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申请书.doc
《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申请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申请书.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申请受理编号: 密级:公开 秘密 机密 绝密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课题申请书 技术领域名称: 现代交通技术领域 项目名称: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课题名称: 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技术研究 依托单位: 申请负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填 写 说 明一、请严格按照表中要求填写各项。二、项目课题只能由法人提出申请,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申请负责人。课题申请负责人在该课题批准后的实施过程中,是该课题的课题组长。每个课题申请只能有一个课题申请负责人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的协作单位不超过5家。三、申请书中第一次出现外文名词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2、再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四、组织机构代码是指课题承担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标识代码,它是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所赋予的唯一法人标识代码。五、申请者应客观、真实地填报申请材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法规。在申请书中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必须以脚注或其他方式注明出处,引用目的应是介绍、评论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成果或说明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技术问题。对于伪造、篡改科学数据,抄袭他人著作、论文或者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将记入信用记录。六、课题依托单位的管理员用户需在审核意见中填写依托单位负责人姓名,并经征求协作单位意见后填写协作单位负责人姓名,提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3、申报中心后,即视为审核意见有效。一、基本信息课题名称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产业化技术研究行业领域现代交通技术预计完成年限2.5课题密级秘密级预期成果类型新技术、新产品课题申请单位信息单位名称单位性质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所在地区单位主管部门联系电话组织机构代码传真号码单位成立时间电子信箱课题申请负责人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称最高学位从事专业联系电话移动电话传真号码电子信箱证件类型证件号码协作单位信息单位名称单位性质课题经费来源(万元)总经费申请863计划资助其它国家级资助(包括部门匹配)地方政府匹配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其它资金经费备注二、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情况(本部分字数要求3000字以内)序号姓名性别出生
4、日期职称职务专业累计为本课题工作时间(人月)课题组中职务(组长、副组长或成员)在课题中分担的任务所在单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参加课题总人数 50 其中:高级职称 1 人, 中级别职称 12 人, 初级职称 22 人, 无职称 15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 人, 硕士学位 6 人, 学士学位 29 人, 其它 15 人; 合计:投入 1500 人月22课题组长、副组长目前承担863计划和其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情况(请填写下表,如有未尽事宜应进行说明)姓名承担课题名称课题经费数(万元)课题开始时间课
5、题结束时间所属科技计划纯电动汽车极其快速充电系统研究开发19702007年6月2008年12月863计划深圳市典型城市工况下电动汽车试验运行技术考核研究17872007年6月2009年12月863计划其他说明事项:2.3课题组长及课题组主要成员是否曾就相同或类似课题向863计划和国家其它科技计划提出申请(如有,请说明申请人姓名、申请科技计划名称、申请课题名称、申请时间、申请结果等情况,并说明与本课题申请的关系)无三、课题情况(本部分字数要求20000字以内)3.1课题简介(简要说明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等。字数要求1500字以内)3.1.1 课题的目的意义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具
6、有能量高、功率高、寿命长等特点,是目前最具产业化前景的汽车新能源之一。磷酸铁锂等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又为解决车载动力电池安全性和寿命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加上日趋成熟的电动车市场,发展车载动力电池系统及其产业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为此,我们要重点开发高能量、高功率、长寿命、安全可靠、温度适应性强的锂离子电池,并系统地开展产品的优化设计、规模生产工艺、一致性控制与成本控制技术研究,同时加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池管理系统等相关产业链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大规模量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实现其在经济、政治、科技、环保上的重要意义。3.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 研制开发高能量型和高
