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编排的内在逻辑.doc
《10《论语》编排的内在逻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论语》编排的内在逻辑.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0论语编排的内在逻辑何谓论语,说法不一。班固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者,讨论编纂之义;语,言说之义。孔子门人将老师与弟子及时人之间的一些重要的谈话辑为一编,谓之论语。论语凡二十篇,每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三字为题。卫灵公第十五载子张问行,孔子告以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由此可知,当时弟子对于孔子之教言,皆一一谨书而备录之。其尊师重道之情,吾人可以想见矣。吾人亦可以推断,论语之编纂,事非小可,故孔子之门人,在编纂之前,对全书之篇章结构,义理次第,必应有一整体设想。因此,吾人读论
2、语,当具一观念,即本书有其完整的义理系统,每一章之间有其严谨的内在次第,每一篇之间亦有其自然的义理逻辑。读者试熟读体会,论语二十篇,实暗合于周易之卦序也。(以上采自东林寺大德朱景东老师论语便蒙笺。)愚痴弟子某(以下凡某有所发挥,则简称曰:痴。不赘。)从语文教师角度略作补充。斯时,某与学生分享之际,由汉字的表义功能,联想到“轮”、“伦”诸字,罗列如下:轮:形声。从车,仑(ln)声。本义:车轮,轮子。(为车之次序。)伦:形声。从人,仑(ln)声。本义:辈,类。(为人之次序。)论:形声。从言,仑(l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由“轮”“伦”类比取意,“论”,当为
3、“言语之次序。”)据此推论,论语虽系弟子各有所记,然众弟子会聚,汇总编辑此先师与众弟子对话录时,当推举一二主编,且应有一编纂之主旨思想贯穿始终。于是,于朱先生所言“论语二十篇,实暗合于周易之卦序也。”某深以为然。1、学而第一(凡十六章)导言: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需求学。所学者何?约小处言,洒扫应对,谋生技艺皆是;约大处言,即人生之道,生从何来,死往何方,人生之真谛,生命之价值意义,乃至修齐治平之事功,皆应一一上下求索。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修学人生之道,而其一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效法天道之健德,自强不息,实为后学者之师范。故学而列为本书首篇,其义理精神则合于周易
4、之首卦。干之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傅佩荣老师说卦:人生首务在于“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也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若要保持自强不息的动力,则须先建立清楚而高尚的动机。父母对子女无不望其成龙凤,那么做子女的不是首先应该厘清自己成为龙凤的动机与方法吗?痴:于易经,于卦理,某从未习得,既无福报蒙善知识传授,更无能力自己修学,唯照搬一些我相信的言语也资有缘。深深惭愧。1.1学而时习之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子:古时男子之尊称,此处指孔子。(2)、学:觉也,效也。以觉悟所未知也。觉有先后,后觉者效法先觉者之所为,以至
5、于道,谓之学。(3)、时:时常。(4)、习:练习,如鸟学飞,数数反复。(5)、说:通悦,内心喜悦。(6)、有朋自远方来:朋,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此处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志学之人,寻师访友,切磋学问,以求进德。此类朋友,知慕于我,自远方来我处请益也。(7)、乐(l):悦涵蕴于心,乐则洋溢于外。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问,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8)、人不知而不愠:愠,怨恨。学者当切实为己,我道日益深广,则潜德流光,或能感得他人前来问学,若有人不能相知,则是我德未充,不能感格于他,宜生惭愧,又岂会怨恨于他。(9)、君子:成德之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译文: 夫子说:“学了,能够时常反复练习,心中
6、不是很欢喜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前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怀怨恨,不也是一位君子吗?”记:此章乃叙述为学者的三种境界。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乃初学事,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以后当之。(痴:自修之事,内心悦己。“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乃中年成学,含章内映,潜德流光之境界,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痴:以文会友,同志同乐。特别注意:古代交通、通讯极不发达,道友远来,探讨切磋,乐可想知。人生三乐,其一,“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3、“人不知而不愠”,怀德行道,穷达不改其乐,乃知天命之境界。(痴:德性坚定,觉悟者的快乐。可见至圣先师自知弥深,自信弥笃
7、。“知我者其天乎。”明学习之根本目的。“古之学者为己”,真正为自己而活,不活在别人的目光、口水当中,心灵自在、愉快。)痴:“学而时习之”, 系首篇首章,吾谓之论语之书眼。用现代汉语转述,乃明示学习者之基本态度,即“学一句,做一句。”儒家修学,不谈玄,不说妙,首重身体力行,真正于自己的生命有所帮助才是根本。“学”,(金文)、(小篆)、(繁体)。“习”,(小篆)、(繁体)。学,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习,会意。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与佛学相联系,此句似乎可转译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
8、使惹尘埃。”强调学习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而言,我们更多赞叹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顿悟,而对神秀大师此偈语常有轻视之心。事实是,于上根利智,顿悟当然是痛快;但举目古今,众生似乎多非此类。愚痴类我,情何以堪?唯老老实实下钝功夫渐修才好。再,渐修、顿悟,依理言当“是一,不是二”,系一体之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并不矛盾。联想到净慧老和尚有关生活禅的四句开示“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若如此来落实先师于论语开篇之教诲“学而时习之”,不更多坚定的信念么?“不亦说乎?
