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
《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关于入定的一些问题 障碍我们入定的是心性,除了日常百忙训练,还要在坐中训练。具体的说,有昏沉、掉举、嗔、疑、贪等五盖。 掉举即散乱,就是打妄想,受情见影响,一打坐就财色名食睡。不是想情色亲眷,就是想谁借了钱没还,还想得挺细,谁昨天说了一句话,他什么意思呢?身体在打坐,心里在演化贪嗔痴,不打坐还好点,打坐就成了贪嗔痴专业户。 掉举是贪分所摄,有贪才计较,去除贪的方法,就是出离心,如果你心就在世俗,你就会计较世俗恩怨得失,你念的就是世俗,你还得住在这。 一打坐就睡着,那是昏沉。粗的昏沉,坐在那里迷迷糊糊像睡觉一样,慢慢地真的睡着了,有的还打呼噜。许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禅定,以为坐在那
2、心没有怎么动是就如法的境界。 昏沉是痴分所摄,是不懂得禅定的道理,认为往那一坐,就叫禅定。对治昏沉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一知,对当下发生的一切了了分明,或者把心定在一个缘上,比如观想佛菩萨、西方境、日月光明等,这样容易保持清明。昏沉是我们无始劫养成的惰性导致,一生迷迷糊糊,这不是难得糊涂,其果报是可怕的。 如果是细昏沉人还感觉挺舒服的,没有明显的妄想,没有瞌睡,但很容易枯定。犹如一潭死水,不能开智慧。这样的坐是没用的。 凡夫不在昏沉中,即在散乱中。清清明明不散乱了,又不懂得觉照,这样一辈子坐来坐去,身体会健康,但与解脱没关系。 还有外道的无想定,很多人都会。打坐时什么都不想,往哪一坐空空洞洞的,什
3、么都不想妄念就止住了,至少妄念很少了,妄念少了,身体就会有乐受,很舒服。身心都舒服,修行人得到这种境界,很多就以为是道,抓住了,很难转掉。无想定生无想天,享完福堕地狱,如果在人道就是白痴。相应嘛。 我们修行是为了开智慧,求解脱。不追求身心享受,不追求神通、境界,当然,身心的快乐、神通、境界也是有的,但不是道,不执著。 禅定,要断除影响入定的内外因素。达摩祖师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就是要断尽外缘,则身、口、意无散乱。如果你心就在世俗,你就会计较世俗恩怨得失,你念的就是世俗,你还得住在这。墙壁,没有委屈、恩怨。 平时多修与出离心相应的法,比如思维轮回之苦,人生难
4、得,死亡的无奈,修白骨观、不净观等。平时与人斤斤计较的,都是想常住沙家浜的,随时被装进去,念六道。具有出离心,心不向外攀援,才不散乱。否则,便难以做到心止如水。 打坐心散乱时,空不掉,就要制心一处,止。制心一处的修法很多,自己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就是要断尽外缘,则身、口、意无散乱。 内心无喘,就是要断尽贪嗔妄念,如此则内心无波动,这样才具备了真正入定的条件。 我们现代修行,不可能都有条件离开红尘,但作为初学者,应该训练自己不被外缘所动。否则,修来修去,仍然被分别念头牵转而轮回。 有人经常像怨妇似的,找别人倾诉,不是别人欺负了它,就是世界不公平
5、。真不知的这种人是怎么修的,烦恼起来,说明你的心还在六道。不赶紧反省,还把自己的烦恼再输送给别人。即使别人不被你影响,你也耽误了人家宝贵的时间,这种情况一般是女性多。至少性格是女性。做不到无辱可忍,此生别想解脱。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修行人要学会转化烦恼。 日常百忙,努力训练做到不为外境动心。不为外境动心,内在不起贪嗔痴念头。保持中性的心态,内心的散乱就会逐渐得到对治,帮助止息妄念。这样,禅定才有可能生起。 当心静下来,光明就会现前。这又是一个转折点。很多人到了这时,清清明明,一个微细念头起来,就玩境界了。我们的八识田中,有各种各样的种子。触动种子,景象就起来了。看电影。其实是修行的歧途。这种时
