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9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时间:2010-6-8信息来源: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阅读次数:246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实施了2009年全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监视监测和评价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2009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现予以发布。 当前,正值全省上下全力做好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局之年各项工作之际,海洋旅游、海洋油气、海上交通运输等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省海洋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海洋环境管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期冀通过2009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的发布,有助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
2、了解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压力,为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依据,实现经济社会和海洋环境的和谐发展。附件下载:2009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_2010681720355892009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1. 概述2009年,海南省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全省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和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部分港湾和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仍有污染现象,海洋生物质量总体保持健康水平,海草床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部分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各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能够满足其功能区要求,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质量状况优良,海洋水文状况基本正常,陆
3、源污染物仍是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2. 海洋水文状况2.1 海浪2009年,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实测年平均波高为0.7米(十分之一大波波高,下同),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为1.4米,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为1.4米。与2008年相比,海南岛近岸海域和西沙群岛附近海域的年平均波高有所减小,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的年平均波高有所增大。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实测年最大波高为3.1米,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为6.1米,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为3.6米。与2008年相比,海南岛近岸海域、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的年最大波高均有所减小。2.2潮汐 2009年,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平均潮位18厘米(榆林76基面,下同),年最高潮位1
4、91厘米,年平均潮差113厘米。与2008年相比,年平均潮位上升了3厘米。近二十年来,海南岛近岸海域相对年平均潮位呈波动上升趋势。2.3海水温度 2009年,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26.4,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为27.8,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为28.4。与2008年相比,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略有上升,升幅为0.6,西、南沙群岛附近海域升降不一,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上升0.3,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下降0.4。但近二十年来,海南岛近岸海域相对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略呈波动上升趋势。2.4 海水盐度2009年,全省各海域年平均表层海水盐度变化不大,与常年基本持平。3.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3.1
5、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状况2009年我省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良好。远海海域 海水水质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水质优良。近海海域 海水水质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水质优良。近岸海域 近岸海域监测面积总计393平方千米,大部分监测海域的海水水质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水质状况总体优良。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355.2平方千米,占近岸海域总监测面积的90.38%;较清洁海域面积约25.5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50%;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3.7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0.94%;中度、重度污染海域面积约8.5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17%。据2005年2009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统计,总体趋势为清洁海域面积
