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生物电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电池可行性研究报告.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物电池 可行性报告负责人: 组员: 指导老师: 二八年目录1、 生物电池背景简介.32、 生物电池的原理可行性研究.43、 生物电池扩大生产的技术可行性研究.84、 生物电池应用方面的研究.135、 生物电池的推广方案.166、 生物电池开发利用总效益的研究.197、 结论.22生物电池背景简介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当前人类生活中的主要能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消耗的能量日益增多。可是这些大自然恩赐的能源物质是通过千万年的地壳变化而逐渐积累起来的,数量虽大,但毕竟有限。因此,人们终将面临能源危机的一天。当然,人们可以从许多方面获取能源。例如太阳能就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此外像
2、地热、水力、原子核裂变都可以放出大量的热能。在这方面,微生物也不甘落后。试验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发电,向人们展示出美好的前景。电池有很多种类,燃料电池是这个家族中的后起之秀。一般电池是由正极、负极、电解质三部分构成,燃料电池也是这样:让燃料在负极的一头发生化学反应,失去电子;让氧化剂在正极的一头发生反应,得到从负极经过导线跑过来的电子。同普通电池一样,这时候导线里就有电流通过。燃料电池可以用氢、联氨、甲醇、甲醛、甲烷、乙烷等作燃料,以氧气、空气、双氧水等为氧化剂。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所谓“电极活性物质”作为电池燃料,然后通过类似于燃料电池的办法,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成为微生物
3、电池。从目前情况看,作为微生物电池的电极活性物质,主要是氢、甲酸、氨等等。例如,人们已经发现不少能够产氢的细菌,其中属于化能异养菌的有30多种,它们能够发酵糖类、醇类、有机酸等有机物,吸收其中的化学能来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把另一部分的能量以氢气的形式释放出来。有了这种氢作燃料,就可以制造出氢氧型的微生物电池来。微生物燃料电池这一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1976年就有人将微生物作为燃料电池中的催化剂;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微生物在燃料电池中起到的催化剂作用;1991年开始出现使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生活污水的范例,然而,直到最近几年里,用MFC处理生活污水得到的电池功率才
4、有所增强。MFC发电量和电池功率的增大,使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从事MFC及其相关研究。 生物电池的原理可行性研究1、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概述典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由阴极区和阳极区组成,两区域之间由质子交换膜分隔。MFC的工作原理(图1)是:在阳极表面,水溶液或污泥中的有机物,如葡萄糖、醋酸、多糖和其他可降解的有机物等在阳极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质子和电子。电子通过中间体或细胞膜传递给电极,然后进一步通过外电路到达阴极,质子通过溶液迁移到阴极,然后在阴极上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水,这样就使得整个反应过程达到物质的平衡与电荷的平衡,而外部用电器
5、也就获得了燃料电池所提供的电能。 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机理 在微生物将电子传递到电池阳极的过程中,电子传递主要有三种方法: (1)使用外来的介体,例如钾、含Fe3+化合物、氰化物、硫堇、中性红等; (2)使用微生物产生的介体; (3)靠呼吸酶作用直接转移电子到电极。 所以,有介体的MFC中微生物传输电子可以使用外来的介体,也可以使用微生物产生的介体;而无介体的MFC则是依靠微生物自身的呼吸酶作用将电子直接转移到电极上。 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组成 典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是由阳极、阴极和质子交换膜三个部分组成的。 3.1 阳极 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区,微生物代谢有机物产生的电子从细胞内
