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冀教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冀教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诗,诗的前两句概写遥看瀑布悬挂峰前的全景;后两句从近处细致描写瀑布急泻之态,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山行时所见到的枫林晚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诗中的“晚”字更突出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之情,本诗以写景为主,人、景、情紧密结合,可谓独具特色。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 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两首诗。 3、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重难点分析: 本课是两首诗,有些字的意思学生不
2、易理解,教师要适时点拨,如“生”不是生成的意思,而是“升腾”的意思,还有“川”、“疑”、“坐”、“于”等。 二年级学生很难把握读诗的语气,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多范读、引领学生通过读感悟诗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李白和杜牧的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生尝试诵读两首古诗,导入新课。 1. 学生尝试诵读两首古诗,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两首诗。 设计说明 学生尝试诵读,将学生学前有可能会读、背这两首古诗的情况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发利用。激2. 教师过渡:这两首诗是唐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牧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调动知识积累,了解诗人李
3、白。 1.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李白的了解,背诵自己曾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或诗句。 2.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李白。 三、认读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师的诵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起到了范读的作用。 从学生的已知入手导入新课的学习。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1.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认读自学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把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对认字和朗读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3. 指名朗读,教师订正,需要的话教师范读。 4. 朗读去掉注音后的诗,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反复强化。出示课件 四、理解古诗内容。 1. 再读古诗,思考:李白
4、到庐山看瀑布,他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结合庐山瀑布的图片,了解古诗的前两句。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单个字词的意思。 日:太阳 香炉:庐山香炉峰。 生:升腾。 2. 读古诗后两句,思考:李白看到庐山瀑布,他又是怎样想的?出示课件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以下字词: 银河:天河。 疑:可能是,怀疑。 通过画面了解庐山瀑布,加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抓住重点字词,夯实基础,也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由诗人“所见”到诗人“所想”,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 三千尺:不是确数,是夸张的说法。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大胆想象和极度夸张。并 转化角色背诵,使学生告诉学生,这是李白诗歌的特点。 更好地理解古
5、诗内容和诗人情3. 回归全诗,深化诵读,指感,也是用最简便的方式达成情导背诵。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就站在气势雄伟的庐山瀑布前。出示课件 五、生字书写。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生字。出示课件 注意指导学生的方法和习惯。 1. “古”“首”“前”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部所占比例要小于下部。 2. “烟”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3. 学生练写生字。可以配上音乐。出示课件 感目标。 指导识字方法,落实把字写好看的审美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 出示课件。指名朗读古诗望庐山瀑布。检查学生生字
6、的认读情况和诗歌的认读情况。教师及时纠正。出示课件 2. 出示庐山瀑布图片课件,采用指名、分组、全班等不同方式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及时巩固复习,减少遗忘,提高学习效果。 入情入境背诵古诗,深3. 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情化理解,巩固记忆。 况。进入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出示课件 简单介绍诗人杜牧,以及这首诗的简要内容。引导学生跟随结合简介,介绍诗人及主要内容,为理解古诗做好铺垫。抓诗人杜牧去山中走一走,看一看。 住诗题,统领全诗学习。 板书第二首诗的题目山行。讲解“行”的意思。 对字的理解能加快对诗句的二、认识生字,认读古诗。 理解 1. 出示课件,学生自己认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7、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2. 把山行这首诗读给同自学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桌同学听。 3. 指名朗读,教师订正,需要的话教师范读。 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对认字和朗4. 朗读去掉注音后的诗,可读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以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反复强化。出示课件 三、理解古诗内容。 1. 再读古诗,思考:诗人杜牧是怎样游历山间的,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远上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家”“枫林”“霜叶”等几点来体会。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单个字词的意思: 坐:因为。 于:比还。 2. 细读古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 教师注意引