6、候,要不迎不拒,禅定就会深入,否则就停滞不前了。 通常,在清醒时,我们只能检测到粗惑,细惑、微细惑必须进入禅定才能转化,我们的修行如果只停留在日常百忙,你顶多是个好人,好人还是相对的。因为无始劫的习气,我们在做好事时已经根据自己的利益有所挑选了。 下坐时,不要着急,把禅定的境界带到日常百忙,把禅定的境界带到日常百忙也是功夫,醒梦一如嘛。时时觉照一体两面是捷径。修行人如何生活,要明明了了,随时在修行中,平时多思维如何去做,把握火候。如果认为清清净净的真好,就不去观照,是不如法的。时时无思无欲,那是努力来的,不要在还没有证道以前就去模仿,修成呆子啊,什么果报?这样,也很舒服的,可惜有果报的。惰性,
7、是我们难以转化的。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把佛法悟透,去实践,如果只是明白,那佛陀的大圆镜智还是佛陀的,你的还在思维里。 无量光-怎么入定 今天开始前,我们先讲讲怎么入定,以帮助目前还不会入定的人在这几天能更好地坚持,至少能比较轻松地训练。明天我们会讲如何入各种定,争取都听明白,不会入定的以后知道怎么操作。 真正修行成就,一定要经过入定阶段,心无生灭、无思虑分别,那个非二元的空性赤裸裸地现前,以及息无出入,后天的呼吸往来断了,原本纯净生命能量显现,方才神炁合一,灵台一点灵明凝定不散。那个生命的本源与能量真正返回来的,不受一切有为约束了,才是真人。否则,稍有造作,即是幻丹。 其实,关于具体操作,只
8、要一讲,都会发现入定要领早就讲过很多次了,只是被有的人忽略了,所以至今坐不住,昏沉散乱,不能入定。首先,打坐一旦坐好,就不要动,纹丝不动,这个对初期习定的人来说很重要,身体能保持纹丝不动,怎么也会进入静的状态,身睡心不睡,心就能静下,进一步入静乃至入定。这样,我们的能量体系才会调动起来,有智慧的修行人,能量的升华与灵性的升华是同步的。所以要纹丝不动,否则稍稍一动就要重新安静,不可能定。定,是心定。心定了,身自然能定。能定了,身心的转化才能源源而来。所以,入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心。说到心,我们得会检测自己打坐时的心,是在什么状况下,是昏沉、散乱?还是迷惑?抑或已经静下来?我们讲过,心、气是合一的,念
9、动,呼吸就动。因为我们有生命以来,呼吸就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从婴儿时期的微细呼吸,到少年时代的轻轻松松,到长大后知道生气时的急促呼吸,乃至年老生命衰败的困难呼吸。我们知道,越是心理纯净,身体健康,呼吸越是轻松。甚至,同一个人,在身体状况相对平稳的同一天,呼吸也变化无常。比如一个人睡觉,刚刚入睡时,在那个即将昏睡的临界点上,呼吸是轻盈的,比醒时要轻微得多。但一旦真正睡着,呼吸就很沉重,有的甚至鼾声如雷。有打坐经验的人知道,正当静静地坐着时,呼吸是相对轻微的,一旦昏沉,呼吸就沉重,有的甚至好像打呼噜似的,发出很大的呼吸声。可见,从打坐的角度来看,呼吸的轻重,与心的清明程度有直接关系。这就告诉我
10、们一个道理,调节呼吸可以协助安心。呼吸属身,身心是互为的。呼吸之源即心智之源,呼吸静了,心也就静了。咱们是自己要把握定境,所以要学会有为调整呼吸。 真静了,一知和所缘不乱,慢慢身口意真正合一,都专注在一境,外面的呼吸来往收回来,身体里面还在运作,喜乐升起,就初步达到定境大乘佛法初禅禅定了。 那么,从我们目前的训练来说,怎么运作呢?关键还是要把握一知,并把它与我们正在训练的方法结合起来。每次打坐练金光法,在那个日月合璧的珠子从心轮开始放光时,就配合观察它随着呼吸而开合,它与呼吸是一呼一吸同步的。轻轻地,揉揉地,用一知看着它,明明白白,不用妄心参与,不迎不拒,看着它即可。呼气时观想它打开,吸气时观
11、想它轻轻地收一下,但不要完全合拢,就这样随着呼吸同时开合,一知看着它,知道它随着呼吸开合就行。这样,光色身的感知会很清楚,慢慢地,外呼吸会静下来,甚至停下来。就这样,就容易静下来,但往往真正静下来时,静的很好的时候,由于我们惯性心理的暗示,认为这种状况是要睡着了,这个时候就要昏沉了。一旦发现即将昏沉,此时呼吸也会相对粗重,立刻轻微调动意识,轻轻作意调节呼吸,轻轻地延长呼吸,就能将呼吸调节到更微细,这样就可以回复清明,整个过程,一知轻轻地看着,轻轻作意,一旦清明,就不要将知停留在调节上,仍然轻轻地看着珠子,看着它一呼一吸就可以了。如果再出现即将昏沉的情况,再轻轻地延长呼吸,立刻又会清醒。没有感觉
