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大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免疫学大题五、简答题 1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 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
2、,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 3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 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
3、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五、问答题 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见概念。 (2)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
4、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IgG、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1)Ig的基本结构:Ig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
5、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VH与VL内还有高变区。 (2)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JgA、J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 H 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和CL。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与CH1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C4aR、CaR等。 1 2比较三条补体激活
6、途径的异同。 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 区别点 激活物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MBL途径 IgG13或IgM 脂多糖、酵母多糖、 C3,C5C9, B、 与Ag复合物 凝聚的IgA和IgG4 MBL 参与成分 C1C9 C3转化酶 C4b2b C3bBb 同经典途径 C3转化酶 C4b2b3b C3bnBb 同经典途径 所需离子 Ca2 Mg2 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Mg2 同经典途径 参与非特性免疫,在 作用 参与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作用 同经典途径 P、D因子 同经典途径 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
7、,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 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循环
8、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 免疫调节作用: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五、问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细胞因子通常为低相对分子质量(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天然的细胞因子是由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细胞分泌;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可为双体或三体形式;细胞因子通常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也无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效应,极微量的细胞因子就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细
9、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细胞因子作用时具有多效性、重叠性以及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内分泌形式在局部或远处发挥作用。 2细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有: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 如IFN、TNF等。免疫调节作用,如IL-1、IL-2、IL-5、IFN等。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如:IL-1、IL6、TNF等细胞因子可直接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2 3. 简述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 细胞因子共分六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
10、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共分五个家族: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L-1、IL-6、M-CSF、SCF、FGF等受体属于此类。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或造血因子受体家族。IL-2IL-7、IL-9、IL-11、IL-13、IL-15、GM-CSF、G-CSF受体属于此类。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类受体是干扰素的受体。 I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是TNF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这一家 有 : (1) 引起移植排斥反应。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时,同种异体内MHC抗原可作为异己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强烈的移植排斥反应。 (
11、2) 抗原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内,MHC分子通过抗原肽结合区与胞浆内加工处理过的抗原肽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转运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可被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结合,完成抗原呈递,启动免疫应答。 (3) 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MHC限制性。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相互作用时,只有当二者MHC分子一致时, T细胞才能被激活,即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CD4Th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受MHC类分子的制约,CD8Tc细胞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 I类分子的制约。 (4)诱导胸腺细胞分化。MHC分子参与胸腺细胞(前T细胞) 在胸腺中的分化和发育
12、。通过阴、阳性选择后,胸腺产生对自身抗原无反应性的T细胞,形成天然自身免疫耐受;同时亦产生对非己抗原具有应答作用的T细胞,T细胞对非已抗原的应答作用受MHC分子制约。 4HLA I 类和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功能及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特点: HLA抗原类别 肽结合 结构域 表达特点 组织 12 共显性 所有 分布 功能 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特点 类 有核 细胞 表面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类抗原凹槽两端封闭,接纳的抗原肽长度有限,为810个氨基酸残基,锚定位为P2和P9 类 11 共显性 化的 T 细 胞 五、问答题 1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生物学作用有:
13、参与细胞生长、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参与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抗原识别、活化、增值和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的发挥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参与炎症的发生、血栓形成和组织修复肿瘤的恶化和转移。 2粘附分子的分类和功能:粘附分子根据结构特点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蛋白家族,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归类的粘附分子。功能:参与免疫细胞的免疫发育与分化。如胸腺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涉及到胸腺细胞上CD8和CD4分子与胸腺基质细胞上的MHC、类抗原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类抗原凹槽两端开放,接纳的抗原肽长度变化
14、较大,为1317个氨基酸残基,锚定位为P1、P4、P6和P9 APC 及活 3 T细胞活化分化过程中必须有粘附分子提供的细胞间协同刺激信号的存在。通过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粘附分子之间的作用参与炎症过程 通过淋巴细胞上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的地址素之间的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3参与T细胞识别、粘附及活化的CD分子的种类 、结构特点、识别配体及其功能有: 种类 结构特点 识别配体 功能 CD3 五聚体,与TCR组成TCR/CD3复合物 CD8 异源二聚体 CD58 CD28 CD152 稳定TCR结构、传递活化信号 CD4 单体分子 MHC类分子 增强TCR与APC或靶细胞的亲和性,
15、并参与信号传导。 MHC类分子 增强TCR与APC或靶细胞的亲和性,并参与信号传导。 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的粘附及CD2分子所介导的信号传导 CD2 单体分子 CD58(LFA-3) 同源二聚体 同源二聚体 单体分子 CD2 促进T细胞识别抗原,参与T细胞信号传导 B7 提供T细胞活化的辅助信号 B7 对T细胞促进吞噬和ADCC作用。 FcR:是IgA Fc受体,能结合IgA,介导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超氧产生、释放炎症介质以及发挥ADCC。 FcR:是IgE Fc受体,可分为:FcR :是IgE高亲和力受体,可介导型超敏反应; FcR:是IgE低亲和力受体,可以不同方式参与IgE合成的调
16、节。 五、问答题: 1T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及其主要作用是 表面分子 主要作用 TCR 特异性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CD3 稳定TCR结构,传递活化信号 CD4/CD8 增强TCR与APC或靶细胞的亲和性,并参与信号传导。 CD28 LFA-2 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可与CD58结合,能介导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还能介导效应阶段的激活途径 CD40L 可表达于部分活化的T细胞表面,可与B细胞表现CD40结合,产生的信号是B细胞进行免疫与丝裂原结合后,直接使静止状态的T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应答和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 丝裂原受体 2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T细胞是异质
17、性群体,分类方法有很多:按CD分子不同可分为CD4和CD8两个亚群;按TCR分子不同可分为TCR和TCRT细胞;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可分为初始T细胞、抗原活化过的T细胞、记忆性T细胞。 功能:CD4辅助性T细胞:增强免疫应答;活化细胞,增强其吞噬或杀伤功能; CD8杀伤性T细胞: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 抑制性T细胞(Ts):抑制免疫应答 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主要为Th1,还有CTL,Th1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可以直接破坏靶细胞。 3Th1细胞与Th2细胞各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作用是: Th1细胞分泌
18、IL-1、IFN-、TNF-等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IL-4、 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4不能。 因为Ts细胞既可以是CD4T细胞又可以是CD8T细胞。 5T细胞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不同,T细胞是TCR而B细胞是BCR; 4 初始T细胞与记忆T细胞: 二者表面CD45分子的异构型不同,初始T细胞表达CD45RA,而记忆T细胞表达CD45RO; Th1细胞与Th2细胞:二者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 Th1细胞分泌IL-1、IFN-,与TDH和TC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有关,可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9、;而Th2细胞偏向于分泌IL-4、IL-5、IL-6、IL-10,与B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抗体生成有关,可增强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6CD8杀伤性T细胞破坏靶细胞的机制有2种:细胞裂解和细胞调亡。 细胞裂解:CD8杀伤性T细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后,通过颗粒胞吐释放穿孔素,使靶细胞膜上出现大量小孔,膜内外渗透压不同,水分进入胞浆,靶细胞胀裂而死; 细胞调亡:有2种不同机制:Tc活化后大量表达FasL,可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通过Fas分子胞内段的死亡结构域激活caspase,在激活一系列caspase,引起死亡信号的逐级转导,最终激活内源性DNA内切酶,使核小体断裂
20、,并导致细胞结构毁损,细胞死亡;Tc细胞颗粒胞吐释放的颗粒酶,可借助穿孔素构筑的小孔穿越细胞膜,激活另一个caspase10, 引发caspase级联反应,使靶细胞调亡。 7NK1.1T细胞表型的特点有:表达NKR.P1C(NK1.1), 通常为CD4-CD8-, TCR多为TCR。其功能有: 细胞毒作用:可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 胸腺中的该细胞可通过FasL/Fas途径诱导CD4CD8双阳性的胸腺细胞调亡; 免疫调节作用:在受某些抗原刺激时,如寄生虫感染,可分泌大量IL-4,可诱导活化的Th0细胞分化为Th2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或诱导B细胞发生Ig类别转换,产生特异性IgE;在病毒抗原作
21、用下,可产生IFN-,与IL-12共同作用,可使Th0细胞转向Th1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五、问答题 1B细胞的特点: 在哺乳动物,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成熟B细胞可定居于周围淋巴组织,是体内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B细胞表面可表达多种膜分子,如:BCR、CD79a、CD79b、CD19、CD20、CD40、CD80、CD86、CD35、CD21、CD22、CD32、MHC分子、丝裂原受体等等。 B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产生抗体,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 作为APC,提呈抗原; 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造血过程。 2B1细胞与B2细胞的主要特征: 性质 B1 B2 初次产生时间
22、胎儿期 CD5 MigM, mIgD TD抗原 高 低 出生后 分布 胸腔腹腔 外周免疫器官 BCR mIgM 识别抗原 TI抗原 自发性Ig的产生 特异性 更新方式 自我更新 由骨髓产生 多反应性 单特异性,尤在反应后 不易形成 分泌的Ig的同种型 IgMIgG IgGIgM 免疫记忆 易形成 五、问答题 2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5 BCR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 V区,尤其是V区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 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