8、导学生从“远上以图入境,诗画结合,理解古诗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事物,体会人物情感,达成情感目标。 转化角色背诵,使学生更好寒山”“停车”“坐爱”“枫林晚”地理解古诗内容和诗人情感,也等几点来体会。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二月花”的可爱以及“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体现的作者的喜爱之情。 3. 回归全诗,深化诵读,指导背诵。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就行走于深秋的山间,就身处满山红叶之中。出示课件 四、指导书写生字。 是用最简便的方式达成情感目标。 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四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线三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生字。字能力的提高。 出示课件 注意指导
9、学生的方法和习惯。 1. “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2. “于”字的中间一竖要在竖中线上。 3. 学生练写生字。可以配上音乐。出示课件 五、作业。 1. 练写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 2、 水乡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诗歌,诗人以儿童诗的形式,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歌咏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勾勒出一幅清波荡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本课虽然语言浅显,但
10、所描绘的景物离北方很遥远,所以要通过图片、讲解等让学生加深认识。 本课有些词学生不易理解,如“渠”、“荡”、“驳”,要通过画图、讲解让学生了解。 课前准备: 课件、生词卡片、有关水乡的资料,学生提前制作折纸小船,或是画一幅关于小船的画。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活动激趣,导入新课。 1. 学生展示折纸小船,设计说明 以折纸的活动以及画小船的或是在纸上画小船。 思考:你画的小船在哪里航行?能干什么用? 2. 展示课件,请学生跟随画面一起去到江南水乡走一走。 3. 总结过渡: 让我们带着小船,走进江南水乡,领略那里的美好生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激趣,为学
11、生创设一个“乐学”的氛围,为了解水乡,阅读课文奠定基础。 学生水平不同,未知的东西1.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把不也会不同,自勾自画,利于自己认识的生字、不明白的词用不同的线勾画出来。 2. 指名读,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和朗读课文的情况,适当时机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再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考:水乡到底什么多?请你把答案找出来。用简练的话来回答。 课件出示 的提高,同时也培养自学能力。 给学生正确的模板。 利用这首诗歌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己阅读的能力,4. 学生自学后全班交流。边巩固认字效果。 交流边出示课件。在图片相应的位置注明“水多
12、”,“桥多”,“船多”,“歌多”。 充分利用诗歌一问一答的形 三、再读课文,回归整体,式进行朗读练习,进一步巩固识强化记忆。 师生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和分组问答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 还可以利用课件中的音乐,配乐朗读。 四、练习书写生字。 字效果。 问答及配乐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水乡之美有深一步的体会,也体会水乡的“歌多”。 总结识字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落实把字写好看的教学1. 教师给本课生字分类,请目标。 学生认真观察,并总结规律。 出示课件 歌、就:左右各半 绿、桥、扬、咱:左窄右宽 片:独体字,反复练习,掌握主要笔画的书写。 连:分解成两部分来练习。 2.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13、并适当扩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 利用生词卡片或课件,让学生认读生字。 出示课件 认读生词的课件用小船的形象来制作,除了巩固了生词,也强化了水乡“船多”的意识,2. 利用两人合作,分组合作,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师生合作等方式朗读课文,可利用课件中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 再次强化认字,熟悉课二、精读课文,展开想象。 文,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1. 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再读课文,思考:水乡什么多?为什么这样说? 出示课件 在上课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这样说”,体现了精读的层次递2. 学生交流,依次品读每小近。 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每小节的前两句是
14、一问一答。后面的几句是回答“为什么这样说”。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逐段朗读,以便一边想象水乡的景色,并逐步达成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回归整体,体会诗人的用诗中的语言回答问题,进一步体会水乡的各个特点,感受水乡的美丽。 情感。 1. 学生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 对此问题的把握教师要做弹性处理,鼓励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对水乡的喜爱之情。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只留意诗歌的最后一节也可以。 2. 在学生交流时,随机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3. 带着体会到的情感,以不同的形式背诵诗歌。 四、扩展练习。 1. 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家乡什么多?出示课件
15、 2. 练习用本诗的形式写一写。如果学生用诗的形式表达有困难,也可以以“说话”的形式自由表达。 3. 全班交流,表达对家乡的紧密结合文本,体会人物情感,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激发热爱水乡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达成背诵的教学目标,积累语言。 情感迁移,延伸到自己的家乡,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使阅读和书面表达有机结合。 热爱之情。 3 美丽的呼伦湖 教材分析: 本文围绕着“美丽”,描写了呼伦湖辽阔无垠,坦荡如镜,四季风光以及多么迷人。全文语言简洁明快,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
