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二一一年九月目 录第1章、总论11.1概述11.2建设背景11.3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21.4建设目标与任务2第2章、需求分析42.1用户需求42.2数据需求42.3系统及应用需求分析72.3.1节点管理82.3.2主题管理82.3.3元数据管理82.3.4公共代码管理92.3.5数据采集92.3.6数据整理比对92.3.7数据交换92.3.8数据访问102.3.9数据备份与恢复102.3.10标准管理102.3.11应用支持102.3.12运行管理102.4性能需求分析112.4.1业务处理量分析112.5安全及保障机制需求分析122.5.1系统安全可靠
2、性需求122.5.2数据安全保密性需求122.5.3数据完整性需求132.5.4实体的可鉴别性需求132.5.5不可否认性需求132.5.6对象和行为的可授权性需求132.5.7统一信任与授权策略需求132.5.8数据中心统一安全监管性需求142.5.9保障机制需求分析14第3章、数据中心设计方案153.1设计原则153.1.1统一建设153.1.2相对独立153.1.3共建共享153.1.4安全可靠153.2数据中心平台设计163.2.1平台总体架构163.2.2数据资源规划163.2.2.1数据资源规划的总体思路163.2.2.2数据资源体系结构173.2.2.3共享数据一致性的保证183
3、.2.2.4共享数据库的建立过程193.2.3数据支撑平台203.2.3.1数据共享交换子系统203.2.3.2目录管理服务子系统233.2.3.3共享数据管理子系统233.2.3.4共享业务管理子系统243.2.3.5系统配置管理子系统243.2.3.6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243.2.4数据共享交换平台253.2.4.1交换网络结构253.2.4.2交换概念模型273.2.4.3交换体系结构283.2.5共享数据管理系统303.2.5.1功能设计303.2.5.2逻辑结构323.2.6数据接口系统323.2.7服务器系统设计333.2.7.1设计原则333.2.7.2服务器系统选择的依据343
4、.2.7.3需求分析353.2.7.4性能测算及选型建议353.2.8存储系统设计373.2.8.1设计原则373.2.8.2主流存储技术比较及建议373.2.9存储容量设计393.2.9.1Raid类型配置建议393.2.10灾备系统设计403.2.10.1设计原则403.2.10.2灾备技术比较413.2.10.3灾备解决方案423.2.10.4备份策略433.2.11网络系统设计443.2.11.1设计原则443.2.11.2网络系统设计453.2.12安全保障体系453.2.12.1物理安全463.2.12.2网络安全463.2.12.3系统安全463.2.12.4应用程序安全473.
5、2.12.5数据安全473.2.12.5.1核心数据加密483.2.12.5.2数据访问控制483.2.12.5.3数据传播和复制483.2.12.6整体安全策略的说明493.2.13数据中心典型应用503.2.13.1政务数据交换平台503.2.13.1.1运行模型503.2.13.1.2信息共享交换513.2.13.1.3共享目录检索513.2.13.1.4共享数据查询服务体系523.2.13.1.5业务数据整理523.2.13.1.6决策支持系统523.2.13.2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533.2.13.3社会保障信息共享系统533.2.13.4人事档案托管系统54第4章、运营及保障机制5
6、54.1运营机制554.2运行管理机制554.3信息资源管理机制554.4运行管理制度56第5章、数据中心预算预算经费575.1总投资概算575.2投资概算明细57第6章、风险分析及控制60第7章、经济及社会效益627.1经济效益627.2社会效益62第1章、 总论1.1 概述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同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当前的电子政务外网已经成为各部委的电子政务外部业务的承载平台,不再是单一部门的业务承载网,电子政务外网正逐步在
7、演变为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外部平台,2011年政府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也会转向电子政务外部平台建设。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促进XX市电子政务的发展。1.2 建设背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电子政务系统必将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
8、础设施,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保障政令畅通、落实政府监管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平台,发挥支持作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数据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逐步完善。1.3 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过去的数年中全国各地区都在构建电子政务外网,为此国家信息中心下发了有关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技术指导,电子政务外网发展至今,其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前的电子政务外网已经成为各部委的电子政
9、务外部业务的承载平台,不是单一部门的业务承载网,电子政务外网正逐步在演变为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外部平台,当前电子政务外部平台的建设,网络的互通已经不再是政府建设的目标,政府更加关注电子政务外网的业务应当如何承载,数据应该如何整合,如何能够构建统一、全面的安全管理业务数据?数据整合、灾难备份作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经得到电子政务信息部门的高度重视,统一建设数据中心的模式无论从投资、管理、应急方面论证都是电子政务数据集中、数据整合的理想模式。目前的情况,每一个政府机构已经开发了自己的信息系统而不是处于孤立的状态。每一个产品和服务需要独立的信息系统来提供。每个信息系统通常是单独
