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钢拉伸试验.docx
《低碳钢拉伸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钢拉伸试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低碳钢拉伸试验低碳钢和灰口铸铁的拉伸、压缩实验 1 实验目的 观察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各种现象,并测定低碳钢在拉伸时的屈服极限ss,强度极限sb,延伸率d10和断面收缩率y。 .观察铸铁在轴向拉伸时的各种现象。 .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轴向压缩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观察试样受力和变形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观察材料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断裂等物理现象。测定该试样所代表材料的FS、Fb和Dl等值。 .对典型的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进行受力变形现象比较,对其强度指标和塑性指标进行比较。 .学习、掌握电子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及其工作原理。 2 仪器设备和量具 50KN电子万能试验机,单向引伸计,钢板尺,游标
2、卡尺。 3 试件 实验证明,试件尺寸和形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为了便于比较各种材料的机械性能,国家标准中对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有统一规定。根据国家标准,将金属拉伸比例试件的尺寸列表如下: 试件 标距长度L0 横截面积A0 任意 任意 圆试件直径d0 任意 任意 表示延伸率的符号 11.3A0或10d0 比例/长短 d10 5.65A0或5d0 d5 本实验的拉伸试件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长比例试件(图21),实验段直径d0=10mm,标距l0=100mm。本实验的压缩试件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圆柱形试件。 h/d0=2,d0=15mmd00图21 拉伸试件 h0ld0图22 压缩试件 4 实验原理和方法
3、 低碳钢的拉伸实验 在拉伸实验前,测定低碳钢试件的直径d0和标距l0。实验时,首先将试件安装在实验机的上、下夹头内,并在实验段的标记处安装引伸仪,以测量实验段的变形。然后开动实验机,缓慢加载,与实验机相联的微机会自动绘制出载荷-变形曲线或应力-应变曲线,随着载荷的逐渐增大,材料呈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 F l sbdefaFsFbcsbsssPoadgfhe图24 图23 弹性阶段 在拉伸的初始阶段,s-e曲线为一直线,说明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满足胡克定理,此阶段称为线形阶段。线性段的最高点称为材料的比例极限,线性段的直线斜率即为材料的弹性摸量E。 线性阶段后,s-e曲线不为直线,应力应变不再成
4、正比,但若在整个弹性阶段卸载,应力应变曲线会沿原曲线返回,载荷卸到零时,变形也完全消失。卸载后变形能完全消失的应力最大点称为材料的弹性极限,一般对于钢等许多材料,其弹性极限与比例极限非常接近。 屈服阶段 超过弹性阶段后,应力几乎不变,只是在某一微小范围内上下波动,而应变却急剧增长,这种现象成为屈服。使材料发生屈服的应力称为屈服应力或屈服极限。 当材料屈服时,如果用砂纸将试件表面打磨,会发现试件表面呈现出与轴线成45斜纹。这是由于试件的45斜截面上作用有最大切应力,这些斜纹是由于材料沿最大切应力作用面产生滑移所造成的,故称为滑移线。 00硬化阶段 经过屈服阶段后,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曲线上升趋势,这
5、说明材料的抗变形能力又增强了,这种现象称为应变硬化。 若在此阶段卸载,则卸载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为一条斜线,其斜率与比例阶段的直线段斜率大致相等。当载荷卸载到零时,变形并未完全消失,应力减小至零时残留的应变称为塑性应变或残余应变,相应地应力减小至零时消失的应变称为弹性应变。卸载完之后,立即再加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关系基本上沿卸载时的直线变化。因此,如果将卸载后已有塑性变形的试样重新进行拉伸实验,其比例极限或弹性极限将得到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冷作硬化。 在硬化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存在一最高点,该最高点对应的应力称为材料的强度极限,强度极限所对应的载荷为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Fb。 颈缩阶段 试样拉伸达
6、到强度极限sb之前,在标距范围内的变形是均匀的。当应力增大至强度极限sb之后,试样出现局部显著收缩,这一现象称为颈缩。颈缩出现后,使试件继续变形所需载荷减小,故应力应变曲线呈现下降趋势,直至最后在f点断裂。试样的断裂位置处于颈缩处,断口形状呈杯状,这说明引起试样破坏的原因不仅有拉应力还有切应力。 铸铁的拉伸实验 铸铁的拉伸实验方法与低碳钢的拉伸实验相同,但是铸铁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明显不同于低碳钢,其应力应变曲线如图25所示。铸铁从开始受力直至断裂,变形始终很小,既不存在屈服阶段,也无颈缩现象。断口垂直于试样轴线,这说明引起试样破坏的原因是最大拉应力。 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实验 低碳钢试件在压缩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低碳钢 拉伸 试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7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