7、功率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能量密度水平、功率密度水平和其他各项性能达到相应的指标,并进行产品的优化设计。2. 严格控制原材料的纯度和批次稳定性,优化电池公差设计,改善电池制程工艺,研发高精度制程设备,采用无尘、干燥环境,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电池的一致性。3. 推进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规模生产项目。设计并优化规模生产工艺。4. 研究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对动力蓄电池组进行实时监控,采样电池电压、温度、电流,估算电池组SOC(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保证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可靠使用。5. 研究磷酸铁锂材料的合成路线及方案优化、材料颗粒的表面修饰、合成材料的掺杂改性等内容,从
8、中优选出一个方案用于量产。6. 研究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即负极材料的安全性、材料制备工艺技术、规模生产及成本控制研究等。7. 隔膜原材料的筛选及预处理工艺的优化;共混挤出工艺设备的研究;双向拉伸、后处理工艺设备的研究。8. 研究国内外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最新的发展趋势,跟踪收集论文、专利和情报,挖掘和研究有前景的新材料、新技术。9. 研究高功率性能和高质量比容量的正负极材料,开发相应的工艺技术,制备超高功率和超高能量动力蓄电池。3.1.3 课题的预期目标1. 开发容量规格在50Ah和150Ah左右的高能量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10 Wh/kg,50Ah电池内阻小于3.0 m
9、,150Ah电池内阻小于2.5 m。满足6C(30s)放电和4C(60s)充电要求,使用温度范围-2560,搁置温度范围-4080,常温下搁置28天荷电保持能力90,电池组常温循环寿命1500次。2. 开发容量规格在10Ah和20Ah左右的高功率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达到或超越科技部提出的各项性能指标。3. 2010年建立10万套/年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生产工厂,通过优化的工艺设计和品质控制,使产品达到品质技术要求并且降低成本。4. 动力蓄电池管理系统形成与动力蓄电池配套的产品线,可满足磷酸铁锂的电池组管理的需要,并形成产业化能力推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5.正极材料预期目标:合成磷酸铁
10、锂(LiFePO4)材料的比容量150mAh/g,合成磷酸铁锂材料的振实密度1.0g/cm3,磷酸铁锂材料的研发以能量型为主,倍率性能10C,循环性能满足常温2000次循环后的容量初始容量的80%,安全性能满足动力蓄电池的要求。通过简化工艺、提高效力、降低能耗等控制手段,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6. 负极材料预期目标:比容量330mAh/g,振实密度1.0g/cm3,能量型倍率放电性能10C,功率型放电性能30C,具备10C以上充电接受能力,循环寿命常温2000次不低于初始放电容量的80%,安全性能满足动力蓄电池要求,成本降低20%以上。7. 掌握锂离子蓄电池隔膜生产的工艺技术,实现规模生产,降低
11、生产成本。8.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产业通过TS16949体系认证。9.开发新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全面提升电池各项性能。3.2课题主要研究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课题主要研究技术国内外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3.2.1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锂离子电池的兴起是由于其本身综合性能最好,故能在规模空前、发展速度惊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储能器件市场上逐渐取代镍镉电池、镍氢电池而占据主导地位。从国家战略来看,传统油煤气等矿物能源会很快枯竭,二十一世纪后期将无油可用。由于中国是贫油国家,故石油的形势更为严峻。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产业化的新型二次能源具有战略性意义,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车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前景一旦变成现实
12、,将可取代部分石油。另外,大规模应用锂离子电池等新型绿色能源将有助于全球环境问题的缓解。在大气中80%的CO2来自于能源消耗,随着能源消耗量的增长,CO2释放量在快速增加,1990年已达59亿吨,到2000年达84亿吨。这种排放已使自然界CO2循环的平衡被打破,是地球气候变暖及形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环。发展锂离子电池顺应了人类对环保的呼声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军民两用的战略性技术,锂离子电池对发展IT、新能源及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可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军事装备、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锂离子电池在动力和储能方面具有大规模应用的潜
13、力,未来用于电动车辆和储能的大功率能源器件和材料产业将有千亿元级的市场规模,国内外正在竞相开发中。作为电动车以及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车关键部件的车载动力电池,正受到跨国汽车巨头和各大电池厂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锂电池领域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的三洋电机将加强对车用锂电池研发及生产领域的投资,并从2009年开始批量生产。目前正联手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开发专门用于混合动力车的大容量锂电池,并准备在2012年正式投入环保汽车的使用。丰田汽车公司携手松下电器公司大幅增产用于混合动力车等环保车型的车载电池。日产和NEC将共同耗资200亿日元(约合1.94亿美元),在全球首次量产混合动力车及电动车等环保型汽车专用的锂
14、离子电池。新的合资工厂将在2009年初正式投产,初始阶段的锂电池产量将可提供一万辆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使用,未来的产量将提高五倍。三菱重工计划2010年量产面向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锂离子电池,供给国内外汽车厂家。东芝去年年底也宣布涉足混合动力车等使用的车载电池业,2010年之前投资200亿日元建成量产体制。专家预测,从现在到2015年,全球市场对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的需求将增加三倍,价值总额达23亿美元,将于2009年首次应用在混合动力汽车上的锂离子电池可能会占据整个电池市场的半壁江山。日美欧汽车大厂预计2010年前后将正式在乘用车上搭载锂离子电池。从日韩电池巨头与汽车厂商的合作动向可知锂离子动力