12、昏沉时,不要调节呼吸,只是轻轻地看着它珠子的开合。就这样反复调整,慢慢地,外呼吸就会停止,知道呼吸停止,不要研究,轻轻地知道即可。如果意念动了,外呼吸又会起来,这个时候,依然像前面一样调节。真正打坐能入定的,必定要走调节呼吸过程的路子。而从粗重的训练,到能够真正静下来,全靠修行人在知道方法的情况下,调心、调息,步步深入。 珠子开合吸气,它打开就像莲花瓣,如果完全合拢就是珠子,吸气的时候,观想它内收吸气,呼气的时候,观想它打开。如果观想珠子在莲花上的,就直接观想莲花开合,假如莲花合拢,就将珠子含在里面,打开,珠子就现出,一般随着呼吸一开一合时,不需要动作太大,轻轻开合,有那个意念即可,不用完全合
13、拢。这种运作,里面包含天机,懂得修炼知识的人就知道,我们通过月亮下运,将意识导引到中宫,精气神三宝会聚于中宫则成丹,配合呼吸,神炁合一凝聚不散。 我们的本性是空灵而涵盖一切的,空灵中包含了原本的能量无量光。当虚极静笃,灵光独耀时,我们才知道生命的本性无时、无处不在。并不是静中才有,静,只是涵养灵性而已。道,是活泼灵动的,它充满一切而不占有一切,它永远不可能只存在于某一个时空点。常人不能见道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常人几乎一直只生活在自己的思想、头脑中。他们不是活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就是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如果停止对过去与未来的攀援,那个当下不依赖于任何缘分,却能生出一切妙用的了了常明,不是我人的本来面
14、目是什么?!什么叫圆满?不以无常为伍的妙用即是。妙用,是于清净光明中升起的不昧,是佛体大用。见道者,无论是禅定中,还是日常百忙皆与道相应,虽然不离一切劳作,但却任运自然,听从道的安排,依照本性行事而不夹杂后天的机心,率性而为,无造作之心。先天灵性、灵能自然显现,如此,便是所谓的性命双修。性命双修的秘密在此,一切天真自然。 打坐时,将一知轻轻地放在珠子上,当发现即将昏沉时,赶紧轻轻调息,只要轻轻地就行,心就可以继续安住。在整个打坐过程中,身体的感觉通通不管,就一心维系在珠子上,发现昏沉迹象,立刻调息。就这样反复训练,禅定会越来越深入。要知道,心不依赖于任何方所而存在,不局限在肉体中,不要把心的训
15、练与物质身体联想起来。 日常百忙的训练,就是安住,除了当下,没有一个地方是我们可以去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过去和未来都不具有可操作性,就是当下,也只是个时空点。当然,如果只悟到一知的,就先安住当下吧,对当下的一切保持清醒的觉照,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却不迎不拒。练金光法的,一知时时刻刻安放在珠子上。 这个群里,几乎都是悟到一知以上的,交流,就是对自己是否保持觉照,是否安住的检验,因为大家共同交流,也都彼此看着,谁要离开了觉照,立刻原形毕露。看道心可嘉,而容许进入此群的,也要坦诚交流,不能装,你要一装,大伙都看的清清楚楚,只是自己以为可以蒙混过关而已,这种时候,大伙就会想方设法让你认识
16、到自己的问题,帮助你把心杀下来,如此才有悟道的机缘。而个人悟入的深度不同,相对悟入浅的,对悟入深者的境界,也是不可猜测的。为什么要进此群要求比较严格,因为心性达不到,想呆都呆不住。不如自己的,看不起,超越自己的,还不服气。这样,就无法修行下去,也无法从大家那里得到帮助,道侣的作用就体现不了。 一个悟道的人,他要做的就是体道、证道,而整个过程不能离开安住的训练,直到纯熟。否则,立马打回原形。像那天,和仁在跟和糖讲一个问题,当时和糖那个问题本身就是大大的妄想,和仁就用脑子想了下她问题的问题在哪里,那一刻离开了安住,结果回答模棱两可。但修行人就是修行人,没有爱面子的虚荣,发现了,马上说“我说错了”。
