E=KcEp 式中 Kc-作物系数。 2 作物灌溉制度 天然降雨可满足作物的部分需水要求,但降水不强能完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更是如此,因此为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要灌溉就牵涉到什么时候灌、灌多少等问题。本节讨论的作物灌溉制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 一、概述 1什么是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和正常生长,通过灌溉向田间补充水量的灌溉方案。 灌溉制度的内容: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单位:水田可用mm,旱田用m3/亩。 换算:1mm= 0.667m3/亩 灌溉定额: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
14、 总灌溉定额:播前灌水定额+ 灌溉定额 2为什么要制定灌溉制度 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为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依据。 3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总结群众丰产经验; 进行灌溉试验; 按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在生产实践中,常把上述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具体做法是:根据设计年份的气象资料和作物的需水要求,参照群众丰产经验和灌溉试验资料,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拟定作物灌溉制度。 8 二、水稻的灌溉制度 水稻种植一般采取育秧移栽的方法。育秧的田块叫秧田。移栽的田块叫本田或大田。秧田育秧时间短,田块面积小,灌水量较少,因此下面主要讨论的是大田的灌溉制度。 秧田的灌溉:先灌浅水,水深1020mm,苗高3cm后,增
15、加水深至2040mm,苗高10cm后,排水落干,促进根系生长,拔秧前为便于拔秧,再深水浸泡。 本田插秧前需要泡田整田,便于插秧,并为秧苗返青创造条件。所以本田分为泡田期和插秧后的生育期。泡田期灌水定额称为泡田定额。 泡田定额 泡田额一般为80110m3/亩。 江苏昭关灌区多年平均M饱=98.7m3/亩。 生育期灌溉制度 1水田水量平衡方程 某时段水量耗损:蒸发E、渗漏S、排水C 水量补给:降雨P、灌溉M 设时段初水层深为h1,时段末水层深h2,则 2计算灌溉制度 计算原理见下图: 3、计算方法 列表逐日计算 编写电算程序,利用计算机计算 三、旱作物的灌溉制度 播前灌水定额 9 播前灌水的作用:
16、保证种子发芽出苗;储水。 计算公式: 式中 H-计划湿润层深,即计划到调节与控制土壤水分的土层深度,播前灌水时H=0.30.4m; A-孔隙率; max、o-分别为灌水上限含水率和初始含水率。 生育期内灌溉制度 1水量平衡方程 研究对象: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 平衡方程: W1+P+WT+K+M-E-S-C=W2 图中 各变量单位均为m3/亩。 W1、W2-分别为时段初、末计划湿润层内含水量, H1-时段初计划湿润层深; H2-时段末计划湿润层深; E-腾发量,即作物田间需水量; M-灌水量; P-降水量; C-排水量; K -地下水补给量; 一般地下水埋深大于3米时,取K=0,地下水埋 10
17、深小于3米时,K按试验资料取值。 S-深层渗漏; WT-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令P0为入渗雨量(m3/亩),则 P0 = PC C =P P0=P-P=P=P P-降雨量(m3/亩); -径流系数。 -降雨入渗系数,参考表2-15。 计划湿润层水量平衡方程变为: W1+ P0+WT + K + M ES = W2 各变量单位均为m3/亩。 2计算灌溉制度的原理 计算各时段灌水上下限及田间持水量 推算灌溉制度 列表或图解计算时采用旬为时段,电算时可以日为计算时段。 先设无m、无s,计算该时段末含水量 W2=W1+WT+P0+KE 如果 ,则不需灌溉,也无深层渗漏。 如果 ,则m=Wma
18、xW2 (实际计算时宜对m取整) 灌水后W2=W2+m 如果 ,则s=W2W田持 排水后 W2=W田持 计算方法 列表或图解逐旬计算 编写电算程序,利用计算机计算 3列表法计算步骤 收集基本资料; 计算生育期计划湿润层内含水量; 11 计算各次降雨的入渗雨量及时段入渗雨量; 计算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含水量WT; 计算各时段地下水补给量; 计算各时段田间需水量; 逐日计算灌溉制度; 校核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计算结果。 3 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 前面介绍了灌溉制度,但还有两个问题未解决。水库兴利调节需要用水过程,因此存在一个如何确定灌区灌溉用水量的问题。设计抽水站、引水闸等,应以用水流量
19、为依据,因此还存在一个如何确定灌区灌溉用水流量的问题。本节的任务就是讨论如何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 一、灌溉用水量 直接法 直接利用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来计算。一般以旬为时段来计算。 若有K种作物,则某时段的灌溉用水量为 式中 Wi-第i时段灌区用水量; Mij-第i时段第 j种作物的灌水定额; Aj-第j 种作物的种植面积; 水-灌溉水利用系数; 全生育期或全年用水量: 直接法适用于小型灌区。 例题:某小型灌区作物单一为水稻,某次灌水有1000亩需灌水,灌水定额为40mm,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试计算该次灌水的净灌溉用水量和毛灌溉 12 用水量。 (二)间接法 利用综合灌水定额
20、来计算,综合灌水定额:是某一时段内各种作物灌水定额的面积加权平均值,称为该时段的综合灌水定额. 式中 1、2、3、n-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之和为1), mi,1、mi,2、mi,3、mi,n-第 i时段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 某时段的灌溉用水量: m综:1 它是衡量全灌区用水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 2 若全灌区种植比例相似,可用综合灌水定额方便地计算出某一局部的灌溉用水量; 3 在供水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可用综合灌水定额计算保灌面积,即 。 间接法适用于大中型灌区。 例题:某灌区A=20万亩,A水田=16万亩,A棉花=4万亩,m水田=45mm,m棉花=40m3/亩。求m综。 二、灌溉用水流量 直接法
21、直接根据灌溉制度或灌溉用水量计算。 式中 T-时段内天数; t -1天灌水时数,自流为24h,提灌为1822h . 适用于小型灌区。 例题:某小型提水灌区,作物均为水稻,面积1000亩,用水高峰期最大灌水定额为100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灌水延续4天,每天灌水20小时。试计算水泵设计流量。 13 间接法 利用灌水模数计算。思考为什么要引入灌水模数? 1灌水模数 灌水模数: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的灌溉净流量, 用 q 表示,单位为/万亩。 第i次灌水,第j种作物的灌模数为: 式中 j-第j种作物的种植比例。 由上式可见,T短,对作物有利,但流量大,工程大; T长,对作物不利,但流量小,
22、工程小。 因此应慎重选定T。教材中给出了我国万亩以上灌区的灌水延续时间,可供参考。 为直观起见及修正灌水模数的方便,需绘出灌水模数图. 初步灌水模数图存在以下问题: (1)大小悬殊,对工程设计不利; (2)灌水时间断断续续,对管理理不利. 因此需要修正. 修正方法:调整灌水时间(消除大小悬殊及断断续续); 注意:以不影响作物生长为原则; 尽量不要改变需水临界期的灌水时间; 调整灌水时间以前移为主; 最小灌水模数应不小于最大灌水模数的40%; 在修正后的灌水模数图中,可取图中延续时间达20天的最大灌水模数为设计灌水模数。若按短暂的最大灌水模数设计工程,可能是不经济的。 2计算灌溉用水流量 计算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田 水利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17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