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调研报告.doc
《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调研报告.doc(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调研报告湖南省旅游局2011-03-21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调研工作组组 长杨光荣 湖南省旅游局局长副组长高扬先 湖南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书记领 队李志斌 湖南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处长成 员钟永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郑 焱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湖南师范大学许春晓 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王朝辉 科长 湖南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钱益春 博士、 副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袁建琼 博士、 副教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目 录一、调研结论1(一)旅游经济带开发十分必要1(二)旅游经济带开发意义重大5(三)旅游经济带开发切实可行7(四)旅游经济带开发亟需规划8二、项目开发背景与条件分析9
2、(一)开发背景分析9(二)开发条件分析10三、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19(一)优势分析19(二)制约因素20四、莱茵河成功经验对湘江开发的启示22(一)自然资源与经济条件22(二)历史文化与遗产23(三)莱茵河成功经验的启示24五、指导思想与开发原则28(一)指导思想28(二)开发原则28六、开发目标与功能定位31(一)开发目标31(二)功能定位33七、开发建议35(一)基本思路35(二)开发分区35(三)规划要点40(四)亟待完成的任务43(五)保障机制44附件1:湘江旅游经济带相关地州市在建旅游项目47附件2:湘江旅游经济带相关地州市拟建旅游项目54一、调研结论为进一步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
3、型”社会建设目标,2010年9月,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同志提出了将湘江打造成中国东方莱茵河的战略目标。根据省委书记的指示精神,省旅游局立即行动,于9月28日成立以杨光荣局长为组长的调研组,在高扬先、李志斌同志的带领下于2010年10月12月先后考察了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等六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座谈、讨论,在总结长株潭湘江风光带建设良好基础和感受沿江地方政府对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积极性高涨的前提下,调研组认为:治理好湘江是历史赋予的一份责任;湘江承载的湖湘文化是一种资源;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示范;湘江旅游带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
4、河是切实可行的。基本调研结论如下。(一)旅游经济带开发十分必要1、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湘江又名湘水,长江中游主要支流之一,湖南省最大河流,全流域面积占湖南总地域面积约45。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湖湘文明,湘江流域特别是湘江中下游的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推动我省富民强省,促进新型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对打造“四个湖南”即绿色湖南、创新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快速提升,特别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号角的吹响,湘江在湖南省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经日趋重要。但
5、是,由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湘江的旅游开发出现了不符合生态保护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倾向。湘江流域已成为我省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流域,湘江流域面临防洪除涝整体能力不强、水资源紧缺、水环境状况堪忧、河流水生态受到威胁等诸多问题。为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流域管理和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与改革工作,提出了“把湘江打造成中国莱茵河”的战略目标。湘江旅游经济带开是具体落实省委、省政府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乃至我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标志着湖南省在实现产业转型和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又向前迈出的坚实一步。2、促进湘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生态环
6、境保护是休闲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为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我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遏制区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治理,湘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水环境的问题还相当多,保持水环境质量的稳定还相当难,水污染防治的工作量还相当大,部分地区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饮用水源安全问题也很难得到稳定的保障。旅游经济带的开发,首先是对湘江的水污染进行科学治理,对改善湘江水环境质量、保障两岸居民饮水安全意义重大。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目前,湘江两岸的农业大部分依然是传统模式,经济发展早期的工业模式依然较粗放,亟待转型。衡阳、湘潭、株
7、洲、长沙是湖南工业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而随着新一轮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中传统生产生活模式产生的交通废气、噪音污染、生活垃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将直接影响“美丽湘江”的建设目标。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必然为新一轮湘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最佳契机,通过迁出污染企业、“两高”企业,引进绿色产业构建湘江绿色产业群。同时,湘江流域良性的产业结构反过来也将促进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带动湘江沿岸现代服务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4、创新湖南旅游精品的需要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横跨永州、衡阳、湘潭、株洲、长沙、岳阳六个地级市,其中长沙、岳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阳是省级历史文名城,历史
