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教案.docx
《农夫和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夫和蛇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夫和蛇教案农 夫 和 蛇 教学设计:兰少莲 教学内容分析: 农夫和蛇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它具有古典寓言的特征。把动物的生活和心理与人生的格言式的思想自然结合。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把主题突现出来。第一则是揭露恩将仇报的人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第二则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这两则寓言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练。从动物世界到人间,从动物到人性,既有相异的距离感,又有沟通的惊异感,比较诙谐,比较有趣,适宜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 (1)辨析文体,说
2、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2.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3、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 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1.自主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请同学复述故事内容。 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3.复述评价。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4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明确: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恩将仇报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
4、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说话练习。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四、探究故事寓意: 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点拨: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
5、抱有幻想。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3.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点拨: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夫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1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