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检测及应用课件.ppt
《补体检测及应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体检测及应用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补体检测及应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免疫实验室刘瑾,第一节 补体的性质与活化途径,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柱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功能上连续反应的糖蛋白,是抗体溶解细胞必要的补充条件。,一、补体的性质,补体的固有成分;C1-C9、C1q、C1r C1s共11中蛋白分子调节和控制补体系统活化的成分;C1抑制物,膜协同因子蛋白等补体受体:补体C3的受体,CR1-5等,补体系统组成,补体系统功能,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介导细胞溶解,调理吞噬,免疫黏附以及参与炎症反应引起的机体的免疫损伤,是体内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放大系统,二、主要两种补体的活化途径,(一)经典途径:是
2、以IgG或IgM类抗体结合抗原后的免疫复合物为主要的激活剂,补体的11种成分全部参与的途经。分为识别、活化和膜攻破三个阶段。,(二)替代途径(旁路途经)激活剂是微生物的菌体多糖、内毒素、蛋白水解酶、IgG4和IgA聚合物等,参与的成分C3、C5-C9、B因子、D因子、P因子。,两种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脂多糖、酵母多糖参与成分 C1-C9 C3、C5-C9 B、D、P因子始动分子 C1q C3b所需离子 Ca+2、Mg+2 Mg+2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5转化酶 C4b2a3b(C3b)nBb 或(C3b)nBbP,经典途径 替代途径,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
3、定,一、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CH50试验)(一)实验原理: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有关。溶血反应程度与补体的剂量依赖呈S型曲线。,(二)试验方法,1.2%-5%绵羊红细胞(SRBC)的配置2.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是以SRBC免疫家兔所得的兔抗血清。试验前要进行溶血素的稀释和滴定。3.稀释缓冲液:PH7.2-7.4磷酸盐缓冲液 Ca+2、Mg+2,不同稀释度溶血素的配置,最终稀释度 稀释液(ml)稀释度 溶血素(ml)1:1000 1.8 1:100 0.21:2000 0.2 1:100
4、0 0.21:3000 0.4 1:1000 0.21:4000 0.2 1:2000 0.21:5000 0.8 1:1000 0.21:6000 0.2 1:3000 0.21:8000 0.2 1:4000 0.21:10000 0.2 1:5000 0.2,溶血素的滴定,1 1:1000 0.1 0.2 0.2 0.1 全溶血2 1:2000 0.1 0.2 0.2 0.1 全溶血3 1:3000 0.1 0.2 0.2 0.1 37 全溶血4 1:4000 0.1 0.2 0.2 0.1 30分钟 全溶血5 1:5000 0.1 0.2 0.2 0.1 大部分溶血6 1:6000 0
5、.1 0.2 0.2 0.1 微溶血7 1:8000 0.1 0.2 0.2 0.1 不溶血8 1:10000 0.1 0.2 0.2 0.1 不溶血9 对照 _ _ 0.2 0.1 不溶血,管号 溶血素 试管内加入的试剂量(ml)稀释度 溶血素 1:60 补体 缓冲液 2%SRBC 结果,以最高稀释度的溶血素仍能产生完全溶血为最大有效反应管(1:4000)即为1个单位,一般试验使用2个单位(1:2000),4.50%溶血标准管配制,5.血清总补体50%溶血活性测定(ml),1 0.10 1.400.5 0.52 0.15 1.350.50.53 0.20 1.300.50.54 0.25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补体 检测 应用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80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