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期末论文.docx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期末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期末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期末论文项目设计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老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体现“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所概括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建筑的功能、结构、艺术三方面要求,既根据不同的建筑性质和用途来合理地安排空间布局。下面,我将从平面功能和空间构成两方面对苏州博物馆新馆进行分析,希望借此契机能对公共建筑设计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是平面的分析。 1、场地分析与建筑形态。博物馆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
2、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面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基地环境,如何处理与基地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忠王府和拙政园的关系,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并体现东方建筑的特色,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标志性的建筑,成为设计的难题。面对难题,显然贝聿铭老先生十分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因此,他想到运用“院落”。院落式布局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是我国最早的院落式宫殿。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使建筑与周围环
3、境相协调。最值一提的是博物馆的主庭院,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好的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整个建筑东低西高的布局,恰恰体现了苏州博物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西高”显然来自于贝先生对建筑标志性的追求,“东低”又避开了对忠王府与拙政园的视觉影响。这体现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公共限制”的条件中的剖面限制。 2、平面分析与交通流线。新馆分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并以中部为中轴线。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
4、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流线设计。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院,中央大堂及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展区,贵宾接待,图书馆稽查室等。三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呈放射式。新馆西部南面的几个展区也有放射式的特征。而就其最具特色的西部北面的主展区而言,更具串联加通道式的交通流线组合形式的特征。 作为博物馆建筑,清晰的流线和明确的功能分区是最基本的设计原则。空间构成的分析,我又将之分为“形、色、意”三部分。 1、从几何体的角度形体感造型。贝聿铭老先生曾说:“几何学永远是我的建筑的内在支撑”。从建筑形体的块感的角度上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建筑 设计 原理 期末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9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