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报告.doc
《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报告.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连大学201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报告项 目 名 称: 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调研 团 队 名 称: “橙果”团队 所 在 单 位: 大连大学法学院 团 队 成 员: 孙晓琳 陈潇 李金娜 曲欣欣 孙晓天 李奕璇 指 导 教 师: 姜纪元领 队: 孙晓琳 联 系 电 话: 15140449822 二一年九月目 录活动概况一活动开展时间二.地点三.参与人员四.项目简介五.实践地接收证明及评语调研报告一 摘要二 关键词三 正文 1. 对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理解2. 当前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3. 开展法学专业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的目的4. 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利条件
2、5. 暑期农村社会实践的收获与启迪6. 对加强和改进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7. 附录(1):问卷调查8. 附录(2):问卷统计团队成员个人小节活动照片报销凭证活动概况团队名称“橙果”团队领队姓名孙晓琳领队电话15140449822团队成员 陈潇 李金娜 曲欣欣 孙晓天 李奕旋指导教师姜纪元项目简介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法制建设服务,因而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它既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因此,
3、开展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十分必要。实践单位证明接收单位评语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暑期大学生“送法下乡暖民心,构建和谐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姜纪元摘要: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法制建设服务,因而对于我们法学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它既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那么我们大连地区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实践能力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大连地区选取了几
4、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其校的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状况,心理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我校法学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暑期法学专业大学生“送法下乡暖民心,构建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益匪浅。关注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培养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法学教育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实践 人生价值 综合能力 应用型人才一、对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理解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培养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法制建设服务,因而对于我们法学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它既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活跃学生的
5、思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外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培养法学学科学生具体应用法律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具有教学性。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必然具有教学性。它虽然在课堂之外进行,却也必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且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之下进行,是整个法律教育的一部分。第三,实践教学还具有参与性。实践教学是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必须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在实际的工作或者模拟的实践活动中
6、让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身能力解决问题。要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那样,对学生实行“六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解放他们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在我国传统的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中,通常是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目的。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教学方法上注重书本和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纠纷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法学知识变的生硬而抽象。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很难开展讨论任何形式的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
7、创造性受到极大压制。实际应用的欠缺,也使得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准确的认识和理解,知识难以牢固掌握。综上,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法学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要,不利于具有创新和竞争能力的法律人才的涌现,而且法学教育的相对落后已直接影响到法律制度的正常运行和整个法制建设的进程。二、当前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认识社会并且参与社会合作、社会改造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实行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普及、发展、改革,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团中央、全国学联已
8、明确提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要高度重视,认清现状,深入思考,系统地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性和规律,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较多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对推进实践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脱离实际,活动流于形式。法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接受实际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巧妙的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部分社会实践还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有的打着社会
9、实践的招牌投入较多资金,组织学生去风景名胜游玩,使社会实践失去真正的意义;有的确定了富有时代特点的社会实践主题,但内容却与之偏离;有的一味地想把社会实践搞大,对社会实践的规模、主题宣传多,对收获、效果关注的少,有名无实;有的大学生到工厂或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根本没有深入进去,得不到切身的体验;还有的没有进行认真的组织动员和检查验收,只要交一份单位证明即可等等。2.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各高校都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科技服务、知识咨询、文化辅导以及勤工助学等形式。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
10、课”给予相应的学分,未取得规定学分者必须重修,否则不能毕业,只能做结业处理。这充分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然而,重视不等于就提高了大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看出来。在学生所写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有的写的是自己在假期留校搞自学的经过,有的写的是如何准备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补考复习,有的写的是听一次演讲而大发感慨或看了几篇文章就边抄边议,等等。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学生写出了符合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社会对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直接参加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同时,社会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
11、但是现阶段,各方面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大学生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过分注重文化课成绩,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和财力,不愿参加学校,学院为其提供的去律师事务所学习,去法院实习,去参加普法活动,组织模拟法庭等多项与法学社会实践相关的活动。据调查,约1/4的法学专业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往往单纯考虑学校的经费问题,而忽视了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地方或单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长期以往,会影响地方或单位的积极性。家长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采取经济上不予支持的态度。一些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往往把
12、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4部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许多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安排的是实地考察、参观,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目前,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占多数,家教、勤工助学等形式次之,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示范行为。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关键是要为大多数非组织性的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三、开展法学专业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的目的我国法学教育的传统特点是重视法学理论教学
13、,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般法学知识和基本原理。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脱离实践的法学教学模式跟不上我国法制建设对法律人才的质量要求,导致法学毕业生的理论和能力都与社会严重脱节,思想政治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差。为此,必须加强法学教学的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法律实务操作训练。开展法学专业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的目的主要有:1. 培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任何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没有实践的思想都是空想,把自己学到的科学发展观和学习后的成果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要敢于领先他人,要敢于创新,要敢于实践,从而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2.