23、和J两种基因,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的。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 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之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五、问答题 1 简述多能造血干细胞的主要特征及其表面标志。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原始的造血细胞,具有自我增生和分化功能,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可增生分化产生多种功能不同的
24、血细胞。其主要的表面标志为:CD34+和CD117+。 2 何谓阳性选择?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阳性选择是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发育阶段。胸腺内CD4+、CD8+双阳性的T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其中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细胞CD8分子表达升高,而CD4分子表达下降;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双阳性细胞CD4分子表达升高,而CD8分子表达下降,选择性发育分化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而未能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或亲和力过高的双阳性的T细胞则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为阳性选
25、择。阳性选择的结果,使双阳性T细胞发育为成熟单阳性T细胞时获得了MHC限制性。 3 何谓阴性选择?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在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后,单阳性的T细胞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而被清除或不能活化。只有那些未能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或MHC-II类分子结合的T细胞才能发育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此过程称为阴性选择。阴性选择清除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是T细胞形成自身耐受的主要机制。 4 简述T、B、NK细胞形成自身耐受的机制。 T细胞自身耐受的形成是在T细胞发育阶段经阴性选择后产生的。双阳性的T细胞在胸腺
26、皮质、皮髓交界处以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类或II类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后而被清除,这样保证了机体T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自身成分的细胞克隆。 B细胞自身耐受的形成是在B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当早期B细胞逐渐发育为不成熟B细胞时,细胞膜表面表达mIgM,此时如接受自身抗原刺激,则易形成自身耐受。 NK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可表达具有抑制作用的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和CD94分子等。这些抑制性受体通过识别自身的MHC-I类分子使NK细胞处于受抑制状态,发生自身耐受。 五、问答题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获得高效价的抗体?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异物性:异
27、物性是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核心。一般来讲,抗原必须是异物,而且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但某些自身物质在一定情况下,免疫系统也可将其视为异物而发生免疫应答。抗原分子的理化性状:如大分子物质、复杂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具有一定的分子构象和物理状态等。 用抗原免疫动物后,要想获得高效价的抗体,应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动物的遗传背景、年龄、健康状态、抗原的剂量、免疫的途径、次数等。必要时应加一定量的免疫佐剂。 2简述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区别。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6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需 不需 表位性质 线性短肽 天然多肽 表位大小 812个氨基酸 515个氨基酸
28、 1217个氨基酸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在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在抗原分子表面 3简述TD-Ag与TI-Ag的区别。 TI-Ag TD-Ag 多为蛋白质类 结构复杂,往往具有多种且不重复的抗原化学性质 主要为某些糖类 决定基 载体决定基 无 有 有 T细胞依赖性 无 产生Ig类型 免疫记忆 无 MHC限制性 再次应答 无 结构特点 结构简单,具有相同或重复出现的同一抗原决定基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IgM IgG 有 无 有 有 4如何理解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是指某一抗原表位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异性。这种结合的
29、分子机制是抗原表位的空间结构与抗体分子超变区互补的结果。而交叉反应是指两种抗原分子表面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时,同一种抗体结合的现象。因此,交叉反应实质上也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5简述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化学性质 蛋白质 多糖 细菌外毒素或逆转录病毒的产物 APC处理 需 不需 非多肽区 1/20 1/5 MHC-II类分子结合部位 抗原结合槽 T细胞反应频率 10 -6 10-10 MHC限制性 有 无 6何谓佐剂?佐剂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机制如何? 凡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常用的佐剂有生物
30、佐剂、化学佐剂及人工合成的佐剂等。 作用机制是: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增加抗原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增加单核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五、问答题 1简述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 抗原提呈细胞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前者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后者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等。 7 2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 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
31、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 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个氨基酸的肽段,