6、有增加趋势,较清洁海域面积减少,污染海域面积增加。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船只活动频繁的港口区、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和入海排污口等局部近岸海域。重点监测海域的海水质量海口湾近岸海域 监测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57.19平方千米,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95.32%;较清洁海域面积约0.77平方千米,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1.28%,中、重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04平方千米,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3.4%,监测海域的污染因子主要是无机氮。文昌清澜湾近岸海域 监测面积约40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38.7平方千米,占监测总面积的96.75%,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0.8平
7、方千米,占监测总面积的2%,中度海域面积约为0.5平方千米,占监测总面积的1.25%,污染因子为无机氮。琼海博鳌近岸海域 监测面积约10平方千米。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约为2.54平方千米,占监测总面积的25.4%;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23平方千米,占监测总面积的22.3%;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5.23平方千米,占监测总面积的52.3%,污染因子为无机氮。陵水湾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乐东莺歌海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东方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临高后水湾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洋浦湾近岸海域 监测面积约25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22.81平方千米,占监测
8、海域总面积的91.24%;较清洁海域面积约0.74平方千米,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2.96%,轻度污染海域面积0.68平方千米,中度污染海域面积0.77平方千米,监测海域的污染因子主要是无机氮。澄迈近岸海域 监测面积约23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1.5平方千米,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6.5%;较清洁海域面积约21.5平方千米,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93.5%,监测海域的污染因子主要是溶解氧。三亚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昌江昌化江口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万宁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主要污染物含量比较无机氮 2009年海口湾、清澜湾、博鳌近岸、洋浦湾、三亚近岸、澄迈近岸海域、陵水
9、近岸海域、三亚近岸海域、万宁近岸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比2008年有所上升,其余海域均有所减少或持平。据2005年2009年全省无机氮平均含量比较,无机氮平均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油类 2009年海口湾、陵水湾、洋浦湾、澄迈近岸海域、三亚近岸、昌化江近岸的油类平均含量比2008年有所增加,其余海域均有所下降或持平。据2005年2009年全省油类平均含量比较,油类平均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3.2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2009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海口近岸、三亚近岸、陵水近岸、澄迈近岸、临高近岸、东方近岸、万宁近岸等七个重点监测海域的各项监测指标评价如下:油类 监测测海域沉积物石油
10、类含量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 监测海域沉积物的总汞含量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除海口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的铜含量符合国家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海域沉积物铜含量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除海口近岸局部海域、东方近岸海域、陵水近岸、万宁近岸海域沉积物的镉含量符合国家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口近岸局部海域的镉含量符合国家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海域沉积物镉含量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口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铅含量符合国家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海域沉积物铅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临高近岸、东方近岸沉积物砷含量符合国家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
11、准,其余海域沉积物砷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硫化物、有机碳 监测海域沉积物的硫化物、有机碳含量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他有机污染物 监测海域沉积物的DDT、多氯联苯含量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3.3近岸海洋贝类生物质量状况2009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质量状况良好,总体保持健康水平。海口东寨港、文昌高隆湾、琼海潭门、万宁小海、三亚湾、乐东莺歌海近岸海域、东方四更近岸海域、昌化江入海口、儋州白马井海域、临高后水湾等十个重点监测的近岸海域海洋贝类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指标评价如下:油类 监测海域海洋贝类体内残留的油类含量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重金属 监测海