10、打包。没有通用的架构能够让前台和后台、后台和组织外部的系统的应用连接起来进行通讯,识别和授权的功能能够在每个信息系统中找得到,但不会一个组织内部重新使用,更谈不上在组织之间重新使用。数据中心主要是G2G、G2C、G2B等业务的集中处理中心,建设的重心与政府机构的业务紧密结合,是后电子政务时代数据大集中的体现,实现对集中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备份。1.4 建设目标与任务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促进XX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目标如下: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
11、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一)建立数据中心的系统平台。完成相应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实现社会保障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等功能,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二)建立全市自然人、法人、公共信息库等共享数据库,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对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保证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三)建立数据交换共享和更新维护机制。实现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及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一致化,保证相关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安全管理,方便业务部门开展工作;(四)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规范,实现各部门业
12、务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和业务协同;(五)为公共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服务;(六)根据统计数据标准汇集各业务部门的原始个案或统计数据,根据决策支持的需要,整理相关数据,并提供统计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七)为监督部门提供必要的数据通道,方便实现对业务部门以及业务对象的监管,逐步实现有效的业务监管支持;(八)为业务数据库的备份提供存储和备份手段支持,提高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性。第2章、 需求分析2.1 用户需求从与数据中心交互的组织机构、人员方面进行说明。与数据中心交互的单位机构各业务部门通过接口系统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或使用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业务部门之间可直接
13、交换数据。各业务系统单位遵循标准规范进行业务系统建设和改造,实现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的对接。与数据中心交互的人员数据中心系统管理员负责数据中心系统管理、监控、系统维护数据中心数据管理员负责数据的整理、比对、数据一致性的保证,并且与区县级数据中心、省数据中心数据管理员协同工作,执行数据标准。业务部门数据管理员一般与同级数据中心数据管理员协同工作2.2 数据需求XX市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中心必须满足电子政务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需要,同时还必须满足在平台上建立的各业务系统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的要求。为门户系统提供各种静态和动态的数据、信息。所谓静态信息是指对电子政务的运行中不经常变化,供各个业务系统查询、处理的
14、数据或信息:政策、法规、元数据、资料库、各种多媒体数据等,它们会随着时间而逐步增大。所谓动态数据是指随着运行而增加、修改的数据:并联审批中文件流转状态数据,反映企业、个人所处状态的数据,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数据等。动态数据同各个局委办的信息密切相关,但又是面向主题的,如XX市社会保险这个主题,实际上同保险、工资、税务和银行密切相关;个人信用使用主题,它的数据与银行、税务、个人消费、个人收入密切相关。而数据仓库显然也有面向主题的定义,但这些主题是较长时间的,具有战略定义的主题。因此,数据中心的建设,首先要解决数据库异构信息类型的分类存储和检索体系以及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模型的设计这一基本问题。另一方面
15、,数据中心管理着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所谓非结构化信息,是相对于那些有清晰的结构和类型定义以及有数据相关性的明确描述的信息类型而言的。比如,在财税分析系统中,财政收支情况的月度数据,可以理解为一种有清晰结构的信息;而一份综合性包含了文字、报表、分析图形的财政收支分析报告则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信息。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如新闻动态、政务公开等等,一般也是非结构化的信息。此外,非结构化信息中还包括了一类对象数据信息。所谓对象数据信息,是指一个包含了内敛结构的专门数据块,这个数据块单独无法建立与别的数据项的关联关系,并且需要工作在特定的工作模块下。比如:GIS空间定义信息数据、多媒体的声像数据等,均为
16、对象类型的数据。在政府决策应用中,非结构化信息将占到相当的比例。所有的政府文件均属于非结构化信息,政策法规属于非结构化信息,一些决策分析的综合性资料也是非结构化信息。与结构化信息相比,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利用存在一些难点,就是:(1)定义管理的难度“非结构”化表明了没有一种象关系数据库规范那样的定义模型来对非结构化信息进行定义管理。虽然你可以强制对一个非结构化的信息块进行解构,将其分成类似头、中、尾这样的半结构。但是这种解构只有在制定了具有普遍含义的结构描述定义后才有真正的意义。对非结构化信息进行定义管理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数据元类型无法穷举。不象关系型数据系统中,对数据元类型有完整清晰的定义。在非