6、蛋白质的电化学活性中心转移到电极表面,但是这种转移一方面受到与活性中心相连得肽链的干扰,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壁和其他表面结构不能导电,因此即使细胞内的蛋白质是电化学活性的,但整个细胞仍然是无活性的,使电子转移仍然难以进行。因此,关于MFC阳极的研究也正是从改进电子转移效率的角度来开展的。而改进电子转移效率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提高阳极材料的表面积,使更多微生物附着在材料表面;二是使微生物内的电子能够转移到阴极。 德国的Juliane Niessen等以淀粉溶液为原料制成微生物燃料电池,他们采用含载铂催化剂的阳极,且包含多聚四氟乙烯覆盖在阳极表面,以Clostridium butyr
7、icum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作为生物催化剂,实验考察了MFC采用许多不同基质(包括淀粉、葡萄糖和糖蜜)时产生电流的情况,将实验结果作比较发现,MFC在以淀粉为基质时测量的电流密度是1.3mA/cm2,而以葡萄糖和糖蜜为原料的MFC中电流密度是在11.3 mA/cm2的范围内,比以淀粉为基质时的电流密度小。Juliane Niessen等人提出的观点是:MFC采用的基质的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数量的多少是这种细菌燃料电池电量输出的关键所在。 目前用于阳极区的微生物既有分离出的单一菌种,如Shewanella putrefaciens 及其变异体Desulfovib
8、rio desulfuricans, Proteous vulgaris, Escherichia coil, Pseudomonas species等,也有混合菌群。单一菌株中有些有电化学活性,有些没有。对于没有电化学活性的菌株,则需要中间体。 3.2 阴极 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区,作为氧化剂的氧气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直接以气相(空气)存在;二是以溶氧的形式存在于磷酸盐缓冲溶液(或加入含铁氰化物等催化剂的缓冲溶液)中。阴极材料多使用石墨、改性石墨材料、碳布或改性碳布。通常改性电极的原理主要是在材料中加入能够加强氧气吸附和还原的催化剂,如Pb、Fe3+、Mn4+等。此外,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多
9、采用酶和中间体改性,如Frederic Barriere等用作中间体的氧化还原聚合物,有实验将其与氧化还原酶一起修饰载铂碳电极,组成以葡萄糖为燃料的无膜生物燃料电池,并对氧在漆酶作用下的还原电势进行了测定,组成的燃料电池能够产生电流。 英国的Robin M. Allen 和H. Peter Bennetto 从1993年开始研究MFC,他们制作的MFC是在电池阴极加入铁氰化物溶液,实验采用醣类物质作为原料产生电流,全程都采用电脑控制MFC系统的醣类加料,并且将氧化还原媒介以及细菌都固定在石墨电极的表面,实验显示产生了持续的电流,由于电脑系统控制醣类加料比人工加料更加合理稳定,使得产生的电流电压
10、也很稳定,在8个小时的反应时间中,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流量最高达到0.5mA,当额外加入HNQ(一种氧化还原酶)时,电池的开路电压最高达到0.7V左右。 3.3 质子交换膜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质子交换膜具有支撑、集流、分割氧化剂与还原剂的作用,并且引导氧化剂和还原剂在电池内电极表面的流动。燃料电池最早使用的质子交换膜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Grubb和Niedrach研制的。最初尝试的膜是聚苯甲醛磺酸(PSSA),其在60下的使用寿命为200h。20世纪60年代,DuPont开发了全氟型磺酸膜(PFSA),即后来的Nafion系列产品。此后,这种膜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质子交换膜燃