9、”“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开篇三问,直叩我心;重叠唱叹,常萦我怀;唯勉力实行,方能无愧我辈闻此殊胜教育之深恩焉。南无阿弥陀佛。1.2其为人也孝弟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1)、有子:孔子晚年所收的一位弟子,姓有名若。(少孔子四十三岁。)论语中记载孔门弟子,皆称其字,独少数人称子,如曾子、有子等(闵子、冉子仅一见),可见对其人的敬重。后人据此推断,论语乃曾子、有子门人所辑,有其道理。(首篇次第四章,于子曰后分别列有子、曾子言,此中有深意焉。)(2)、孝弟:弟,通“悌”。善事父母为孝
10、,善事兄长为悌。(3)、鲜,少。犯上:冒犯居于己位之上者。 (4)、作乱:作违逆纲常之事。(5)、务本:务,致力于;本,基础,根本,亦有起始义。(6)、本立而道生:根本处得以建立,则吾道可以日益增进。(7)、为仁之本:仁,乃人人心中本具之德。(一说:为“人”之借字。)论语中处处谈仁,有从心之理体处谈,有从仁之相状德用处谈,如珠走圆盘,不落痕迹。要言之,吾人体仁,当多在心地上用工夫,不必在名相概念上纠缠。为仁,通过修道而达于仁也。其根本入手处,则在于孝弟。译文: 有子说:“其人之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冒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喜好冒犯上级,却喜好作出违逆纲常之事,这样的人是没有的。
11、君子学道,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则道就会日趋增益。孝弟,大概就是达致仁道的根本入手处吧?!”记:本章紧承首章而来,点明学道的根本入手处在于孝弟。儒家学问,其大端在于内圣外王。内圣之学,在明明德格致诚正;外王之学,在亲民修齐治平。二者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要,首在孝弟。故孝弟若在心地上体证,可入内明之阶梯;若在事相上行履,可收外王之实效。本章前半段,谈外用之学,鲜犯上,家齐也;不作乱,国治也。此皆由孝弟而兴起。后半段,谈内圣之学,君子务本,即孝弟以修身也,修身则道立,以格致诚正之诚敬工夫,将孝弟做到极处,便可体证仁道而明明德矣。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
12、生也。”故知有子此章,实通彻本源之论也。痴:可参考曾参杀人故事。其母曰:“吾子不杀人。”自信如是,可作孝悌之人不好犯上、不好作乱之注脚也。孝,爱父母;悌,敬兄长。孝悌,事物的表象,属用;仁,事物的本质,属体。由孝悌始,推而广之,则仁民,则爱物。即臻博爱人类、至大同之境也。孝悌,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谚云“百善孝为先”,知人之为行,莫先于孝。又“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又“圣人以孝治天下。”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皆与此章意同。佛教,亦有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可资佐证。作为学而篇之开启,儒门修行究竟学什么,是个问题。此章解读,可知吾辈当不要空做学问,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在
13、实践中追求仁的境界。下手之处,就是从身边做起,从脚下做起,对父母尽孝,与朋友友好相处。“道,不出伦常日用之间。”不觉联想到今日学校教育之主要内容,其本末倒置,真可哀伤也哉。孝心就是佛心。佛心在日常生活中。例证:思妇(与恭)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d)米归。与恭(宋末元初僧人,字行已,号懒禅),出家未久,其父去世,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他奉养母亲,不是把十方施主舍于寺庙的财产金钱拿来作养家孝亲之用,而是用他自己省吃俭用仅有的一点积蓄来养活母亲。有时身上穷得一文钱也没有,可又不能让自己
14、的母亲饿肚皮,只好把自己的袈裟典出去,买米回来养亲。1.3巧言令色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解:(1)巧言令色:好其言语,善其容色。谓其人善做表面文章,往往使人误以为其人为仁德君子。此类人在世间比比皆是。(巧,好。令,善。鲜,少,非绝无。)译文: 夫子说:“说着合乎别人心意的话,脸上洋溢着讨人欢喜的神色,这种人的仁德就很少了。”记: 学道之人,当以至诚求之,不可做表面文章,误入学问的歧途。中庸云:“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程子云:“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痴:务求巧言令色以悦人,多装的,假的。系作秀,演戏也。非我心之真情善意。余置座右之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辩者不善,善者不辨。
15、”或可与之相互验证。佛家有“直心是道场。”民间有谚“巧诈不如拙诚。”皆是。吾辈若能得暇翻阅金圣叹评水浒有关宋江、李逵的文字,一一对读,可深信矣。“仁者其言也讱(迟钝) 。”余另有一言:话一多,智慧就少了。系从与“仁”对举的“智”而言。也颇可玩味焉。(言巧,仁鲜。话多,智少。) 再读李泽厚先生之“记”,摘记其言,知此章当与上章并读。李先生【记】:上章从积极方面规定“仁”,这章从消极、否定方面规定“仁”,即强调“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过分的外在雕琢和装饰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于这种塑造。若以论语之文字互证,则可更清晰地了知这样的道理。“诚乎中,形乎外”
16、,果然。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4吾日三省吾身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2)、三省吾身:三,多次;省,反省,省察。多次的切己省察。(3)、不忠:尽己之心力谓之忠。忠与不忠,唯切己反省方知。(4)、不信:诚实不欺谓之信。信与不信,亦