15、电池时代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日本IIT咨询公司报告提供的数据分析表明,2008年世界锂离子电池实际增长率将达18。到2020年,中国车用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元。报道数据还显示,近年来电动工具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替代镉镍电池呈加快态势,已经成为除手机、笔记本计算机外的第三大锂离子电池应用对象。此外,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是一个不小的市场,特别是对我国尤为重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需求会大量增加。3.2.2课题研究技术国内外专利申请情况 与本申请课题有关的技术领域公开文献报道表明,目前困扰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的问题是安全和成本,国内外正在努力研究攻克这两大技术难
16、题。若能够抓住机遇,经过两年的努力,大力开展能量型和功率型双向发展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工作,则对我国在电动车、笔记本以及电动工具领域抢占国际市场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磷酸铁锂材料的专利虽然大都被国外的几家公司申请,但几家公司之间因为专利问题存在着多起诉讼案件,如:A123公司2006年4月和H-Q公司的专利诉讼案、2006年9月和UT大学的专利诉讼案。Valence公司与H-Q公司分别在2004年9月和2006年2月存在着专利诉讼。UT大学有5起和磷酸铁锂专利相关的诉讼案。所以只要国内在基础研究和知识产权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磷酸铁锂材料的专利问题同样可以获得突破。电池隔膜材料方面,日本东燃、旭化
17、成、日东公司以及美国ENTEK公司在湿法工艺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方面有较大量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美国Celgard和日本宇部公司在干法工艺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方面有较大量的专利申请和授权。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所在干法制备聚丙烯(PP)多孔膜方面有专利授权。电池负极材料方面,现有负极相关专利石墨方面主要集中在日立、三星、三洋、松下、索尼等公司,国内也有部分单位和个人拥有相关专利;无定形碳方面主要集中在吴羽、索尼等公司,国内相关研究还很少。虽然现在有大量的负极专利,但能同时获得低温充放电、大电流充放电、长循环寿命、高容量等性能的专利还没有,这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突破点。3.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
18、和可能的创新点,及技术风险分析(包括技术障碍、解决途径及风险因素)3.3.1本课题将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技术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3.3.1.1 高能量/高功率型车载动力蓄电池的开发1.主要研究内容 正极设计 优化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导电剂的选型和配比,调整正极片的体密度、孔隙率等,将正极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最大化,保证正极的比容量发挥和优异的循环寿命。 负极设计 以高容量、高性能和低成本为负极选型导向,以最优的配比保证负极片的均一性、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电解液浸润性,增强锂离子在负极材料的固相扩散速度,提高负极充放电能力。 电解液设计 多元溶剂匹配和合理的锂盐类型、浓度组成相应的电解液体系,
19、达到良好的离子导电性、高温高电压下的稳定性,保障正负极活性物质电性能的充分发挥。 隔膜设计 优选合适的隔膜材料,着重研究隔膜在制程和长期使用中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变化,提高在各种滥用条件下的可靠性,满足电池使用寿命的需求。 电池设计 通过电流分布模型、热模型、力学模型、电化学模型等确定电池极片结构和极芯设计。强调针对内部短路的主动防护设计和被动安全结构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电池在恶劣使用环境和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优化内外部电流分布密度和通导能力,降低电池阻抗和热量生成。注重空间的有效利用,以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优化极芯的可制造性和可装配性设计,降低生产工艺难度和可能的过程变差。2.拟解决的
20、技术难点 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电池极片和极芯设计; 电池低温下充放电性能提升; 电池大倍率充电性能; 电池自放电; 电池的循环寿命; 电池的可靠性(密封性,耐候性,连接可靠性等)。3.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优化的可支持大倍率充放电的电池极片和极芯设计; 改良的具有良好可靠性的电池结构设计; 完善的相关电池设计模型; 适用于车用的新型动力电池; 适宜车载动力电池生产的简单高效的工艺路线。3.3.1.2 车载模组及包体结构的开发1.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开发、优化车载动力电池的单体电池结构、电池组结构和电池包体结构,单体电池之间的连接方法、电池组之间的连接方法及电池组的固定形式。2. 拟解决的技术难点
21、电池单体需满足安全、密封、耐侯、耐化学、抗震、制造工艺、单位质量、低成本的要求;电池组需满足安全、耐侯、耐化学、抗震、抗冲击、制造工艺、可装配、可维护、通用、绝缘、密封、单位质量、低成本的要求;电池包需满足安全、绝缘、密封、质量、温度调节系统的有效性、信息反馈系统可靠性、装配可靠性、抗震、抗冲击、可维护性、低成本等要求。电池总成需具备适应强振、挤压、翻滚、碰撞等各种极端工况的能力。3.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电池单体的安全、连接、定位、密封、固定、绝缘、加热、散热结构;电池组的布局、密封、防振、安全、可靠性;电池包的安全、连接、定位、密封、固定、绝缘、温控、信息反馈等。3.3.1.3 规模生产工艺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锂离子 动力电池 系统 产业化 技术研究 项目 课题 申请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7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