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教学法.docx
《六步教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步教学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的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所以,他在教改实践中,在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我应用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定向。 明确提出定向的具体目标,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上课前把学习的重点,要达到的目标确定好。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
2、际水平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阅读课文。在这方面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基础差异而一刀切,要求学生达到他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从心里学角度看,大部分人不会愿意去做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一旦学生有了自己可以完成的目标,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了。每课的学习重点既从本课的角度看,又要从单元、整册书以至期末学习的角度看,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来确定。 我这样确定目标关键在于成绩较好学生掌握所有的重点知识外,再自学一些新内容,成绩一般的学生掌握部分重点,成绩差的学生学习内容还要少些,使每位学生各有所为、各有进步。 二、自学。 展示目标后,学生自学前,教师提出自学指导,包括:
3、内容、方法、要求、时间、思考题等。自学思考题是学习目标的分解落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与学习目标脱节。 目标明确后,学生可以驾驭着自己思维的汽车沿着自学指导的方向驶向目标,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环节。此时教师要督查了解“学情”。结合自己备课时的预想,掌握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在操作本环节时应注意:1、自学提示要明确。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自主探究的范围、要求、方法和时间,2、语文活动要多样。听、说、读、写、批注、复述、想象、体验等,努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致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3、自学时间要充分。具体时间应根据中等水平学生自学的情况来确定,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三、
4、讨论。 学生通过自学,大部分知识可以解决。因为每节课的内容,大部分是旧知识和可以读懂的新内容,只有小部分新内容,部分同学读不懂。通过分组讨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讨论中,同学研究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生成性问题或老师设置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设置的讨论题目要有探究的意义和价值,着眼于巩固运用重难点知识,着眼于知识的升华和转化,着眼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学生能力。要掌握深度和广度,不要偏离教学目标这个方向,做到能放能收。 本环节操作应注意: 1、正确利用班级交流和小组讨论,个体自学后的班级交流,应尽量让学困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并要求学生
5、善倾听,会评价、能辩论;班级交流时出现的共性疑惑需要小组讨论的要做到五有:有任务、有分工、有时间、有反馈、有效果,切忌图热闹,搞形式主义。 2、把握好“度”。基础差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只解决基础知识,如:掌握字、词等。基础好的学生增加难度,自行达到各个教学目标。让他们吃得“饱”,使学生都能享受成功感。 3、处理好问题的答案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赏识个性化的理解,但不能有悖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答疑。 经过自学,大部分问题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不会的,则由教师解答。在答疑时,有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也有学生读书时发现的疑难
6、问题。如果疑难有普遍性,教师予以解答,否则课上就不探究。课后再个别详细分析。 五、自测。 即自我测验。测验的方式较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一般采用教师出题,学生自测。或根据教材后面练习题学生自测。也可由学生根据重点自编自答,或由一名同学出题大家回答。需书面回答的问题,一般都限定时间,全班同学进入竞技状态,用三、四分钟做完。然后立即用红笔订正。这样检测,既明确了自己当堂有哪些知识点没掌握,又明确了经过课后努力又有哪几点进步。 六、自结。 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学到了哪些解题方法。受到了哪些启示等等,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在“六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0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