11、料电池的开发和应用。目前许多MFC研究实验都是采用Nafion膜,Nafion膜的原材料是Nafion树脂,它具有较高的质子电导率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燃料电池中的使用寿命超过57000h。然而,Nafion膜对铵盐的生物结垢非常敏感,电导率和离子传输能力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也有部分燃料电池的实验采用Ultrex离子交换膜,实验显示尽管这种膜的使用明显降低了MFC的内在电阻,但是却没有数据证明该MFC系统的稳定性。 在选用质子交换膜时,一般的要求是:1、电导率高(高选择性地离子导电而非电子导电);2、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和抗氧化还原的能力);3、热稳定性好;4、良好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和柔韧性)
12、;5、反应气体的透气率低;6、水的电渗拽引系数(electro-osmostic drag)小;7 、作为反应介质要有利于电极反应;8 、价格低廉。 3.4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影响参数 3.4.1基质转化率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质转化率与细菌细胞的数量有关,可以说MFC的基质转化率取决于每天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数量的基质克数。 研究人员为加强MFC中的电子传递效率作了很多方面的尝试,其中,英国的Gerard M. Delaney 等研究了MFC的电子传递结合微生物( 有机体-中间体-基质)的原理,实验测试了许多化合物,例如吩嗪、吩噻嗪、夹二氮杂蒽、靛酚和二吡啶作为MFC中氧化还原中间体的效率,
13、实验用的MFC以铁氰化物铂为阴极,以Alcaligenes eutrophus, Bacillus subtilis, Escherichia coli, Proteus vulgaris作为活性菌,且以葡萄糖或琥珀酸盐作为氧化基质。实验结果显示,以Proteus vulgaris混合硫堇且以葡萄糖作为基质的MFC得到的持续电流最稳定,库仑效率最大。 3.4.2过电位 只有当电池反应是快速反应或者电流密度很小的情况下,电池反应才能处于平衡状态或准平衡状态,在实际电池中,电池中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会偏离平衡电位,这种现象称作电极极化,实际电位与平衡电位之间的电位差称作过电位(overpoten
14、tial)。阴极与阳极损失的电压相比,存在明显的电压损失。有实验研究弥补这种电压损失的方法是采用六圆环的铁氰化物溶液加入到MFC阴极室里, 然而六圆环的铁氰化物在空气中不能被完全氧化,而且应当被作为电子接受体而不是作为媒介体。 影响电池过电位的主要因素是电池的电极面积,一般情况下,测量MFC的开路电压(OCP)会受到电极超电势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则是由电极电化学特性所决定的。在MFC中,由于存在过电位,测量的MFC产生的电压都比实际电压要偏小。 3.4.3 内电阻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内电阻与电极材料和两极之间的电解溶液的性质均有关系。如果MFC电解液的内电阻大,那么MFC的内电阻自然就大。同样,电
15、极材料的导电性越好,MFC的内电阻就越小。此外,有质子交换膜的MFC中还要考虑质子交换膜的电阻大小及其影响程度,据目前文献所报导,质子交换膜中,Nafion膜的电阻最小。 从原理来看,MFC内电阻越大,就越不利于电池反应室中电荷的传输。所以,要提高电荷的传输量和传输效率,就要尽可能地降低MFC的内电阻。 生物电池扩大生产的技术可行性研究本生产选用的菌种属于 子群的厌氧菌3。该菌种是从淀粉加工厂的废水中提取的。主要设备: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生化培养箱(SPX-150)、厌氧装置、数码生物显微镜(SN-200M)。生物发酵罐、冷冻干燥机(LGJ10)扩大生产的工艺流程:斜面菌种一级种子培养二级
16、种子培养一级发酵罐二级发酵罐三级发酵罐分离菌种电池装配1、实验室扩大培养1.1斜面菌种的培养 菌种的斜面培养必须有利于菌种生长,并要求斜面菌种绝对纯,不得混有任何杂菌和噬菌体,培养条件应有利于菌种繁殖,培养基以多含有机氮而不含或少含糖为原则. (1) 斜面培养基组成 糖蜜 0.1% 、蛋白陈 1.0% 、牛肉膏 1.0% 、氯化钠 0.5%、 琼脂 2.02.5%、 PH 7.07.2 (传代和保藏斜面不加糖蜜) (2) 培养条件:3334,培养1824h 1.2一级种子培养 一级种子培养的目的在于大量繁殖活力强的菌体,培养基组成应以少含糖分,多含有机氮为主,培养条件从有利于长菌考虑. (1)
17、 培养基组成 糖蜜 2.5%、 尿素 0.5% 、硫酸镁 0.04% 、磷酸氢二钾 0.1% 、玉米浆 2.53.5%(按质增减) 、硫酸亚铁,硫酸锰 各2ppm 、PH 7.0 (2) 培养条件 用1000mL三角瓶装入培养基200mI,灭菌后置于冲程7.6cm,频率96次/min的往复式摇床上振荡培养12h,培养温度3334 (3) 一级种子质量要求 种龄:12h pH值:6.4 0.1 光密度:净增OD值0.5以上 残糖:0.5%以下 无菌检查:(-) 噬菌体检查: (-) 镜检:菌体生长均匀,粗壮,排列整齐 1.3 二级种子培养 为了获得发酵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菌体,在一级种子培养的基础
