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关于高中新课程实验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教学指导意见的说明 1、编写意图 通过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对实验省的考察,我们认为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于顺利开展新课程实验,达到新课程实验的目标,确保“平稳”过渡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
2、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我们认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无疑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要求的,也符合世界科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对未来合格公民的要求,从课程实验实施可行性的角度,我们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特别灵活的处理:彻底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了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和范围,而且这个范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具体学习内容的确定,则要由各地、各校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就使各地学
3、校在实施时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为满足学生选项学习的需要,课程标准在水平五和水平六的运动技能中各设立六个系列。每个系列包含若于模块,一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个学分。基于以上理念,具体教学的模块内容是由学校根据场地器材、教师和学生情况组合的,这对总量很大、基础不同的学校和教师群体来说,模块内容定位和认识上的差异会很大,大部分教师会保持已经习惯了的项目内容、难度要求,要破除“定势”必须借助指导意见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模块组合、教学要求。 课程理念在课程实施上的表述是“注重
4、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认同这些理念并不是最困难的,但要实施这些理念也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里涉及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问题,涉及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包含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方面,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认为,在指导意见中对模块具体内容选择和安排进行切实有效的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指导,提供模块参考范例,是确保上述理念得到落实的关键。 2、编写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提出模块组合依据、模块组合原则等,并提供范例参考。 3、使用说明 指导意见是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分析浙江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总结和反思其它省的新课程实施经验和教
5、训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而制定的,它的功能定位主要是对实验实施工作从操作层面进行指导,提供模块内容选择的建议和指导,每一个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其精神。 二、高中新课程实验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组合依据 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方面,强调了它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通过对运动项目有选择的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的教学目标,因此,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模块组合提出新的设计要求。 模块简述: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
6、教育目标,并围绕着某一特定的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的基本特点,一是有综合性。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体作为模块组织的核心,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在主题下的知识框架。二是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模块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的主题内容展开。 在模块内容组合上,要考虑到以下的因素:来源: 1、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模块内容 课程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确定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课程总目标下,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但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即模块的具体内容,课
7、程标准并没有作具体的规定,每个教师都有选择具体教学内容的空间和余地,这样既可以发挥每一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能使教师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模块教学所选的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最终达成课程目标。 2、 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模块内容 从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看,高中阶段应该是人体力量素质与耐力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同时,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高中学生的心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体育的学习中,高中学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生对体育的认识比初中有较大的提高,对获得体育知识的需求比初中更加明显,十分希望
8、知道锻炼身体的科学道理,以便更好地指导自我锻炼。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为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模块组合上必须依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的特点,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同一模块可选择不同的内容以增加针对性。 3、 以运动项目技能教学的系统性设计模块内容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能是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必要的条件。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过运动技能获得阶段、动作技能改进阶段、动作技能稳定阶段和动作自动化。因此,在模块内容的设计安排上,必须要考虑运动项目技能教学的系统性、运动项目技能形成所需要的教学时间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接受能力。按一
9、个模块18个学时来设计教学内容,一个模块中安排的学习内容不宜过多。如果学习内容过多,面面俱全,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 4、 以便于学生终身学习设计模块内容 在模块内容的设计组合上,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作用与意义的深刻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所学运动项目的快乐与成就感,产生不断学习的兴趣与持久的动力,让所学运动项目成为他们今后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5、 以学校场地器械师资的条件设计模块内容 当前,在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上,浙江省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费投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模块内容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校一定要根
