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教案.docx
《内蒙访古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访古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蒙访古教案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内蒙访古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 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 学习杂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 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本篇是一篇游记,又是独具特色的访古散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游记的继续中评介历史人物,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文中涉及了教多的历史、地理知识,这些会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
2、程中,应有意介绍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对文中涉及的地理形势、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等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辅助手段加以介绍,开阔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由于课文内容复杂,材料丰富,篇幅教长,学生阅读起来不知如何入手,还会出现顾此失彼、或把握文意失准等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问题讨论法、思路归纳法等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教师导读中不断提问或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后归纳要点,第 1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文章能力。 教读中兼顾课后练习,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
3、解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 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分析文章题目 看本文标题内蒙访古感觉就非同寻常,什么叫访古?读了全文才会对它有所认识。“访古”决定了本文的特点,既有难度又是独具特色的。本文作者笕佰赞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专长当然在研究历史,写游记必然也选择和历史有关的专题。而作者就是在这篇游记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边记游边议论,谈天说地,引古论今,文中涉及了众多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事件古迹等,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给忍以
4、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对文中的访古材料进行梳理,找出作者创作本文的主旨,作者始终围绕一个专题谈,那就是我国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指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1)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居庸关 旧称军都官,在今北京市昌平县,长城的重要关口,形势险要,一向为交通要塞 第 2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塞外 长城以北的地区 峪(y)口 山谷 绵亘 (山脉等)接连不断。亘:空间或时间上的延续不断。 麓 山脚下 高阙 今乌拉山和狼山的缺口。 民怨沸腾 形容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极为痛恨,怨恨之声如沸水翻腾。 步
5、步为营 军队没前进一步就就设置一道营垒。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镂空 雕刻的一种,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镂:雕刻。 驿站 旧时用来传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途中换马暂住的地方。 青冢 即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部,高二十米,占地20多亩,突兀耸立,气象巍然。据说春天冢上草发青的早,秋天比野草凋零的迟,远望呈青黛色,因此叫青冢。 沐(m)着阳光 承受着阳光。沐,比喻受润泽。 2)梳理文章结构 全文共两大部分,由26段组成,其结构为 第一部分 “一段最古的长城”,共12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交代行踪,点明地域,写出关后的所见所感。 第二层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的争夺战,
6、为核心部分的展开作铺垫。 第三层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 第二部分 “在大青山下”共14段,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写汉代城堡的形成和废弃,强调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和第 3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平往来仍未间断。 第二层写昭君墓,颂扬汉代的和亲政策。 导读课文“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结构层次,理清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叫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这部分课文。 A:作者按什么路线进行寻访的?按先后顺序说出作者的行踪。 B: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哪些地方是议论?这些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C:这部分分几个层次?各
7、有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D:赵武灵王修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怎么评价这两件事的?从中看出作者用意何在? 2)由一个同学朗读或同学自读。 3)有同学对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并由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4)教师对上述问题小结如下: A:作者游踪: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 B:这部分主要写了:塞外风光、大青山地理条件、南北迥异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大青山的古长城遗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这些内容是根据作者的游踪组织在一起。 4-7段的议论,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说明此地古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再次强调修建长城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C: D:这两件事
8、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坚决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略和虚心向外民族学习长处。赵武灵王敢于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观念,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其胆识惊人,被作者称作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第 4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对一个历史人物作了全面公证的评价,也不仅在于宣传了民族关系中的辩证法,而是强调一个观点: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 5)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预习“大青山下
9、”部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第二部分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层次。 2)继续理解议论的作用 3)理理解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在文中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作者带我们考察了古代长城,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民族不分大小,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告戒我们:两千多年的赵武灵王尚能做到胡服骑射,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应该做的更好。今天这节课作者将带我们去大青山进行考古。 导读课文“在大青山下”,理清这部分思路,深入了解议论的作用,概括内容要点。 1)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同学们讨论: A:离开赵长城以后,作者按什么路线来游访的? B: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如何把这些内
10、容组织在一起的? C:这部分可分基层?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D:作者对古堡和青冢发表了哪些议论?有什么作用? 2)边读课文片段边讨论以上问题,认识逐渐趋向一致,对以上问题归纳要点: 第 5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A:离开赵长城后,作者从大青山游访到大青山下,先游访汉代古堡,后游访青冢。 B:这部分写的主要内容: 汉代古堡建筑历史、古堡分布、汉代遗址及建筑目的。 青冢-意义、位置和数量。 C:这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写汉代城堡是民族冲突的产物。 第二层:写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汉代*根据不同情况对匈奴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政策产物。也是作者对民族关系问题所
11、表明的两方面的观点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动,强调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根本利益。 D:对古堡的议论集中在第二部分的8-9段中的“驿站”、“没有被遮断”等描写都高度评价了阴山一带作为民族之间和平往来的中间站的历史作用,并特别强调了民族会见间文化交流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昭君墓,作者的议论集中在10、13、14段,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并强“调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的多”的观点,充分肯定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的愿望。 对汉代城堡和昭君墓的议论是本部分内容的要点,加上第一部分关于赵武灵王的议论、构成这篇夹叙夹议散文的核心思想。 三:小结全文 本文两个部
12、分是怎么联结成一个整体的? 可以说“形神联系”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将两部分串联起来!文章起笔于塞外风光,接着写大青山的地理条件、南北迥然的自然环境、阴山南麓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再写大青山下古长城。评价其修筑着赵武灵王的功绩,又引出他“胡服骑射”的主张,接着集中笔墨写汉代古堡和昭君墓。这么多内容一线穿下,联系紧密可谓“形联”,“神系”是指第 6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围绕中心,前后两部分密不可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民族纷争是各民族统治者之间矛盾冲突的结果,而各族人民都有友好的愿望,他们之间的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作者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思想
13、主旨贯穿全文,将前后内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布置作业 课后联系三、四题。 附板书: 把栏杆拍遍教案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文学泰斗季羡林这样评价梁衡,他说,梁衡是一个肯动脑、肯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是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情境。在并世散文作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了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XX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第 7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14、 记者.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XX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1、对照课文,复述辛弃疾的人生历程,并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感悟。 补充材料: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
15、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 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1节 强调指出辛弃疾和他的词在历史上的独特性和文学上的唯一性 17节 揭示了辛弃疾是如何从一个爱国志士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爱国词人的。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
16、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也就是说梁衡认为是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决定了他的唯一和独特。 明确:生于乱世,因不满金人对国家、民族的蹂躏,二十二岁就开始第 8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起义,后又与耿京义军合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冲入敌营生擒叛将,率万人南下归宋。 明确:但到南宋后,受到主和派的排挤,没有受到重用,整日忧国忧民,无奈壮志难酬,只能寄情诗词。 明确:南归后,辛弃疾的内心悲叹、无奈,最终选择了“
17、用刀和剑”笔走龙蛇,泪洒纸笺。 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这一阶段辛弃疾内心的情感挣扎,请一一画出。 例: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用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
18、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1、朗读破阵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用文中的语言来说明梁衡是如何解读这首诗词的,并分析。 明确:将破阵子和满江红对比,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相媲美,然后又用杜甫和卢纶的诗进行对比,认为这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2、朗读水龙吟,分析一下梁衡对这首词的解析,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第 9 页 共 18 页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明确:抒发了一个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作者空有一身力,一腔志,无奈,只能发出一声声悲怆的呼喊。 作者引述这两首词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 访古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1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