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态度问题的案例 分析.docx
《关于态度问题的案例 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态度问题的案例 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态度问题的案例 分析讨论问题参考 1、用态度协调原理解释该厂厂长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由三种成分构成,分别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三成分: 认知成分:人们对人、事、物的看法; 情感成分:人们的情绪体验,即好恶感; 行为成分:人们面对人、事、物时的实际行动。 态度协调理论认为:当态度的三种成分协调时,人会感到很幸福;当三种成分轻微不协调时,人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当三种成分严重不协调时,人就会处于一种痛苦的状态,甚至可能产生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 调整三成分协调并不容易,态度协调原理不但指出了人痛苦的一个来源,还说明了很多现象
2、。由于人的天性是逃避痛苦、走向幸福,因此当态度三成分严重不协调时,人们就会力图重新调整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一致化。 在本案例中,厂长的矛盾心理来源于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三者的不协调。认知成分方面-张明无论是管理水平与业务能力都较王硕好;情感成分方面-张明在工作中,心直口快,不讲情面,甚至有一次还让他下不来台,他又倾向于任命王硕;认知和情感成分的不一致, 最终导致行为的拖沓,犹豫不决,无法做出最终人选决定。 2、依据态度不协调理论,你怎样帮他想通? 解决态度不协调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三种途径: ( 1) 改变行为, 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比如, “知道吸烟有危害”而“
3、每天还在吸烟”的人, 把烟戒掉。这样, 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 ( 2) 改变态度, 使其符合行为。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 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 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 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 这样认知达到协调。( 3) 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改变不协调的状况。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 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 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结合上述这三种解决方法,对于本案例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帮助厂长相通: 1) 调整认知,使认知和情感达成一致:张明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没有原来印象中的那么好,张明的工作成绩是两位能力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态度问题的案例 分析 关于 态度 问题 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0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