12、域海洋贝类体内残留的总汞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除文昌清澜近岸、万宁小海、三亚三亚湾海域个别贝类体内的镉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外,其余监测海域海洋贝类的镉含量均符合国家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除琼海潭门近岸海域的海洋贝类残留的砷、铅含量符合国家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外,其余监测海域海洋贝类的砷、铅含量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他有机污染物 监测海域海洋贝类的666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洋生物标准。临高后水湾海洋贝类残留的DDT含量符合国家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海洋贝类残留的DDT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4. 珊瑚礁和海草床海洋生态系统状况2009年海南
13、岛近岸大部分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其自然属性,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基本正常发挥;部分区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趋势。4.1 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海南岛东海岸监测区域海南省东部大部分海岸珊瑚礁资源生长发育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珊瑚礁生态系统相对较脆弱。局部沿岸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珊瑚生长受到一定影响。铜鼓岭海域 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10科20属39种,主要优势种为膨胀蔷薇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丛生盔形珊瑚等。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度为12%,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0,硬珊瑚补充量为0.92个/平方米,珊瑚平均发病率为
14、0(调查过程没有发现);软珊瑚平均覆盖度为17.87。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一定退化趋势。长圮港海域 共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13科22属34种,主要优势种为多孔鹿角珊瑚、丛生盔形珊瑚。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9.6%,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0,硬珊瑚补充量为1.49个/平方米,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调查过程没有发现)。长圮港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在局部已经开始出现退化的趋势。龙湾海域 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1科20属29种,主要优势种为丛生盔形珊瑚和澄黄滨珊瑚等。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12.93%,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0,硬珊瑚补充量为1.58个/平方米,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调查过程没有发现)。软珊瑚平均
15、覆盖度为4.73%。龙湾调查区域的珊瑚覆盖率整体都不高。蜈支洲海域 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1科24属47种,主要优势种为多孔鹿角珊瑚、壮实鹿角珊瑚、粗野鹿角珊瑚。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54.1%,死珊瑚平均覆盖度较低为0,硬珊瑚补充量为1.87个/平方米, 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调查过程没有发现)。蜈支洲是所有调查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持最为完好区域之一,珊瑚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亚龙湾海域 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2科21属45种,东排主要优势种为叶状蔷薇珊瑚、多孔鹿角珊瑚;西排岛主要优势种为壮实鹿角珊瑚、丛生盔形珊瑚、美丽鹿角珊瑚等。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35.1%,死珊瑚平均覆
16、盖度为39.45%,硬珊瑚补充量为0.65个/平方米。西排死亡珊瑚较多,少量珊瑚出现白化现象,亚龙湾部分海域的珊瑚礁出现退化趋势。大东海海域 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9科19属34种,主要优势种为丛生盔形珊瑚、多孔鹿角珊瑚等。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8.3%,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0,硬珊瑚补充量为0.75个/平方米,,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调查过程没有发现)。大东海调查区总体上珊瑚生长状况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局部区域珊瑚生长受到一定影响。小东海海域 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0科23属48种,主要优势种为丛生盔形珊瑚、同双星珊瑚。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42%,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0,硬珊瑚补充量为
17、0.58个/平方米,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调查过程没有发现)。小东海调查区珊瑚生长状况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鹿回头海域 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0科19属35种,优势种为澄黄滨珊瑚、二异角孔珊瑚、精巧扁脑珊瑚和多孔鹿角珊瑚。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5.2%,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0,硬珊瑚补充量为1个/平方米,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调查过程没有发现)。鹿回头沿岸珊瑚礁群落相继发生次生演替,生态环境不够稳定。西瑁洲海域 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有10科19属34种,主要优势种为丛生盔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和同双星珊瑚。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35.9%,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0,硬珊瑚补充量为