17、唯切己反省始知。(5)、传不习:师传之于己,己传之于弟子,皆应熟习于己。己若不能熟习,便是不忠不信。此亦唯切己反省方知。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切己反省,替人家谋事,没有尽自己的心力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吗?传授的学业,自己是否复习(痴:此处宜解作“践行”)了呢?”记: 此章以曾子为楷模,示吾人为学之工夫。朱子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痴:1、论语以“有子之言”一章次“学而”章之后,不即次以“曾子之言”者,嫌为以曾子处有子后。另入“巧言”章,而以“曾子言”次之,是有、曾二子之言,皆次孔子言之后
18、,于二子见平等义。第一篇,共16章。子曰,9章。有子,1.2、1.12、1.13,计3章;曾子,1.4、1.9,计2章;子夏1.7,子贡1.10,各1章。2、“吾日三省吾身”。总领。三,古人简册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以目相传者少。常以数记言,易记易诵。如一言、三友、三乐、三变、四教、绝四、六蔽、九思等,皆口授而受心记之古法也。且古有“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之谓,古人于屡与多且久之数,皆以三言。如“颜子三月不违”,“泰伯三让”,“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月不知肉味”等。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有序,谋忠、交信、传习,当次第而自问。盖忠以心言,信以言论
19、。心无私隐谓之忠,言有准实谓之信。省兼内外,内不欺于心,外不谬于事。而忠信又传习之本,凡有所传述,皆宜先习,则言传兼及身教,才能产生教育的力量。否则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品学分离,岂堪师表?又,所谓三省,三而一,承本篇上二章“仁本”“鲜仁”而来,皆言“仁”也,次第中有圆融;一而三,“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君子切己反省,须有可下手之处,则忠、则信、则传习是也,圆融中又有次第。儒家,“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复习,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吾之浅见,佛教早晚课,是对应落实儒家此三省功夫的绝妙仪式。佛教徒每每晨朝早课,虔诚发愿;而后,于白天在生活中行持落实,不敢怠忽;至暮,规定时间晚课,面
20、佛礼拜,仔细检点一日过失,恭敬忏悔,不敢二过。如是,正“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也。成佛有日,且去坚持。南无阿弥陀佛。4、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版)集释此章,有“發明”文字,深契吾心意。全文抄录,以备忘,以实行。南无阿弥陀佛。反身錄:賢如曾子,猶曰三省。若在吾人,資本中下,尤非曾子可比,千破萬綻,其所當省者,豈止於此?故必每日不論有事無事,自省此中能空凈不染乎?安閒恬定乎?脫洒無滯乎?視聽言動能復禮乎?喜怒哀樂能中節乎?綱常倫理能不虧乎?辭受取予能當可乎?富貴貧賤能一視乎?得失毀譽能不動乎?造次顛沛能一致乎?生死利害能不懼乎?習氣俗念能消除乎?自察自審,務要無入而不自得,纔是學問實際,否則便
21、是自欺。1.5敬事而信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释:(1)、道千乘之国:道,治理。千乘之国,能出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为大国。(不曰治而曰道者何?治者,法术之名。道者,仁爱之用也。)(2)、敬事而信:敬,谨慎专一。信,诚信。于国事能谨慎专一,并能与民诚信,不欺诈。(3)、节用而爱人:节用,财物出于民间,故需节俭。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国以民为本,故应知民间疾苦,爱养之也。(4)、使民以时: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痴:高中语文教材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可资佐证。“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22、;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文: 夫子说:“治理一个能出千辆兵车的国家,于国事要能谨慎专一,并能与民诚信,节约财用而能存心爱民,役使百姓要在恰当的时节。”记:本章叙述外用之学,首先针对当国者。当国者治国之要,在此五事。敬事而信,则民悦服(心服);节用物力则足食(食足);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兵足)。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痴:可参见论语12.7以互证。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痴:儒家政治思想,实现仁政。仁政的核心,以
23、民为本。所谓“国家”者,以“国”为“家”也。如是,于国君而言,百姓,便不仅是臣民,也都是亲人。古代好的地方官,百姓谓之父母官,当系言其待百姓有“父母心”也。今之官员则多自称“公仆”,然有几人名符其实哉?一笑。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佛教“慈悲济世” 的根本精神,由人类而推及众生,岂不更堪景仰?“以众生为中心,把众生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为政者若能以是作则进行国家的治理,其前景将如何哉?吾愿为之设想焉。1.6入孝出弟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注释:(1)、弟子:指年轻人,为人弟为人子者;或指学生,亦通。(2)、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10 编排 内在 逻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30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