17、结构化信息中,包含了错综复杂的数据元类型。比如,仅文档类型就包括Text、Word、PDF、Excel、Word Pro等等,还有各种图片文件格式、多媒体压缩信息格式等等。此外,在象网页这样的非结构化信息中,所有的信息都是文字类型,设定时间、数字等类型的信息元并不具有运算上的意义。(2)存储管理的难度对信息进行存储管理的前提是能够建立有效的数据定义,然后才能进行非结构化信息的组织存放。而前面已经提到了在非结构化信息的数据定义方面存在的难度,因此也就造成了在非结构化信息存储管理方面的困难。当然,对非结构化信息最简单的存储方式是直接存放在文件系统中。这样做避免了依据主题等分类因素对非结构化信息进行
18、管理的问题,但也是最最低效的一种存储管理方式。在非结构化信息的存储管理中还涉及到一个问题,由于这些信息元(如果对非结构化信息进行一定的半结构化处理后)的数据可能来自关系型数据系统(比如Oracle)、对象数据系统(多媒体数据或空间数据)乃至文档数据系统(比如Notes),所以一个非结构化信息的存储管理系统将充当一个数据的汇整者,需要具备联合各个外部数据系统的功能。缺乏对非结构化信息的有效管理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无法对非结构化信息进行有效检索。(3)信息检索的难度由于不能像关系数据库那样建立起清晰定义的数据主题,非结构化信息的检索依照的只能是机械的全文内容检索。这是对信息检索非常不利的一点。虽然对
19、信息内容的全文检索可以做到资料检索的遍历,但其检索的效率和命中率是很低的。由于不象关系数据库那样有一种象SQL(结构化查询语言)那样强大的关联检索工具,并且在定义数据时也没有建立数据项之间的关联关系,要具有针对性地查询非结构化信息的内容,必须要依靠应用程序中设置对特定非结构化信息类型进行专门处理的功能内容,才可能提高信息检索的强度和效率。但另一方面讲,一种专用于理解特定非结构化信息类型的处理模块,无论在运行效率还是在可维护性上,都是非常不现实的。非结构化信息检索的另一个难度也是与数据元类型的多样性有关的。比如,不同的文档类型结构需要不同的全文索引工作模块。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对非结构化信息进行检索
20、的难度。因此,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必须从技术体系上解决如何对非结构化信息进行有效定义、有效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基本问题。2.3 系统及应用需求分析数据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 从基层或业务部门采集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部分共享业务数据,支持基础和共享数据的更新维护模式;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验和比对,发现冲突时按照共同制订的数据处理规范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受理业务部门或基层单位的基础数据使用申请; 将整理后的基础数据分发或按需提供给有关部门或单位使用; 以中介的方式处理共享业务数据使用申请,并进行备案; 对共享业务数据在征得业务部门同意的情况,通过数据中心进行存储转发; 将共享元数据的信
21、息发布给各业务部门,提供浏览与订阅申请,方便其共享必要信息; 提供数据交换平台和接口系统,使数据中心与各部门的数据管理员可以对共享和交换过程进行管理;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存储和管理公共服务数据,并与外网同步,提供一站式服务; 存储和管理统计数据,根据决策支持的需要,整理相关数据,并提供统计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方便领导及时掌握有关情况。 定期对业务数据库进行容灾备份; 与此相对应,业务部门与数据中心发生的相关业务包括: 提供数据或共享元数据给数据中心; 申请使用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校准本单位的基础数据; 通过数据中心提供的共享元数据信息获取其他单位的数据; 审批其他单位的业务数据使用申
22、请,并将数据提供出去; 与数据中心交换公共服务数据; 提供监督部门直接访问业务数据库的通道; 提供统计分析数据或原始个案给数据中心,方便主管领导查询; 定期将业务数据库备份到数据中心;根据数据中心与各业务部门的主要业务,数据中心应提供如下功能:2.3.1 节点管理实现与数据中心相连的各个节点的信息管理、配置管理,包括业务部门、区县数据中心等。2.3.2 主题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发布、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公共服务以及决策支持均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实现对主题的管理。主题是元数据的集合。2.3.3 元数据管理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描述了数据的结构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描述应用程序和流程的结构
23、和意义。构造数据中心数据库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定义和创建元数据(Metadata)。元数据提供一个目录,列出数据中心有什么数据。所有进入数据中心的数据,必须在元数据中有所表述。数据中心的数据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储存和管理元数据的方法。以元数据管理为核心,建立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提供给业务部门参考使用。数据中心的元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元和共享数据元,由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基础数据元由数据中心定义,共享数据元由业务部门定义并注册到数据中心。业务部门进入数据中心的元数据管理中心好比进了一个“超市”,可以方便地知道可以获取和使用哪些数据,并进行数据使用申请的定制。2.3.4 公共代码管理对公共代码需要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政务 外网云 计算 数据中心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6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