18、0.4个/平方米,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调查过程没有发现)。西岛调查区珊瑚礁生态状况良好,但仍面临一定的环境压力。西沙群岛监测区域西沙珊瑚礁为世界珊瑚礁的大洋典型分布区,具有较适宜的珊瑚礁生长条件,由于长期的非法渔业作业、长棘海星的大面积爆发、其它各种人类活动的干预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近年来西沙群岛部分区域的珊瑚出现了退化趋势,应当引起重视。永兴岛海域 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9科17属47种,优势种为多孔鹿角珊瑚、美丽鹿角珊瑚、叶状蔷薇珊瑚。永兴岛东部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24.50%,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55.54%,软珊瑚覆盖度为1.44%,石珊瑚补充量为0.12个/平方米,珊瑚礁鱼类密度为11
19、8尾/百平方米。调查发现永兴岛西部220米深水区域大部分造礁石珊瑚均死亡,东部和东南部活体珊瑚虽然生长相对较好,但长棘海星分布数量剧增,局部数量极高。近年各种人为活动的激烈干扰和长棘海星的大量繁殖,已对永兴岛珊瑚礁资源造成较大影响,永兴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石岛海域 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6科9属20种,珊瑚主要优势种为叶状蔷薇珊瑚、多孔鹿角珊瑚等。石岛西北部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11.20%,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72.60%,软珊瑚覆盖度为0.00%,石珊瑚补充量为0.10个/平方米,珊瑚礁鱼类密度为133尾/百平方米。石岛调查海域长棘海星种群数量爆发,已导致石岛部分的活体造礁石珊瑚发
20、生大量死亡,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西沙洲海域 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3科3属3种,常见种有澄黄滨珊瑚等。西沙洲监控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0.58%,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61.02%,软珊瑚覆盖度为4.00%,石珊瑚补充量为0个/平方米,珊瑚礁鱼类密度为54尾/百平方米。西沙洲南部海域活珊瑚分布密度较小。赵述岛海域 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种类有3科5属5种,常见种有澄黄滨珊瑚。赵述岛监控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1.85%,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68.82%,软珊瑚覆盖度为4.17%,石珊瑚补充量为0.05个/平方米,珊瑚礁鱼类密度为110尾/百平方米。活的造礁石珊瑚已较少见,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趋
21、势。北岛海域 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3科4属4种,常见种有澄黄滨珊瑚等。北岛监控区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1.50%,死造礁石珊瑚覆盖度为80.00%,石珊瑚补充量为0个/平方米,珊瑚礁鱼类密度为114尾/百平方米。总体上,西沙群岛监测区域珊瑚礁从2008年开始活珊瑚覆盖度下降,死珊瑚覆盖度增多,珊瑚礁鱼类分布密度减少,珊瑚礁生态系统在较大范围呈现退化趋势。4.2海草床生态系统状况海南岛东部海岸海草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本次调查共发现8种海草,其主要优势种是泰莱草,常见种是海菖蒲和海神草。虽然海草生态系统相对较稳健,但如果人类活动影响超过了其自身调控能力,同样会造成海草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不稳定或
22、退化。高隆湾海域 海草主要分布于潮间带。近岸海草分布点状、斑块状结合,离岸约300500米的区域,海草分布呈镶嵌状或片状分布,离岸约500米以外,海草呈连续分布,形成宽度约2千米的海草床。海草海底沉积物以细沙为主。海草种类有泰莱草、海菖蒲、喜盐草和二药藻4种,优势种为泰莱草,其次为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为520.00株/ 平方米,平均盖度为36.00%,平均生物量为93.24克/平方米。高隆湾大型底栖生物9科16种,其中软体动物有8科14种,甲壳动物有1科2种,密度16个/平方米,生物量343.9克/平方米,多样性指数2.45。龙湾港海域 海草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低潮区至潮下带水深1米以浅海域,从
23、珊瑚礁坪内侧到潮间带约有1公里均有海草分布。海底沉积物以细沙为主,掺杂中沙、泥、贝壳屑。海草种类有泰莱草、海菖蒲和海神草,优势种为泰莱草、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为183.47株/平方米,平均盖度为64.50%,平均生物量为242.41克/平方米。龙湾大型底栖生物有12科17种,其中软体动物有10科15种,甲壳动物有2科2种,栖息密度为49.6个/平方米,生物量为578.4克/平方米,多样性指数为1.97。新村港海域 新村港是海南海草资源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海草面积约有3.04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新村港的东面和南面,潮间带至潮下带约1米以浅海区域。海草生长的底质类型以中细沙为主,兼有少量的贝壳和
24、泥。海草种类有泰莱草、海菖蒲、海神草、二药藻、喜盐草和小喜盐草;优势种为泰莱草,其次是海神草和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为200.61株/平方米,平均盖度为47.27%,平均生物量为48.19克/平方米。新村港大型底栖生物有17种,以软体动物中的钝缀锦蛤、丽文蛤、毛蚶、近江牡蛎和棘皮动物中的马粪海胆、砂海星等为优势种。栖息密度为20个/平方米,生物量为56.41克/平方米,多样性指数为1.91。游泳生物以鱼类为代表,共调查到鱼类5科6种,主要种类为黄斑蓝子鱼和鲻,鱼类平均密度为0.059尾/平方米,鱼类平均生物量为0.774克/平方米。黎安港海域 港内避风条件好,很适宜于海草生长,海草面积约有2.0
25、7平方公里,海草基本分布于整个黎安港的沿岸,主要分布在黎安港的西面和南面以及口门以东的中部沿岸,海草基本以大面积镶嵌状连续分布形成海草床,也有斑块状或点状稀疏分布。海草种类有泰莱草、海菖蒲、海神草、喜盐草;优势种为泰莱草,其次是海神草和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为222.10株/平方米,平均盖度为50.00%,平均生物量为101.41克/平方米。黎安港大型底栖生物有23科35种,其中软体动物有12科21种,甲壳动物有5科8种,棘皮动物有4科4种,环节动物有2科2种;栖息密度为13.6只/平方米,生物量为95.58克/平方米,多样性指数为1.65。长圮港海域 长圮港海草分布区域,主要在珊瑚礁坪内侧。近