17、像和美有时候争执,虽然是为法,但行为的本身就微妙地夹杂了执著与奢求认可的因素。无论说什么,如果对方不接受,继续坚持就没有必要了,为什么一定要人赞同你?如果只是为了帮助人,为了交流,对方会体会到你的诚意,否则点到为止。还有特别爱好,特别喜欢一些颜色啊图像啊什么的,要注意了,一个人特别喜欢的东西,记载了轮回中养成的惯性,不要处处顺从自己,否则只会扩展我执。学会做事说话考虑他人,将自己的习气转化,才能洒脱自在,否则总是有在乎的东西挂住小脚,关键时刻温柔一绊,你就永远常住沙家浜了。不过,今天看来还是有所认识,毕竟是真正的修行人,只要真看到是问题了,就会立刻改正。 好了,开场白到此,还没入过定的,这几天
18、就可以训练入定了。有感想、有问题,在交流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讨论。 还有不明白的现在可以讨论。 好了,大家打坐吧,两点见。 如何快速出入定境? 这是我自己的实修经验,感叹于末法时期修证不易,在此公开贡献给愿意走禅定路子的人。佛陀告诉了我们修证的路子,如果自己没有走过,把佛陀说的当作是自己证到的,倒因为果,倒果为因者,请绕行。本人没兴趣做任何争执。 首先,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证悟的:佛陀生下来,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的因缘,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继而,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十二年中他都做了什么呢?学无想定三年,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他学成后,最后“知非即舍”; 又学非想非非想定,它不
19、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功夫,佛学成后,又“知非即舍”;后来又到雪山去修苦行,六年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恢复了体能,来到菩提树下禅定,发誓若不解脱,不起此座。根据史集记载,在六天之内,他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睹明星而悟道。 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我们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认为佛告诉我们的真理,我们文字上懂了,现实中似乎有一点感应,就是我们的了。释迦摩尼佛是再来人,他来给我们示现如何修行,当时很多弟子跟随他修行,他成道后又讲法四十九年,所有讲法皆是根据当时的机缘,
20、针对大家修证的问题而作开示。 我看到了佛陀修证的路子,明白佛陀所说是要我们去修证、行道,所以才发心脚踏实地去实践的。 我常说,修行,粗惑好转,细惑、微细惑必须在日常百忙训练的同时,去深入禅定才能转。很多人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没有禅定经验者,很难体会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不经历甚深禅定,你无法看到根植与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升起现行的微妙,更别说去截断瀑流,证悟实相,然后升起妙用。 话说回来,如何入定?如何自由出入定?这里,我们只讲关于初禅的方面,因为以后的可以旁通。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很多修行人一生都不能自在入定,入定对他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原因是不懂得怎么训练自由出入定。训练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入定 一些 问题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0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