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分享.docx
《关于《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分享.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分享关于淮南子伦理思想探析 论文摘要】作为一本集大成的哲学巨著,淮南子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 想。其清静恬适的人性论、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 我国古代伦理思想的重要财富。 【论文关键词淮南子;伦理思想;无为而治;人性论;政治伦理;生 态伦理 u淮南子是西汉前期刘安与他召集的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 容丰富的哲学巨著。是汉代集大成的著作,书中包罗万象,容纳百家,形成了 自身的理论体系。作为一本哲学著作,淮南子中同样包含了许多伦理学思 想,对于今天我们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下面就从不同方而来对其 伦理思想进行探析。 一、“无为而治”的中心思想
2、要把握淮南子的伦理思想。必须首先了解其整体中心思想。笔者认同 其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的观点。淮南子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从 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对汉初以来的无为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从全书二十篇 的主要内容来看.“无为而治”是贯穿淮南子一书的中心思想。书中视 “道”为最高哲学范畴.它不仅是宇宙演化的源头。还是人性之本,社会行为 的基本原则。因此.“道”在全书游走于宇宙、人生、社会各个领域.是关于 世界统一性的概念。“道”首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该书首篇原道训说: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 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而书中又把“道”的本质归结为“无
3、为”, “无为者。道之宗”,“无为者,道之体”。“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最终落实于现实政治。淮南子全书的最后一篇要略开篇即 云:“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 诸理”。由此一句话看出。其最终的落脚都在人事上。只不过。淮南子并 不是就人事而人事,而是要从人事扩展出去,从更宏观的。即作为整个宇宙的 最后根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事。要略最后总结道:“故著书二十篇。 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显然。淮南子作书的 根本意图是“备帝王之道”,“治”的意图显现出来,最终目的是为当时朝廷 寻求“治国之道”。 二、人性论 淮南子中关于人性的阐述是其自
4、然观的延续。万物禀“道”而生。而 “道”落实在人身则是“性”。 关于人的本性。作者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清净恬愉,人之性 也”。“道者,物之所导也;德者。性之所扶也”。“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 天性谓之德”。由此可见淮南子中“道”、“天”、“性”、“德”的统 一关系。“道”是全书的最高哲学范畴,“天”是“道”在自然界中的最直接 体现,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具有一种客观必然性,由天道的必然之理又引伸出 了人道应然之理.也就是说人性是无为的,人性本静,为人处事能够顺应天性 才能够达到“德”的境界。 但人的清静之性也是容易丧失的,淮南子.精神训说:“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
5、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 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日: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 使人之心劳。”人们用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追求外在的东 西。就会不知不觉地损害人们的生命,最终也使人们的本能之性沦丧。 因此,人们要从嗜欲的困扰中超脱出来,以达到对自我本性的清醒认识。 同时要原心返性。并身体力行地去养性返性。精神训开篇也提出法天顺情 的根本.把“宁”与“静”作为人必须恪守的原则明确提出来。由于精神来自 天,且不与物散。代表生命的本质。所以养神贵于养形。而养神的根本在丁-保 持人清净恬愉的天性。这就要求人克服自身情与欲引起的嗜欲.通过“原心返 本”达到对“道”
6、的体认。诠言训中也说到:“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 已而得矣。” 如何反性。就要遵从“道”,要清静无为,“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 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要做到内心恬静寡欲。就要“不以奢为乐。不以 廉为悲”.人应该通过摒弃那些非本质因素而在一种“遗物反己”的境界中实 现自己人性的回归。 “德”是好的人性的最终目的.通过以上的“原心反本”要达到的就是 “德”的境界。缪称训中又说到:“道者,物之所导也;德者,性之所扶 也;仁者,积恩之见证也;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所要达到的也 是“德”的境界。可见,人性依靠“德”来实现其价值,同时,“德”要靠 “仁”、“义”等形式作为具体实现途径。“政
7、教平,仁爱恰,上下同心.君 臣辑睦父慈子孝,兄良弟顺”,这是书的作者所希望实现的一种和谐的各 种道德品质都具备的社会道德状态。 三、政治伦理 就淮南子的写作目的来说,就是要“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即整治 道德、规划人事,为西汉王朝的安邦治国提供理论依据。在作者看来,“著书 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由此可以看出最终 目的是实现治国之道。因此,政治伦理成了全书中不可或缺的思想。 第一.君主的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治”。君主要以“无为”的姿态显示自 己的仁德.体现fi己的智慧、宽大、平正。主术训开篇即言:“人主之术, 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
8、而任下,责 成而不劳。” 这种无为还体现在君主应节制欲求。“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 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 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因此,君主自身的修养、素质很重要,缪 称训展开论述人君之自我修养.突出强调无为之治道唯在“精诚”,以真情 诚仁之心感人便能达到“不降席而天下治”的效果。具体要以“道”、“德” 为准则,做到“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做到“心小志大”、“智员行 方”、“能多事鲜”。就像书中提到的:“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是 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中,非 平正无以制断”。 第二
9、.君主要依靠群臣实现治国之道。要充分发挥臣下的作用.运用众人 的才智,让他们以国君为轴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而达到天下大治。“所 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君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 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所以,“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君主要 “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 则无不胜也”,可见。君主任用众智之长的重要性。 另外,任用臣子应公正无私。“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平。绳之 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无故无新,唯贤是亲”,要重视忠正之 士,“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 第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南子 关于 伦理 思想 探析 分享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0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