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复习提纲.docx
《先秦文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先秦文学复习提纲先秦文学复习提纲 总体目标: 一、文学史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视角观”,建立先秦诗歌、散文发展史的基本框架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掌握有关典籍的常识,熟练阐述诗经、楚辞、左传、战国策、孟子、庄子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 二、文学作品选的教学目标 1、讲读篇目的目标 A、识记篇名、出处 B、背诵作为重要论证资料的有关篇段 C、理清段落层次,说明作品结构 D、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其艺术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 E、评价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的认识价值 2、泛读篇目的目标 A、识记篇名、出处 B、确实读懂注释和原文 C、能分析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色 三、作业训
2、练的目标 1、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要求 A、填空题侧重考核文学史和作品选面上的知识,属识记能力范畴 B、名词解释侧重考核分析、归纳和概括要点的能力,属理解能力层次。 C、简答、论述题要求列出要点,征引材料、分析论证,属综合运用能力范畴。对作品的解读分析、鉴赏、概括亦属此类。 2、训练的重点是简答、论述题类。应从文学史的角度,用演绎法对讲读作品作高屋建瓴的把握,再从作品选的角度对泛读作品分析归纳,以充实有关论题。力求确立学生的学术思维模式。 这一阶段在精读与泛读的辩证关系上,侧重于精读,力求尽快进入解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的思维模式。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的发展轨
3、迹 教学要点: 传说时期的原始文化,文学的两种形态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最早的文学形态;产生于劳动;诗、乐、舞结合、历史散文三个阶段、诗歌:楚辞。个性纷呈。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基本形态 教学要点: 诗歌和音乐的结合-音乐文学;歌、乐、舞的结合: 文、史、哲不分-历史散文文史不分,诸子散文文哲不分。 作者和作时难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演变 教学要点: 夏、商、西周初期的原始宗教文化,巫觋是文学的主要作者。 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分化,史官职能加强,历史典籍出现;一为记录,一为自作。 西周时期贵族教育的发展,贵族成为文化的垄断者,也成为文学的主要作者。同时有民间歌谣。 士阶层的出现和发展,他们
4、成为说理散文的创作者。还有楚辞作家。 重点:诗歌与散文的发展史: 诗歌:上古歌谣诗经楚辞 散文:神话甲骨爻辞尚书春秋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系列作业: 1、结合作品的内容形式谈上古歌谣的特点 A、要点:内容:产生于劳动;与原始宗教联系密切;反映上古生活生产内容;口头性、集体性。 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原始歌舞的综合性是指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情状。 形式:句式简短;诗、乐、舞结合。 B、要求:结合作品论述,要引证作品,分析作品,论证观点。 2、整理出诗歌、散文的发展简史。 诗歌:诗歌。楚辞。乐府民歌。唐
5、诗。宋词。元曲。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概念、产生及记录 教学要点: 定义:神话是远古人民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学,它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没有科学认识,因而凭借想象,依据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来创造神话故事,表现他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功能; 神话资料:无专书,杂见于群书,少且零碎。成因:年代久远;儒家思想。 山海经:成书 编选 数量多 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 中国神话的内容分类与民族精神 教学要点: 内容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化、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中国神话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意
6、识。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与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要点: 以已观物、以已感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感情体验 象征和隐喻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思维方法的影响、提供文学素材、文化心理的积淀 系列作业: 填空题 名词解释:神话 思考题: 1、结合作品谈谈中国神话的民族精神 2、结合作品谈谈中国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诗歌的光辉起点诗经 第一节 诗经介绍 教学要点: 性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名:原称诗或诗三百,汉时尊为经,故称诗经。 篇数:305篇,另有笙诗6篇,有题无诗。 时代:作品产生于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成书约于公元前六世纪。 地域:约当于现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
7、北部一带。作者:民间诗和士大夫。 编辑:献诗、采诗、删诗诸说,乐官的重要作用。 分类: 风:风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土风歌谣,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有爱情婚姻诗、战争徭役诗、农事诗、反抗剥削压迫的诗等。 雅:是朝廷的正声雅乐,用于诸侯朝会和贵族宴享。分大、小雅。大雅中多祭祀颂祖,小雅多怨刺。 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多为宗庙祭祀之歌。 用诗: 传诗:今文鲁、齐、韩三家诗,古文毛诗。 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点: 祭祖颂歌、民族史诗、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教学要点 诗体形式字词、章法、韵脚、节奏。 表现方法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
8、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豳风七月)、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魏风硕鼠)、兴(触物兴感周南关雎秦风蒹葭)。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点: 创立抒情诗的传统。 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 比兴艺术传统的深广影响。 作品选: 讲读篇目与要点: 七月 1、农事诗,反映了西周早期农业生产情况与农奴的悲惨生活,对了解当时的历史、生产关系与农奴的处境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归纳各段的主旨。 2、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叙事按时间顺序铺陈排比,属于“赋”的表现手法。按月铺陈对后世民歌的影响。 3、前六段是重点,力求背诵。 关睢 1、婚恋诗。写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慕、思念和追求; 2、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的
9、用法; 氓 1、弃妇诗。本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迫害。 2、归纳各段主旨,把握弃妇形象。 3、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蒹葭 1、恋爱诗。写对意中人追求的痴迷执著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 2、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清气氛,为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和活动提供背景,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3、以兴为主的表现手法; 4、重章对表现主人公长时间追求不懈的作用及一唱三叹的效果。 系列作业: 填题空、选择题 名词解释: 1、诗经 2、赋、比、兴 3、风、雅、颂 论述题: 1、结合作品谈谈诗经的思想内容 2、结合作品谈谈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
10、春秋 教学要点: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第二节 左传的成书思想和叙事成就 教学要点: 一、左传 1、释名: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传述孔子所编春秋而作,故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2、体例:是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纪事翔实,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3、站在用崇德尚礼的标尺评价。 4、作者与成书时代:今人认为书成于战国早期。 二、左传的思想 1、站在儒家的立场以崇德尚礼为尺度评价人事,鞭挞暴虐,歌颂仁德。 2、其进步性表现为: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上重视民的作用,具有人本、民本思想; 三、左传的叙事成就 1、把春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文学 复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87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