26、岸点状或斑块状分布,离岸较远的海草分布中心为大片镶嵌状连续分布形成海草床。海草种类有泰莱草、海神草、海菖蒲、喜盐草、小喜盐草、二药藻、针叶藻、齿叶丝粉藻,优势种为泰莱草和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为454.42株/平方米,平均盖度为50.66%,平均生物量为85.97克/平方米。长圮港大型底栖生物8科16种,其中软体动物有7科14种,甲壳动物有1科2种,密度6.4个/平方米;生物量55.42克/平方米,多样性指数为1.5。 总体来讲,海南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基本稳定,海湾沿岸的海草床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也存在人为的直接清除及养殖活动、旅游活动和生活污染等带来的环境压力。5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状况5
27、.1海水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2009年,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继续对陵水新村港、临高后水湾、澄迈花场湾、海口市东寨港等4个重点海水养殖区的水质和沉积物质量进行了监测,并在赤潮高发时段对陵水新村港重点海水养殖区实施了高频率和高密度监测,编制和发布了13期赤潮监控区环境质量通报。水质状况 实施监测的4个重点养殖区水质总体状况良好,除了东寨港在监测期间内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监测指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状况基本能够满足增养殖功能的要求。沉积物质量状况 4个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除了新村港个别站位的石油类含量和后水湾个别站位的砷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外,其余监
28、测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基本能够满足海水增养殖功能的要求 。5.2 海洋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2009年,我省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继续加大海洋保护区的管理力度,组织开展了海洋保护区的环境监测。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总体状况良好,除了局部海域水质的无机磷含量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监测指标符合一类质量标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水质保持良好,但由于陆源排污、周边的海岸带开发和持续的潜水旅游给珊瑚礁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保护区局部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的趋势,珊瑚覆盖率明显降低。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优良,符合一类质量标准
29、,生态系统稳定。陵水新村港和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海草群落结构基本稳定,海草床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保护区水质保持良好,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下降,主要污染物为硫化物。新村港和黎安港分布的海草种类分别有6种和4种,优势种均为泰来草,海草面积分别约有3.04平方千米和2.07平方千米,底栖生物分别有21种和35种。总体上,新村港和黎安港海草特别保护区内海草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儋州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除了局部海域沉积物中砷含量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外,其余监测指标符合一类质量标准。5.3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状况2009年,我省继续开
30、展海口假日海滩和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的环境质量监测预报工作,发布两浴场水质状况、未来三天的游泳健康指数、适宜度和最佳游泳时段预报。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 浴场水质状况优、良、差的比例为98.0%、2.0%、0.0%;游泳健康指数全部达到优良水平;全年适宜或较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为85.9%,不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为14.1%。与2008年相比,亚龙湾海水浴场水质继续保持优良水平;游泳健康指数比例变化不大;造成浴场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仍是中等以上降水及风浪偏大。海口假日海滩海水浴场 浴场水质为优、良和差的比例分别为0、100.0%和0;游泳健康指数为优、良和差的比例分别为9.1%、81.8%和9.1%;适
31、宜和较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为77.5%,不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为22.5%。与2008年相比,假日海滩海水浴场水质有较所改善,监测时段内水质均达到良好水平;游泳健康指数为优良的比例明显提高;受降水影响,不适宜游泳天数的比例增加了13.8个百分点。5.4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质量状况2009年,我省继续开展旅游度假区环境监测预报工作,并发布三亚亚龙湾旅游度假区水质指数、海面状况指数和防晒指数预报。亚龙湾旅游度假区水质极佳和水质优良的比例分别为98.0%、2.0%,适宜开展海上休闲娱乐活动;海面状况极佳、优良或良好的比例为85.9%,一般或差的比例为14.1%;防晒指数均为中等高,进行户外活动需注意防护。
32、与2008年相比,亚龙湾旅游度假区水质仍然保持在全部为优良及以上水平;各级海面状况指数比例变化不大;影响亚龙湾旅游度假区海面状况的因素主要是中等以上降水和风浪较大。5.5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2009年,我省6个海洋倾倒区中实际使用的倾倒区有海口、八所、清澜、三亚、马村、洋浦等6个,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全年签发许可证共5份,批准倾倒量143万立方米,均为I类清洁疏浚物。2009年南海分局实施的东方八所海洋倾倒区的监测结果表明:倾倒区及周边海域的水质和沉积物质量良好,所监测的指标全部符合海洋倾倒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6陆源污染物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6.1 主要河流入海口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沿海地区排放
