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调查报告.doc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农村社会问题调查报告当今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及分析:我们的报告共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 留守老人问题二、 留守儿童问题三、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四、 农村治安问题五、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第一章 留守老人问题 “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留守老人”,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
2、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跟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老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质量(QOL)与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简称研究, 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对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况的主观体验和需求。
3、以便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 一、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境1、 劳动强度普遍较大 中、青年农民原本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然而他们外出务工后,田地全部交给留守在家的老人。年迈力衰的老人们,本来应该坐享清福,可事实上,多数老人仍然是务农的主角,子女留下的责任田他们不得不去耕种。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按时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据统计,在农村,83的“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干农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能明显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间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2、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生
4、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操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那时为时已晚。据统计,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达61%。总之,“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3、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 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
5、育”现象。儿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加上祖孙之间代沟明显,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好吃懒做、弃学厌学。4、情感生活令人堪忧 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里失落感较大。打工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
6、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5、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年组织,老人们一般除了空闲时间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6、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们社会面临
7、的不仅是这些老人的赡养和照料问题,还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对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以及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子女少于同“留守老人”联系所致。此外,一些“留守老人”因单独居住,年老多病,身边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二、农村“留守老人”的涵义及其原因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同时,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据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近2000万,“留守老人”现
8、象已经相当普遍。那么究竟何为“留守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工资偏低与工伤疾病使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贫困,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包括进城学习、工作和定居)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现,不仅影响到诸多农民的家庭生活,也影响到了整个
9、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原因不外三个: 一是计划生育国策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农村家庭向小型发展,原来供养老人养老的家庭模型正在巨变,“银发浪潮”已经到来。中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说,“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沿海及大中
10、城市流转。迫于生计或为了获得更好的求学机会,子女不得不外出务工或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提高,东西部差距的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他们认为外出务工能够比在家种地更可能获得广阔的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最重要及最普遍原因。目前,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1.2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5亿人口。农村青少年外出务工求学,从国家社会生活的发展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子女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无法顾及老人,往往使老人晚年十分寂寞。农村“留守老人”的存在,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付出的成本
11、代价和出现的社会问题,是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三是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代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差距越来越大。“代沟”加深,子女要求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而老年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恋土情结,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子女进城生活。老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既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而年轻子女因工作繁忙,经济条件有限,对留守在家的老人关照也必然有限。三、破解“留守老人”难题的思考与对策“留守老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深入推进,
12、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转移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农村“留守老人”也就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想法设法破解“留守老人”难题。1、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渴望被关怀,希望得到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目前,多数农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组织,有的老年人组织更多的时候都只是一个牌子,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一是通过组织
13、,老年人互相帮助,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承担地里的重活等;二是为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如帮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赡养权等;三是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表演节目、群众健身活动等。2、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深深打上了城乡二元制度的烙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确认了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和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但与城镇老年人相比,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不能依法享有养老金,养老责任完全在于家庭。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化,家庭的保障功能将不断弱化。因此,我们要借鉴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努力建立“广覆盖、保基本、
14、多层次、可持续”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留守老人”应该成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发展的对象,政府应逐步推行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问题,就要加快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一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对老年人治病发生的门诊、医药费按一定比例报销;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路,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
15、源向乡村转移,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同时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或招聘一些医术较为高明、医德较为高尚的医生到农村医院工作,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4、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各级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做好“凤还巢”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外出务工、求学人员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更
16、主要的是让“留守老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毕竟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完善集中赡养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适当增加农村养老院的数量,促进家庭养老社会化,将因子女外出打工、求学、定居而无依无靠的“留守老人”吸纳进去,实行“补位”养老服务,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5、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文化活动。鼓励“留守老人”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意识,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鼓励“留守老人”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
17、,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留守老人”学习新事物,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晚年生活;鼓励“留守老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成果。6、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大力倡导弘扬尊老爱老的文明乡风,努力为“留守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这也是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义。一要组建青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动城乡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共青团员和社会青年加入到青年社会工作者队伍中,组织青年社会工作者利用节假日为“留守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留守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要成立邻里互
18、助服务队。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要鼓励开展邻里间的无偿互助活动,让街坊邻里之间伸出相互帮扶之手,大家共同关爱“留守老人”,形成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挖掘民间的互助潜能,提高邻里间的互助意识和互助水平。第二章 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另外网上多个材料中的数据估计2000万之多。如果以农民
19、工的规模概算,恐怕这两个数字均属于较保守的数字。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让子女留守?为什么当留守儿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别无良策?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身面临种种生存的压力。关注农村留
20、守儿童问题必先关注农民工问题。分析农民工的经济、社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以认为:农民工是不得不与其子女分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1、农民工经济现状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对流入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外国资本是朝着“廉价劳动力”而来投资的,外资追求利润,尽可能地压低工资水平,加之中国劳动力过剩量大,就业竞争起到了压低工资水平的作用。而私营的中资企业、乡镇企业,则采用“低工资”模式操作。这样,各类企业农民工工资普遍较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妹”的工资水平,20余年后其女儿到同地同类企业打工,工资还是差不多。 农民工的低收入状况,决定了一部分农民工无经济能力把未成年子女带到身边,而是留置
21、在家乡,以降低养育子女的成本。因为带到城镇,必定会增加租房费用、生活费用与教育费用,至少这三项费用是超过半数的农民工经济上难以负担的。2、农民工社会现状农民工的社会现状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以流动的空间性分析:其流向主流是从农村向城镇;其区域以省内流动为主,跨省流动向东南倾斜,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连流动人口圈、沪宁杭流动人口圈、广深厦流动人口圈。这种空间远距离的流动,且就业在城市、行业、单位间的不稳定性即流动性,使部分农民工难以把小孩带在身边共同生活。农民工的职业行为的基本特点是非农化,但主流职业行为多与城镇主流职业相分离,基本上是城镇原有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补充,甚
22、至是流入地当地劳动力所不愿意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具体职业类型主要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业、建筑业,以及层次较低的服务业、家庭雇佣等。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这类职业有的是雇佣方提供的临时的、简陋的住处,如农民工较大的一个群体是建筑工,一般在工棚或在建建筑物内息宿,带小孩就不能不自己租房他住。农民工流入城市的数量不断扩大,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阻碍了农民工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二元的城乡户籍制度,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农民进了城,制度中的农民没有进城”的尴尬局面。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重要
23、手段的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渐发展成为隔绝城乡,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最重要制度。这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与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制度的不公平的结合。虽然现在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农业户口的人在城市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例如,有的地方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有些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上学,但额外要加收一定费用,且费用很高。即使入了学,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或高考,而各地教材的选用又大不相同,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另外,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守在原籍地农村。由此,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
24、体作为农民工的一个副产品凸现出来。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以及农民工把子女留置农村,均是一种理性的选择。3、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农民工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居住、工作条件恶劣,闲暇时间少,精神生活匮乏;(2) 处于城市边缘状态,没有融入城市居民之中;(3) 处于非福利状态;(4) 处于收入高风险状态。农民工自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社会调查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6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