10、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盲目仿制。模块内容的安排要注意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场地条件、师资情况等合理安排,从而使模块教学有序进行。 三、高中新课程实验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组合原则 1、 体现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 目标统领内容体现在模块组合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要打破传统教学中先有教学内容后定教学目标的思维操作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的是先有目标后有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再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即课程总目标具体目标内容标准。 2、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尤其突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要求,这些和以往传统体育教育目标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11、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是当前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工作好生活好的基本前提。体育运动项目众多,不同类别的项目对人体的锻炼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组合模块内容时,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要考虑到不同类别项目的锻炼价值与其局限性,实现不同项目之间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综合锻炼作用。 3、 专项技术与健身锻炼手段相结合原则 模块教学必然要涉及到运动项目专项技术的学习,但模块中的专项技术学习不等同于传统专项课的技术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当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一定运动技术技能,但出发点是把其作为
12、学生今后从事体育锻炼的一种能力培养,而不是单纯追求所谓的运动技术技能。因而,在模块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其是否也可以用在健身锻炼上。如果所学的技术一旦离开了学校的场地器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施展的话,那么这些方法手段尽量要少用,甚至不用。 4、人文教育性原则 人文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很多项目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如马拉松跑距离的来历与古希腊战争胜利消息传递的关系;当代跨栏王刘翔勇夺奥运会冠军等等。这些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增强团队精神的社会责任感都是十分有益的。
13、我们选择模块内容时要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把技术教学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5、 可供选择性原则 模块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某个系列所有项目都编入到一个模块中。同时,学生对所学习内容,不一定都喜欢,或许只对部分有兴趣。因此,要根据课程目标,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征,以及运动项目特点,设计不同水平目标内容、不同内容的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 6、 促进学生发展性学习原则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意识。科学锻炼身体是要以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作为依托。体育运动项目技术众多,一些技术技能锻
14、炼价值虽然很大,但却对场地器材有太高的要求,离开了学校环境与特定的场地器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做到。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模块内容时,以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便于提高学生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4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四、高中新课程实验体育与健康学科模块组合范例 篮球模块(水平五) -教学计划 模 块 目 标 学习 重 点 课时 1、主动参与篮球运动的学习和锻炼,激发学习的兴趣。 2、较好地掌握基本技术、战术,提高体能和身体的协调性。 3、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
15、意识。 4、了解篮球运动的特点、锻炼身体的价值和基本规则等知识。 较好地掌握运球、传球、投篮、突破技术及其组合动作,并能在比赛中较合理地运用。 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 学法和教法 技术重、难点 两脚自然开立,脚跟稍虚,1、了解篮球基本技术学习的移重要性和在篮动 球运动中的作用。 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基本让学生体会在怎样的姿势 情况下移动得更快。 随时准备向各个方向启听信号启动练习。 动。 快移重心,蹬地起步突然,起动 碎步加速。 基原地本各种技运球术 运练习 球 行进间运球 双手传胸前球 传球 有协同才有战斗力。 协调连贯,双手用力均匀。 1、做原地各种运球练习,2、行进间急停急起,3、趣味运球
16、。 传接球在篮球比赛中是连接同伴的纽带,只行进间运球,手指用力推球后上方,脚掌蹬地和重心迅速前移,低重心。 蹬、伸、翻、抖、拨、动作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运球在比赛中的运用,启发学生的思维。 低运球:以肘关节为轴,球反弹的高度在髋部以下。 倾,手臂自然放于体侧,2、掌握移动、运球、传球、投5 篮等篮球基本技术,能较熟练运用;提高体能,发展协调性。 3、提高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5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二人一组,自由选择,做各种传球练习。伸臂迎球,在手接触球时接球2、移动传球练习、三技术 角、四角、五角传接球练习。 让学生着重思考几个问题:1、球
17、的旋转对命中率的影响;2、球脚掌蹬地,持球臂向前上原地投单手篮 投篮 转和弧度比较合适。 球。 每人一球自投自接或对墙做投篮练习;也可以坐地或躺地练习。 课时 收臂后引缓冲,握球于胸腹前,动作连贯一致 的出手弧度对命中率方提肘,手臂上举并迅速的影响;3、怎样的旋压腕,以食、中指用力拨达成目标 1、了解篮球个人技术动作要领、特点和练习方法、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 2、掌握突破、个人技术 教学内容 学法和教法 技术重、难点 左脚向右侧跨步,右交叉步突破 持球比较、体会两种技术的异突破 同。 同側步突教师讲解、示范。 模仿、体会。 脚用力蹬地;转体探肩,放球离手须在中枢脚离地之前;加速超越,动作连贯。
18、 起动要突然,跨步、5 抢篮板、防守等个人技术,培养个人进攻和防守能力,发展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放球要快速连贯,中枢脚离地前放球离破 手。 学会判断和起跳时机的掌抢篮板球 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判断球的方向、抢占有利的位置、跳起、抢球、落地护球。 度、力量等素质,提高体能。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6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防有情况再进行指导,给学生球队以更多的空间。营造良好员 的氛围,激发兴趣,合作学习。 让学生思考防守有球队员严密防守持球队员持球进攻。尽力干扰的方法。结合学生防守的和破坏其投篮,堵截其运球突破、封锁其助攻传球
19、。积极抢、打、断球,并造成有球队员的各种失误 防守 了解无球队员进攻的威胁,注意对防守无球队员防无位置、距离的选择,防守球队中视野要与同伴协调配员 合。营造良好的氛围,激近球紧,远球松,松发兴趣。追逐躲闪游戏。 紧结合。要及时果断地进行协防和抢断。 利位置,内紧外松,占“人球兼顾”的有始终把球和对手的活动置在自己的视野之内,必须随时抢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7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学法和教法课时 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 技术重、难点 1、通过基础配合学习,使学生示例 接球前做摆脱防守动了解篮球基础媒体应用。 配合的要领、练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2、比较熟练掌基传切游戏。 础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育 健康 新课程 实验 学科 教学 指导 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71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