32、与MHC-II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CD4+ T细胞。 *3简述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过程。 内源性抗原是指由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胞内蛋白质、核蛋白及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这些抗原在细胞内合成后首先在胞浆内蛋白酶体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的肽段,这些811个左右氨基酸组成的肽段大小与MHC-I类分子肽结合区凹槽相仿,在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的作用下转移至内质网腔中,与新组装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分泌途径运 *4简述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过程。 外源性抗原是指来自细胞外的抗原。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大部分抗原被抗
33、原提呈细胞以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胞吞方式摄入至细胞浆中,被内体及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为能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片段。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 五、问答题 1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是什么? T细胞只能特异性识别表达在APC表面并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肽类抗原,这又称为TCR的双识别,即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也就是说,T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MHC分子种类的限制。 TCR所识别的,是由氨基酸一级序列所决
34、定的抗原肽的线性决定簇,后者可在APC表面MHC分子的肽结合凹槽中形成特定构象。体内表达TCRab的T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群,它们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时,由TCRab 链可变区进行特异性识别:ab 链可变区的CDR1 和CDR2 结构域识别并结合MHC分子的非多态性区和抗原肽的两端;ab 链的CDR3 结构域识别并结合于抗原肽中央的T细胞表位,所以决定TCRab 识别抗原特异性的是CDR3区。 2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是什么? T细胞特异性识别APC 所提呈的MHC-抗原肽复合物,并被激活和发生增生,进而分化成效应细胞。在上述过程中,T 细胞均需要两个来自胞外的信号刺激,即淋巴
35、细胞活化的双信号作用。 T 细胞的第一激活信号主要来自TCR与MHC 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即抗原识别。另外,CD4和CD8分子作为共受体,可分别与MHC-II 及MHC-I 类分子结合,除可增强T细胞与APC 间的黏附作用外,还参与第一激活信号的启动和转导。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故又称协同刺激信号,即由APC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提供。在参与T细胞激活的诸多协同刺激分子中,最重要的是T 细胞表面CD28分子与APC 表面相应配体B7-1和B7-2的结合。由CD28/B7发出的第二信号,可增强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进而使T 细
36、胞增殖;还可增加bcl-xL的表达,保护T 细胞免于凋亡。 活化T细胞还表达CTLA-4,后者的配基也是B7-1和B7-2。但与CD28分子的作用相反,CTLA-4与配基结合后可向T细胞发出抑制信号,降低活化T细胞的子代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将T细胞应答的 8 强度限制在一定范围。APC表面表达的其他协同刺激分子还包括VCAM-1、ICAM-1 和LFA-3,它们分别与T 细胞表面的VLA-4、LFA-1和CD2分子结合,共同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缺乏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活化不充分,不能表现效应功能,或使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凋亡,或被诱导呈无能状态。 4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7、抗原活化T细胞后,经克隆扩增及功能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CD4+Th1细胞和CD8+Tc细胞。其主要功能有: 抗感染作用:主要针对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包括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感染等。 抗肿瘤作用:Tc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表达抗原的肿瘤细胞;藉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 免疫损伤作用:效应T细胞可引起IV型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 5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生物学作用: Th1细胞主要分泌IL-2、TNF-b和IFN-g等细胞因子,其生物学作用简述如下: (1)IL-2:促进Tc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c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途径,促进Th1细胞增
38、殖分化,合成分泌细胞因子,扩大细胞免疫效应。 (2) TNF-b: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表达粘附分子和分泌IL-8等趋化性细胞因子(这些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能使血流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进而迁移和外渗至局部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激活中性粒细胞,增强其吞噬杀菌能力;局部产生的高浓度TNF-b可使周围组织细胞发生损伤坏死。 (3) IFN-g 作用于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使之MHC II类分子表达增强,提高抗原提呈效率,扩大细胞免疫应答;活化单核吞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胞内杀伤功能,并使之获得杀伤肿瘤的功能;促使活化巨噬细胞产生多种引发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和介质;活化
39、NK细胞,增强杀瘤和抗病毒作用,提高机体免疫监视功能。 6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的机制: 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MHC I类分子限制。它们只能杀伤表达相应致敏抗原的靶细胞,并且必须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是通过其表面TCR-CD3复合受体分子与靶细胞表面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并在表面CD8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自身MHC I类分子Ig样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此时致敏Tc细胞分泌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和FasL等细胞毒性物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和发生细胞凋亡。 致敏Tc细胞杀伤溶解靶细胞后本身不受损伤,它们与溶解破坏
40、的靶细胞分离后,又可继续攻击杀伤表达相应致敏抗原的其他靶细胞。通常一个致敏Tc细胞在几小时内可连续杀伤数十个靶细胞。这种由CD8+ Tc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在清除病毒感染、同种移植排斥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 7. 试述CD4+初始T细胞(Th0)在免疫应答中的活化过程及效应: CD4+ 初始T细胞通过表面TCR-CD3复合受体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在CD4分子的辅助下,产生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进而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和CD4+初始T细胞表面一组粘附分子(协同刺激分子与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即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在上述