33、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通过河流将大量的污染物带入海域,给近岸海域尤其是入海口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009年,在实施监测的河流入海口邻近海域,水质基本能满足所处的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南渡江 入海口邻近海域为南渡江入海口海岸防护工程区,水质符合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该区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万泉河 入海口邻近海域为博鳌水城度假旅游区,水质符合国家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该区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三亚河 入海口邻近海域为三亚港口区及三亚港锚地区,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该区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昌化江 入海口邻近海域为昌化渔港区,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该区海洋功能区水质
34、要求;文昌河 入海口邻近海域为清澜港口区,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该区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6.2 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南渡江流量为69.79亿立方米/年,由南渡江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10.4万吨,主要污染物是CODCr、氨氮、磷酸盐、石油类和重金属等。其中,CODCr约10.05万吨,约占96.6%;氨氮约1723吨,约占1.6%;磷酸盐约1556吨,约占1.5%;重金属约189吨,石油类约139.6吨。6.3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2009年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继续对我省20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部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了监测,在19个一般排污口
35、中(其中5个工业排污口,14个市政排污口),2个工业排污口为D级(给予蓝色标识),3个工业排污口无标识, 3个市政排污口为D级(给予蓝色标识),11个市政排污口无标识。重点排污口-龙昆沟入海排污口全年综合评价为D级(给予蓝色标识)。2009年海南省陆源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粪大肠菌群、CODCr和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是龙昆沟入海排污口、秀英工业排污口、会文烟堆排污口、八所排污口和春江。龙昆沟入海排污口 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龙昆沟入海口附近海域为劣四类海水水质,东侧的新港港区为四类海水水质,西侧及西北侧的新港锚地区及工程用海区为三类海水水质。在监测时段,排污口附近几个主要海洋功能区海水
36、水质已不能满足其功能要求,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水质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海口秀英工业排污口 2009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在监测时段,海水水质均能满足排污口附近几个主要海洋功能区的要求。7海洋灾害与损害7.1 灾害性海浪夏、秋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热带气旋,春、冬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冷夏、秋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热带气旋,春、冬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冷空气。2009年度南海的巨浪(有效波高大于4米的海浪)日数共有87天,3米以上的大浪178天。其中因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下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为48天,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为39天。2009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共生
37、成22个热带气旋,有11个进入南海,其中有3个在海南岛登陆:0905号苏迪罗于7月12日05时30分在海南省文昌市北部一带沿海登陆;0913号热带风暴彩虹于9月11日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一带沿海登陆;0917号强台风芭玛于10月12日在万宁市龙滚镇一带沿海登陆。据风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啸灾害应急预案,海南省海洋预报台共发布海浪警报(黄色以上级别)122份,其中海浪级警报(黄色)111份;海浪级警报(橙色)11份。根据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的资料统计,2009年度海南省因风浪造成的船舶海上事故中,共计有794艘船只沉没或损坏,直接经济损失4422.8万元,19人死亡(含失踪)。7.2 风暴潮2009
38、年,海南岛沿岸共产生3次由热带气旋引发,最大增水超过40厘米的风暴潮过程,分别由0905号强热带风暴苏迪罗、0913号热带风暴彩虹和0917号超强台风芭玛引发。根据实况资料,0905号强热带风暴苏迪罗影响期间,秀英站最大增水56厘米,最高潮位未超当地警戒潮位。0913号热带风暴彩虹影响期间,秀英站9月11日03时出现最大增水79厘米,清澜站出现最大增水46厘米,最高潮位均未超当地警戒潮位。0917号超强台风芭玛影响期间,10月12日秀英最大增水66厘米,最高潮320厘米(当地基面),超当地警戒潮位30厘米;清澜站最大增水79厘米,最高潮位接近当地警戒潮位。系统影响期间,海南省海洋预报台共发布风
39、暴潮警报(黄色)8份 。根据风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啸灾害应急预案,海南省海洋预报台共发布风暴潮预报警报22份,其中风暴潮级预报(蓝色)7份;风暴潮级警报(黄色)12份,其它风暴潮消息3份。7.3 天文大潮受天文大潮影响,2009年海南岛北部到西北部沿海(海口湾至东方八所港一带沿岸)发生了6次超过当地警戒潮位050厘米的天文高潮位,时间是:1月1013日、5月0529日、6月22日26日、7月21日24日、11月0708日、12月04日07日。本年度海南省海洋预报台共发布6次高潮位预警,由于预警及时,受天文大潮影响岸段未造成明显损失。7.4赤潮2009年12月,我省昌江海尾港-新港海域发生球形棕