8、文化深远,旅游资源丰富。早在宋代,湘江流域沿线的景观景象就赢得了“潇湘八景”的美名,即“潇湘夜雨”、“山市晴岚”、“平沙落雁”、“烟寺晚钟”、“江天暮雪” “远浦归帆”、“洞庭秋月”等七景都位于湘江河段或沿岸上。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对于整合流域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填补湖南省水上旅游精品的空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强化湖南旅游产业中心的需要随着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质,湖南省的内外交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进入高速交通时代。以岳阳长株潭衡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走廊为纵向动脉,长株潭益阳常德、长株潭娄底为横向动脉,以岳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衡阳三条外围城际复合
9、走廊为辅助,形成复合交通体系。武广高速铁路的开通及进一步延伸,沪昆高速铁路的建设,黄花机场国际航空枢纽体系建设,京港澳、二广、杭瑞、沪昆、泉南两纵三横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等,将大大扩大旅游市场容量。武广高铁的开通,已经将沿线粤湘鄂3省20多个城市纳入了“3小时经济圈”,促进了珠三角、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的“耦合”。随着沪昆高铁在“十二五”期中的开通,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成为我省联系便捷的旅游市场,也连通了我省与贵州、云南等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的跨省旅游线路,将进一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必将带来旅游业空间格局的进一步的大变化,形成旅游资源开发格局的新组合,引
10、发旅游产品结构的重整,促成旅游市场的重新组合,导致消费行为的升级,为我省旅游的跨越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目前湖南旅游产业形成了“一个中心(长沙)、一个龙头(张家界)”的格局,但是,“一个中心(长沙)”的中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以带动湖南中部、南部和东部区域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湘江生态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必然使永州、衡阳、湘潭、株洲、长沙、岳阳六市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打破湖南省现有的旅游产业分布格局,塑造新的旅游经济带,凸现省会长沙作为湖南旅游产业经济中心的地位,同时,对湖南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旅游经济带开发意义重大1、为两型社会的创建提供示范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
11、亲河,孕育了灿烂的湖湘文明,湘江流域特别是湘江中下游的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推动我省富民强省,促进新型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构建湘江旅游经济带既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省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2、为湘江流域治理提供契机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涉及的衡阳、湘潭、株洲、长沙均是湖南工业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相当严重,湘江既关系到沿线城镇的饮用水安全,也影响到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通过旅游经济带开发,必将带动新一轮湘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2020年
12、湖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巨大贡献。3、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引擎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依托环境治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资源优势变成旅游产业优势,带动交通业、文化产业、制造业、高效农业、环保产业、养殖业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个引擎将通过淘汰“高耗低效”产业、引进环境友好型产业,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使湘江沿岸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成为未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4、为湖南旅游产业突破指明方向在湖南旅游总收入成功迈上千亿产业新台阶,寻求新的突破之际,省委书记周强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瞻远瞩,对湘江旅游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湘江旅游经济
13、带的开发作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其打造成融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带,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把湘江建成东方的“莱茵河”,旅游经济带开发将为湖南旅游产业新突破指明方向。5、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创新模式 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是以旅游景区建设为中心的,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模式是必要的。但旅游景区的这种“富裕岛”式的发展模式,将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将形成区域协作、产业联动、跨界发展的旅游目的开发模式,并由此使湘江旅游经济带成为综合性、开放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创新模式。(三)旅游经济带开发切实可行湘江
14、是中国中原文化向岭南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资源,但是这些积淀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也势在必行。莱茵河开发的成功经验表明,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对比湘江与莱茵河的自然资源与经济条件、历史文化与遗产,湘江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完全可与莱茵河媲美。通过旅游经济带开发,可以将其打造成居民宜居、旅客宜游的综合性、开放式国际旅游目的地。(四)旅游经济带开发亟需规划旅游经济带开发从永州古城至岳阳城陵矶,全长700多公里。旅游经济带开发应根据湘江不同江段的地形地貌、旅游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等现状特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对湘江的旅游重
15、点城镇等条件成熟的地区,通过重点项目的开发,提高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旅游条件一般的地区,以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为重点,改善沿岸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二、项目开发背景与条件分析(一)开发背景分析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压力加大的国际大背景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仅有的6个试验区之一。现湖南省委书记,原湖南省省长周强于2008年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新闻发布会表示,长