41、两种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活化,分泌IL-2、4、5、6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是诱导T、B细胞增生分化的重要生物活性介质。 活化CD4+初始T细胞在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Th2细胞。后者产生大量以IL-4、5、6、10为主的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激活、增殖与抗体产生。 活化CD4+初始T细胞在巨噬细胞分泌的IL-12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Th1细胞(即炎性T细胞)。后者可通过释放IL-2、IFN-g和TNF-b等细胞因子,使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五、问答题 1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 9 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
42、细胞介导,藉B细胞分泌的抗体执行。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始于BCR对TD抗原的识别,所产生的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a/Igb向胞内传导。BCR辅助受体复合物加强第一活化信号的传导。Th细胞藉与B细胞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分泌的细胞因子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B细胞从骨髓进入周围淋巴器官后,在抗原刺激下,迁移进入原始淋巴滤泡,形成生发中心,并在生发中心发生抗原受体编辑、体细胞高频突变、抗原受体亲和力成熟及类别转换,最后分化成熟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的发育分化大致可分为活化、增殖和分化三个阶段。TI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一般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 2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
43、免疫应答。 Th细胞的激活:在B细胞应答中,Th细胞的激活分为两种不同情况初次免疫应答时,DC和巨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以MHC 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CD4+Th细胞;再次免疫应答时,由B细胞内吞抗原,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段,并以MHC 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CD4+Th细胞。 Th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相互作用,向B细胞传递重要的第二活化信号。在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中,其他膜分子间的作用也很重要。 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的Th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可辅助B细胞活化、增
44、生与分化及抗体的产生。 3黏膜免疫应答的特点。 黏膜免疫是免疫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产生黏膜免疫IgA的B细胞主要来自黏膜伴随淋巴组织。这里产生的B细胞可经血流迁移到全身的外分泌器官。在黏膜上皮的下面,富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它们与B、T细胞混处在一起。M细胞输送颗粒抗原给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进而活化T细胞。B细胞藉BCR与相应抗原结合,并内吞抗原,然后把加工处理过的小肽提呈给T细胞,T细胞被激活,产生IL-2,并增殖。活化的T细胞反过来辅助B细胞产生抗原特异的IgA。在穿越黏膜上皮的过程中,IgA与存在于外分泌液中的分泌成分结合,增加了IgA对外分泌液中蛋白水解酶的抵抗。同时,IgA
45、也许会与侵入细胞的相应抗原结合,把病原体或其产物从胞内带出到黏膜腔,从而避免对黏膜上皮细胞的伤害。 4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在周围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激活的部分B细胞进入原始淋巴滤泡,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在抗原的刺激下于一周形成。生发中心的B细胞大约6小时分裂一次。这些分裂增殖的B细胞称为生发中心母细胞,有着B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不发生分裂增殖的B细胞被推向外侧,形成冠状带。在生发中心,B细胞继续分化发育,发生抗原受体编辑、体细胞高频突变、抗原受体亲和力成熟及Ig类别转换,最后分化成熟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5免疫应答的概念、基本类型和生物学意义: (1) 概念: 免疫应答是
46、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2) 类型: 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 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3) 生物学意义: 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6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感应阶段的基本过程: 此阶段系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以及Th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后启动
47、活化的阶段。 TD抗原经APC加工处理后, 以抗原肽 - 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Th细胞通过表面TCR-CD3复合受体与APC表面抗原肽 - 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并在CD4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体(MHC II 类分子的Ig样区)相互作用下,诱导产生Th细胞活化第一信号。进而通过细胞表面协同剌激分子与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B7与CD28、ICAM-l与LFA-1、LFA-3与LFA-2)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协 10 同刺激信号, 即Th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在上述二种信号剌激下,Th细胞活化, 活化的Th细胞可分泌IL-2、4、5和IFN-g等多种细胞因子。与此同时,巨噬细胞可分泌IL-1、12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是诱导T、B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生物活性介质。 B细胞作为免疫效应细胞,通过表面抗原受体结合摄入抗原时可产生活化第一信号,通过Th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40L与ICAM-1)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40与LFA-1)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即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在上述二种活化信号作用下,B细胞被激活。 7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阶段的基本过程:此阶段系指活化的T、B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生分化为效应细胞的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8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