16、自然段。 3、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本课词句优美,简洁明快,要重点让学生朗读。 本文所描写的景离学生较远,要边读边想象,并通过简笔画、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加深认识。 课前准备: 课件、呼伦湖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呼伦湖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景象。 设计说明 由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文奠定基础。 二、认读课文,认识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己读课文,勾出不会认的字和不懂的词。 2. 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生字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和同桌同学一
17、起读,互相纠错,要求读准确、通顺。边读边思考:呼伦湖在什么地方?它的景色怎样? 展示课件 三、汇报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关于“呼伦湖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找到课文第一段中的有关语句来回答。 2. 关于“呼伦湖的景色怎么样”这个问题,可以借助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来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所打的比方“镜子”,体会“镶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纠正自己读错的音,发挥集体学习和教师指导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能力,带着问题读书。 自读课文,通过自学,解决阅读学习中的浅层次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镶嵌”等词语以及打比方等抽象的语意形象化,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一词
18、的意思,进而体会“迷人”一词。 展示课件 3. 留下悬念,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呼伦湖到底是怎样的迷人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四、练习书写生字。 1. 教师给本课生字分类,请学生认真观察,并总结规律。 出示课件 低、体、冰:左窄右宽 内、丰、民:独体字,反复练习,掌握主要笔画的书写。 丽、宁:上下结构,上部分占格少。 2.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检查认字情况,并适当扩词。 利用学生的阅读心理,为进一步学习留下期待。 总结识字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落实把字写好看的教学目标。 4、 黄山奇石 教材分析: 黄山奇石一文向读者再现了黄山四绝之一“奇石”的奇与趣,文章详细介绍了
19、“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的外形特点,运用准确的词语,把“静”的石头写“活”了。文章简略介绍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引起读者联想,并且吸引着大家去游览。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本课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感受它们的样子。 3、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并能发挥想象,赋予事物生命力。 重难点分析: 本课语言很有特点,既亲切自然,又清新流畅,仿佛一位导游就站在你面前在为你做介绍,所以要让学生抓住语言特点,反复朗读,以读促悟。 本文所描写景物大部分学生没见过,所以要让学生多看图片,加深
20、了解和认识。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黄山及奇石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 、图片导入,激发情趣。 出示黄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教师简单介绍黄山风景从了解黄山开始,到了解“黄山奇石”,体现了学生认识事物的区以及黄山奇石。引起学生兴趣,层次性。 导入本课学习。 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2. 教师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认读课文的情况。 3. 播放课文录音,订正字音。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4. 学生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两个大的方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21、容: 黄山风景区简单介绍。 介绍了黄山奇石。 识字与阅读教学有机整合,音、形、义分步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自读自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介绍的几种黄山奇石。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黄山奇石?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 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品读写“仙桃石”的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该段,注意“飞”和“落”等关键词的读法。 出示仙桃石图片课件。 3. 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品读写“猴子观海”的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该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可以采取让学生表演模仿的方式帮助理解。 出示猴子观海图片课件。 4.
22、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品读写“仙人指路”的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该段,注用简明的话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奇石”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 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可以采取让学生表演模仿的方式帮助理解。 出示仙人指路图片课件。 5. 学生交流第五自然段,品读写“金鸡叫天都”的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该段,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出示金鸡叫天都图片课件。 6. 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至五自 回归整体,整体把握课然段,整体感悟黄山奇石之“奇”。 文的主要段落,初步渗透文章表四、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二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1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