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半夏泻心汤.docx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及炮制 据现有文献,半夏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使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应用广泛,医圣仲景对半夏的药性体悟深入透彻,制法得当,使用精准,应用灵活,广泛用于痞证、呕吐、咽痛等病证的治疗,为后世所推崇。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中共有18首方剂使用了半夏。笔者现就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主治以及炮制方法作一探讨。 1 半夏在伤寒论中的功用 1.1 辛行温通 散结除痞半夏善治痞证。本草纲目1谓“半夏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半夏辛温燥烈,辛能散能行,能疏理气机,消胀除痞;温能温通气机,温
2、化寒邪。半夏禀辛温走散之性,而逞散结开痞,消胀除满之能。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处为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是因小柴胡汤证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盘踞中焦,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不通,阴阳升降失和而成。治疗上用半夏泻心汤。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有散结除痞之专长,直接针对痞证中焦阴阳升降失和,气聚而痞满的病机特点。同时半夏与辛热之干姜一起配伍苦寒之芩连而成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之剂,苦辛并用调其升降,寒温平等调其阴阳,坐镇中焦而和解上下。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
3、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而用于治疗心下痞证。故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四2“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 1.2 和胃化浊 降逆止呕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呕吐都可以随证使用。医学衷中参西录3载“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在伤寒论中,呕吐一证无论是邪气初起还是疾病后期,无论寒热虚实,大都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1 疾病初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4、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本证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同时受邪,邪气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而呕吐,治以葛根汤外解表邪,表里和解,同时加用半夏以理气逆、止烦呕。 1.2.2 疾病后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证为外感后期,形气两伤,余热未尽,客留在胃,胃气失和,上逆作呕。方用竹叶石膏汤,在竹叶、石膏、参草等清余热,益气阴基础上加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3 寒呕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证为风寒邪气引动内饮,水寒干涉肺胃,而致咳喘呕逆诸证,方用小青龙汤,外解表寒,内化寒饮,方中同样使用半夏以和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半夏 泻心汤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6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