18、上进而扩大到种子罐的二级种子培养.种子罐容积大小取决于发酵罐大小和种量比例. (1) 培养基组成 淀粉 2.5%、 尿素 0.5% 、硫酸镁 0.04% 、磷酸氢二钾 0.1% 、玉米浆 2.53.5%(按质增减) 、硫酸亚铁,硫酸锰 各2ppm、 PH 7.0 (2)培养条件 接种量:0.81.0% 培养温度:3234 培养时间:78h (3)二级种子的质量要求 种龄 78h pH 7.2左右 OD值 净增0.5左右 无菌检查 (-) 噬菌体检查(-) 2、车间扩大培养 采用三级扩大培养,扩大倍数:第1级到第2级为8-10倍,第2级到第3级为4-6倍. 设备均采用进口SUS304不锈钢材料制
19、造,内部表面抛光0.4m,外部表面400机械抛光或喷砂丸处理,设备整体大方美观;2.1系统的组成:I级培养罐一只,全容为900L,有效容积为600L,设有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罐体保温,且外包不锈钢保护; II级培养罐一只,全容为9000L,有效容积为6000L,设有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罐体保温,且外包不锈钢保护;级培养罐一只,全容为50000L,有效容积为33000L,设有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罐体保温,且外包不锈钢保护;CIP罐一只,全容积为1000L,有效容积为800L,罐体设有加热装置,罐体保温,且外包不锈钢保护;I级、II级和级培养罐的外壁光洁度为180grit(Ra0.8m),内壁光洁
20、度为220-240grit(Ra0.4m);配备自控系统,10.4英寸触摸屏控制介面,以及PLC控制元件均选用德国西门子产品。系统用气动角座阀,温度感应器、电子称重计和电磁流量计均选用国外进口名牌产品;气动双座罐底阀、气动三通转向阀选用德法诺公司;配置有CIP清洗系统与换线板装置,以及完善的PALL公司空气与蒸汽净化系统。2.2工艺流程: 纯种菌经实验室的各阶段培养,最后到卡氏罐;扩培前对系统容器及相应的管道进行CIP清洗与蒸汽灭菌;2.2.1一级扩大培养热糖蜜按计量进入级培养罐,在罐中对糖蜜进行二次灭菌,再冷却至接种温度,然后接种实验室培养的进行培养;2.2.2二级扩大培养热糖蜜按计量进入级
21、培养罐,在罐中对糖蜜进行二次灭菌,再冷却至接种温度,然后把级培养罐的菌液压入其中进行培养;2.2.3三级扩大培养热糖蜜按计量进入级培养罐,在罐中对糖蜜进行二次灭菌,再冷却至接种温度,然后把级培养罐的菌液压入其中进行培养;级培养罐的菌种培养达到技术要求时,即可用于生产现场;2.3培养罐投料 配方:糖蜜 2.5% 、尿素 0.5% 、硫酸镁 0.04% 、磷酸氢二钾 0.1% 、玉米浆 2.53.5%(按质增减) 、硫酸亚铁、硫酸锰 各2ppm 、PH 7.02.4培养罐培养 培养条件:搅拌速度 180200r/min,罐压 0.05MPa。一般培养周期为 1824h,在芽孢大量形成,个别芽孢开始
22、脱落时,符合放罐指标,即可放罐。 2.5培养过程中的检测内容及检测方法 投料后 4h开始,每隔 2h取样检测一次,至 18h后,取样间隔缩短为 0 5 1h。达到如下指标即可放罐。 a)芽孢含量70%; b)杂菌污染30亿个 /mL。 2.5.1发酵罐培养过程中的检测 接种后 4h开始,每隔 2h取样一次检测,包括菌体生长状况、含菌量和 pH值,达到如下指标,即可移种至发酵罐内发酵培养。 a)菌体生长整齐; b)处于对数生长期; c)含菌量 2亿个 /mL以上; d)无杂菌污染。2.5.2检测方法 2.5.2.1取样 在无菌条件下,取培养液 50100mL,于灭菌三角瓶中,检测备用。 2.5.
23、2.2 pH值的调节 用 pH试纸(适用范围 pH值 48)进行比色,用滴管将一滴发酵液滴到 pH试纸上,观察试纸上指示剂颜色变化,用比色卡进行比色来确定发酵液的 pH值,并用 1mol/L的氢氧化钠或盐酸调节发酵液的 pH值,使发酵液 pH值保持在 7 07 5左右。 2.5.2.3菌体生长状况 用涂片、染色法观察菌体生长状况。用无菌吸管或接种环取发酵液一滴或 23滴,置于洁净载玻片上,用移种环在玻片上均匀涂抹,干燥后用孔雀绿、藏红染色法将菌体和芽孢染成不同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2.5.2.4 染色步骤 孔雀绿 0.5%的水溶液染色剂 I或碱性品红配制成 0.05%的水溶液染色剂。在固定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电池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7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