16、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城市群区域规划已全面提升,改革总体方案正式上报国家审批,并相继启动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等标志性工程,在洞庭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局部水质由类变为类的基础上,实施全省城镇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实施“区域限批”、“企业限批”等措施,从制度上保证治理目标的实现,确保湘江水质保持在类,打造中国的“莱茵河”。在湖南旅游业成功迈上千亿产业新台阶,寻求新的突破之际,省委书记周强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瞻远瞩,对湘江旅游开发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把湘江旅游经济带的开发作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其打造成融旅游、休闲、观光
17、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带,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把湘江建成东方的“莱茵河”。开发湘江旅游经济带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充分挖掘湘江流域厚重的人文历史,保护和利用湘江及沿岸的自然资源,提升沿江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湖南旅游强省建设步伐。(二)开发条件分析1、项目区概况流域:湘江是长江水系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目前有专家认为湘江的源头在湖南省的蓝山县境内)。湘江属丘陵地区河流,自南向北流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兴安、全州至斗牛岭后进入湖南省境内,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流经湖南省的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汇合沅水、资水、澧水
18、等河流,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湘江濠河口以上长856 公里,流域面积94 660 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境内(斗牛岭至濠河口)长660 公里,流域面积85 385 平方公里,是洞庭四水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湘江是贯穿湖南省的主要通航河流,也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家规划确定的内河水运主通道之一。河道:湘江流域大都为起伏不平的丘陵与河谷平原和盆地。在永州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地下水补给量较多;永州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米至1000米不等;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米至1000米不等,沿河泥沙淤积
19、,多边滩、心滩、沙洲;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湘江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一片,成为全省最大的滨湖平原。地貌:湘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是湖南境内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舞台,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就其流域面积来说,占湖南省面积的近一半,而全省95%的城镇都分布在其干支流两岸。因此,其在湖南发展进程及区域文明的缔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湘江流域的边缘,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山岭。东面有山脉与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脉、连云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和诸广山脉等。山脉自北东西南走向,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南
20、面是由东北西南走向的雪峰山、都庞岭和越城岭,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这些山岭把湘江流域围成一个U字形盆地,位于永州中部的阳明山和衡阳的南岳是这个盆地里较高的山岭。从地貌组成来看,湘江流域地区地形可分为:南部山地区、东部山地区、中部丘陵区、北部平原区。湘江流域的发展跟其地形有着巨大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其距离政治中心黄河流域较近,再加之其北面是农业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使其很早就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唐、宋时期粮食可供应京都,甚至到后来还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俗语;另一方面,湘江流域南部为山地区,南岭山地横亘,东边罗霄山脉高耸,东南山峦起伏,山峰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西北
21、为湘江河谷平原,中部为丘岗盆地。境内具有花岗岩、变质岩中山为主体并间有灰岩峰林溶蚀盆地组合的山地地貌特征。因此,全区最大海拔落差为1880米。坡度大于25度的面积占35%,小于15度的面积占40%。因此,尽管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其实湘江中上游的地形地貌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宋时孔文仲在清江三孔集中就认为“湖南地方民财,不与江西等。大抵美壤少而瘠田多”,就指出了湖湘地区经济不如江西的原因在于山地多,土壤贫瘠的史实。气候:本地域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由于五岭横亘,使得来自东南海洋的暖湿气流受阻不能北行,而北方南下的寒潮阻滞不前或者延缓其南下,是重要的南北气流交汇之所,又处
22、于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冬季,南下的寒潮经南岭阻隔,其越过山地之后的干冷程度有所减小,使得南岭南北的气温颇有不同。夏季,南来的还有丰富水汽的暖湿空气受山地阻隔,使得南岭南北的降雨量有很大不同。春季,北方极地大陆气团与南方热带海洋气团在此相遇,造成了梅雨季节。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气候特征。环境治理:2008年省政府召开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对湘江流域综合整治作了部署。“要把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作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标志来抓,我们要用3年
23、时间,让湘江能真正展示湖南的形象。” 会上,湘江流域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娄底、岳阳、永州8市市长向省政府递交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这标志着“千里湘江碧水行动”正式启动,湖南省将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74亿元,三年来,治理初见成效,在洞庭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局部水质由类变为类。2010年省政府与国开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以加快推进我省“四化两型”建设为重点,开展专项规划、项目建设、综合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协商建立发展规划领域的合作机构和运行机制,通过规划合作完善项目储备管理。仪式上,还分别签订了长株潭开元“两型”城市发展基金合作投资战略协议和支持湘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江 旅游 经济 开发 调研 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7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