40、囊藻赤潮,属无毒素藻类,面积约16平方公里。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措施,此次赤潮未造成严重影响。7.5 海岸侵蚀状况2009年,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在海口开展了南海区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状况的现场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我省海口新海乡新海村岸段海岸侵蚀情况趋于好转,通过防波堤的修建,当地海岸已经基本稳定;海口长流镇镇海村岸段则出现了砂质海岸侵蚀速度加大的情况。海口新海乡新海村岸段为砂质海岸,海岸线长7公里。该岸段一直处于自然侵蚀状态,年侵蚀率平均不足2米,在岬角处年侵蚀速率最大达12.5米。1998年2002年间,局部岸段海岸侵蚀后退约80米。2002年该岸段开始修建护岸堤,2009
41、年现场监测时岸堤仍比较牢固,海岸侵蚀现象暂时稳定,沙滩保存完整。镇海岸段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长流镇镇海村,为砂质海岸,监测岸线长度约为1.2公里。2006年至2009年间,海岸侵蚀的长度为700米,年平均侵蚀宽度为5.0米,年最大侵蚀宽度为9.0米,年侵蚀面积为3500平方米。由于镇海村的渔港外弧形防波堤的修建,人工岸线增加,海岸侵蚀范围减少,海岸得以保护。但相邻岸段海滩的侵蚀程度加剧。8.海洋环境监督与管理8.1 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形成2009年省海洋与渔业厅配合省人大修订并颁布实施了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海南省实施办法(2005年颁布实施)和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
42、2008年颁布实施)这三部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了我省海洋资源和环境管理的法规体系。为使海洋管理法规的贯彻实施获得坚实的社会基础,我厅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下基层活动,先后举办了7期法制讲座,参加人数300余人。8.2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实现规范管理2009年我厅组织开展了对我省重点海洋工程项目的调研和检查,为重点海洋工程的规范化建设和有序管理提供现场咨询和指导。2009年,共组织或参与了6宗省、市县两级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核和审查工作。我厅对行政审批权下放后各市县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协助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开展了八所临时倾倒区的选划工作。8.3 引导建
43、设海洋生态与海洋产业的和谐发展关系2009年省海洋与渔业厅围绕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努力构建海洋生态与海洋产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指导我省海洋自然保护区内适度开发项目的管理,组织开展三亚鹿回头湾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组织召开海洋保护区管理工作座谈会,积极促进保护区与所在社区的共同和谐发展;完成大洲岛保护区生物资源调查报告和海南岛海草床生态普查报告成果的评审验收。8.4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及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组织各技术单位实施全省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布了2008年海南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并指导海口、三亚、琼海发布了2008年市级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指导有关技术单位和市县发布了各类海洋环境监测通报
44、60余期;利用数字海洋平台,积极推进全省统一的监测预报信息体系建设;利用省财政海洋管理资金支持市县海洋监测机构的建设,至此,我省12个沿海市县中已有11个成立了市县级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组织举办了第二期面向市县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培训班,7个市县25名技术人员得到培训。8.5 海洋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开展了海南省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项目,继续推进沿海重点城镇风暴潮高风险区增水淹没图的编制工作,有关成果已经通过专家验收;11月上旬在海口市成功组织了风暴潮灾害预警和应急疏散演习;组织开展了我省4个重点城镇沿岸警戒潮位的重新核定工作;组织开展了省级风暴潮、海浪灾害应急管理
45、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工作,建设开通全国海洋预报远程视频会商系统海南节点;组织开展了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工作,对溢油和赤潮个案做好应急处置;组织“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省海洋预报台在海南电台、电视台上发布南海海洋环境预报各182份,热带气旋影响期间共发布海浪警报35份,其中巨浪警报15份,冷空气影响期间发布海浪警报2份,在省厅网站海洋预报栏目上更新每天的南海24小时海浪预报182份,为海南海警总队等3家单位提供包括8个近海海洋环境预报在内的专项服务共540多份。8.6 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取得预期成果省海洋与渔业厅积极推进南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各合同任务按计划完成,组织和协调三亚示范区及三亚一中等单位配合落实,并积极推广其成果,第二批子合同成果已经通过国家项目办的验收,降低污染物对海洋保护区的威胁及制定显著降低污染水平的行动计划、三亚示范区可持续财政机制、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教训执行公众意识计划等三个子合同项目及小额资助合同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技能项目成果均得到国家项目办的认可,将在我省海洋保护区管理及公众参与海洋保护工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该项目支持下得到培训的各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200余人,听取各类海洋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的人员达到2000人以上。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中美海洋保护区的合作交流活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8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