14、培养学生善于从法律的专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实践应强化他们对于思维与技能的训练,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训练和储备。3.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协调的能力和技巧。团队精神能推动团队运作和发展。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集体
15、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动力。4. 培养学生自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树立应急处理的勇气和信心,为自身综合素质的历练和提高提供广阔的舞台。5.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行的统一,而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能够触发学生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价值的更加系统,深入的思索,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利条件1法学教育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法学是关于法律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实践性是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法学专业是一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
16、法律人,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足的,老师的讲解只能使我们对所涉列的学科有初步的见解,法律条文也只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论知识,要想真正的运用法律,就必须深入到实践中去,以社会为讲堂,以现实案例为教材,不断完善自己。法律的实践性要求法学专业大学生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从现实中研究法律关系,以所学知识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舞台,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自如,服务社会。2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为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官之一霍姆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因此要培养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法制建设服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
17、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主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提高,教学模式从单纯的教授理论知识转变为调动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能动性,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同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学模式出现了案例教学法、观摩法庭、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活动”,使同学们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3全国开展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为法学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供了机会。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来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而法学专业大学生是普法宣传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学们通过普法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 还能以社会为课堂不断提高
18、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学校尤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倡同学们为普法宣传活动尽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普法活动深入到农村,建立了首家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实践基地”,通过与农民朋友的接触,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将同学们的理论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在帮助农民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也能提高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我们也建立法律志愿者协会,组织大家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了15个“社区法律诊所”,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同律师一起受理社区居民的法律咨询,协调矛盾纠纷,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向社区民众宣传法律知识,使他们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19、。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普法宣传活动,我们在实践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同时,通过实践我们也能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也能不断改进,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五 暑期农村社会实践的收获与启迪2010年暑期,根据大连大学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由大连大学法学院、辽宁政德律师事务所共同举办,带领大连大学法学院08级12名学生骨干,到瓦房店市谢屯镇前进村,开展以“送法下乡暖民心、构建和谐新农村”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即“五五普法”宣传活动。(一)前期准备1.制定活动方案 通过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商讨以及与实践部门领导的研究决定,此次活动共包括一下几个内容:(1)普法宣传活动:利用农村
20、集市,到谢屯镇开展较大规模的普法宣传活动。届时将由大连市司法局法宣处、瓦房店市司法局的相关领导指导和参与本次活动。(2)模拟法庭:由参加实践的12名学生主导,把庭审过程呈现给农民,通过模拟法庭这一形式,让村民对法庭审案的过程有个大概的了解。(3). 法律知识竞赛活动:由谢屯镇所辖8个村每个村各出一个代表队参赛,通过农民亲自参与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的水平。 (4)开展调研活动:学生们围绕已选定的研究课题到村基层部门和农户开展走访和调研活动。调研课题主要有:农村妇女权益保障问题调研、农村民事调解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调研、村委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中的作用问题调研。(5)其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乡镇企业(如前进村服装厂、葡萄酒厂等企业)、文革年代展示厅。2.分配任务要想充分并出色的完成本次实践的任务,必须有大家团结的合作与明确的分工作为保证。因此,指导教师把12名将要参加暑期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了分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任务,确保了人人各尽其职。具体分工如下:(1)普法宣传组:杨鹏飞 李建国 齐多工作任务:制定普法宣传的内容,制作宣传材料。(2)问卷调查组:孙晓琳 陈潇 王志红工作任务:制作调查问卷,联系走访农户。(3)模拟法庭组:张如龙 杨帆 李奕璇工作任务:确定案例,演练模拟法庭。(4)知识竞赛组:李建慧 杨庚 郭燕燕工作任务:联系政德
22、律师事务所,制作法律知识竞赛试题。3.准备道具 出发之前,大家准备好了模拟法庭活动中要用到的法袍,法槌,知识竞赛活动中要用到的抢答器,积分器等道具。有了细心的准备,大家对本次活动的圆满完成更加充满信心。(二) 活动的开展吴牛喘月,赤日炎炎。似水流年中又一次迎来了这个如火的平凡七月。而我们“送法下乡”的步伐注定在这个夏天留下不平凡的足迹。2009年7月16日,大连大学法学院由学院的全部领导组成带队小组,带领12名大二骨干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瓦房店市谢屯镇前进村。经过将近俩个小时的行程,随着车子的减速,我们到达了这个名子叫“前进村”的地方。大家无论如何都无法把眼前的景象与传统的村庄联系
23、起来。在这里,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住宅楼,平坦的柏油马路,清澈的湖水,碧绿的早地,齐全的公共设施,远处花园里散发出来的花香同样沁人心脾大家心中不禁充满疑惑,为什么这个村子这般美丽?这般的不寻常?经过我们在这里三天的开展活动之后,大家终于有了答案。原来前进村以前是一个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没有资源的村庄,曾以贫穷文明。和其他村庄没有什么区别,村里人一直靠最原始的农业生产过日子,甚至连像样的副业都没有,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直到1998年,这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个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王青洲,自愿回到村里投资建设。一方面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推进新社区发展,一方面吸纳企业入围,促进劳动力转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暑期社会 实践 成果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6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