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2013年暑期“三下乡”调研报告 题 目:贵州省大方县农村村民婚育观调研报告 以竹园乡显母村为例 服 务 队:求是学院赴大方县服务队 带队教师:黄伟顺 完成时间:2013年7月20日贵州省大方县农村村民婚育观调研报告以竹园乡显母村为例求是学院赴大方县服务队中文摘要:对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竹园彝族苗族自治乡村民婚育现状及婚育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农村村民的婚育观念基本上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一致,在婚育观上出现多元化倾向,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婚育观念正逐渐淡化,为情感找到一个最终的归宿正成为当代婚姻美满的基本要素。但在生育子女数量、婚育年龄、婚前检查、自由离婚等方面任然有一定距
2、离,应采取强化宣传教育、文化教育科学引导、发展经济、正确引导村民婚育观念形成等措施加以改变。中文关键字:计划生育;婚育观;调查研究引言: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生育是人类繁衍的自身生产,婚育观就是人们对婚姻、生育的理解和看法,它是人们价值观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为了解贵州省农村村民婚育观的基本情况,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2013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赴大方队于2013年7月进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竹园彝族苗族自治乡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文即基于此次调查的数据完成。一、调查方法与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方式。选取了大方县竹园彝族苗族自治乡显母村作为调查地点,对育龄村民的婚育观
3、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100份,有效率为91%,被调查者性别各占一半。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是从社会环境和个人特征的角度来探讨个体的动机和态度,以及个体意愿对其实周生际行为的影响。我们对贵州省农村村民婚育观念的调查和研究同样考虑到社会历史因素,也要考虑个体特征的影响。如图一:社会经济文化 政策法规 教育程度 个人经历、家庭状况 性别及个性 社会环境因素个人特征因素 婚育意愿图一 婚育观念影响因素理论概况简图 本文初步假设被调查者结婚时是否会参考父母意见、婚后预期以及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等个人特征对其
4、婚育观有一定影响,并对于其现在对婚姻的看法、所认为的最佳初婚年龄和育龄等具有一定影响。(如图二)个人特征结婚时是否参考父母意见 婚育观念婚后预期 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社会成长环境政策法规当地消费水平 本民族传统图二 婚育观的多因素影响分析简图调查问卷中,我们对被调查的村民的文化程度做了一个量化统计,结果显示如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低于初中的高达61%大大超过了总数的一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32%,而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少之又少,仅占总数的7%。 由此,可以得出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一结论。那么,为什么农村村民文化程度如此低下呢?文化程度的高低又能直接影响
5、到村民的婚育观念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要改变农村村民婚育观念,必须加强农村的教育,只有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村民的婚育观念,新的婚育观念才能深入人心。表2.育龄村民年龄结构(%)16岁以下16岁21岁22岁27岁27岁以上091675表3.村民结婚动机(%)父母要求感情需要生儿育女受他人影响1362214表4被调查者民族(%)苗族彝族汉族其他3629187表5被调查者婚配情况(%)已婚配尚未婚配937表6被调查者职业(%)务农工人个体商户其他84907二、结果与分析婚育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的体现。婚姻是人生发展轨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婚姻的成败及婚后生活的是否美满关
6、系到个体一生的幸福。同时,婚姻还是人们群居的基本生活单位和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因婚姻而构成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细胞,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正因为如此,婚育观一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当前贵州省农村村民婚育观的现状,2013年7月14日到7月20日,本队围绕择偶观念、政策宣传、周围环境及个人意愿三个方向展开了调查研究。 (一)农村育龄村民的择偶观。择偶的动机、要求反映了一个时期育龄人群的价值观和基本的婚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息息相关的。 礼记昏义中将婚姻的目的描述为“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的目的就在于它
7、联系了两个家族,根本目的就在于传宗接代,即世代的“香火”延续。因此,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夫妻双方个体,而是家庭及家族。夫妻双方的感情如何是无所谓的,因为男女双方的结合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幸福和感情的满足,而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现代婚姻的目的已由传统的生儿育女、养儿育幼、生活和生产,逐渐向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个人情感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转变。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村民选择对象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在结婚动机上,为了给感情寻求最终的归宿占大多数62%,受他人影响是个别现象(4%),因父母要求和生儿育女需要而选择婚姻的村民的比例相差不多(分别是13%和21%)。这是贵州省农村村民婚育观
8、进步的表现。从表7.8.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村育龄村民的婚育观相比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被调查村民在择偶方面对品德和才华的要求最高,村民人数占比分别是48%和25%。被调查村民认为结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感情基础,人数占比达69%,绝大多数村民选择结婚对象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这是教育工作的成效,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村民的婚育选择不是很科学合理。因此,对于农村新型婚育观念的普及宣传任然需要做大量工作。表7.育龄村民对选择伴侣的要求(%)品德才华仪表经济其他482581115表8.育龄村民认为结婚最重要的条件(%)收入水平住房条件感情基础其他1596912 (二)被调查农村村民对与婚姻相关政策
9、的了解程度。从表9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不了解的村民比例已经接近一半达到46%,比较了解的仅占15%,剩余的39%都只是了解一部分。这让我们知道农村村民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知识的了解还很欠缺,而如何提高他们的了解度就成为了政府的又一工作攻克点。同时给出了大方县竹园彝族苗族自治乡村民对与婚姻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其中对计划生育政策不了解的村民占大多数(46%),只有小部分的村民了解了什么是计划生育政策(15%)。这对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工作提出了不小的难题。表10 给出了被调查村民了解政策法规的途径以及通过这些途径了解政策的人数占比,其中通过电视了解与婚姻生育相关政策法规的村民占多
10、数(38%),通过村民之间的交谈和传闻等其他方式了解与婚姻生育相关政策法规的村民人数占比(33%),与通过电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的村民人数占比大体相当。而通过新生传媒工具网络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的村民人数占比仅仅是5%,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在农村竟然只有5%的村民利用网络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走访和询问。原因在于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很多老人不识字从来就不知道有网络这回事,即使知道网络的老人也苦于没有人教授网络知识。虽然很多村民家中都安装了电脑,不过由于没有人用或者不会用导致电脑在村民家里也成了摆设。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的村民人数
11、占比为28%,这一占比低于通过电视和其他手段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的人数占比,在相对保守和闭塞的农村这让人有点意外,本应起主导地位的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表9 被调查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了解程度(%)表10被调查村民了解婚姻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途径及所占比例(%)电视网络政府宣传书籍其他38528833 表11表12给出了被调查村民对政府宣传的政策的认知和执行程度。通过给出的表格数据不难看出,被调查村民对待结婚登记持较为落后的思想,不会进行结婚登记的村民占半数以上达51%,只有49%的村民会选择结婚登记。没有进行结婚登记的婚姻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夫妻双方特别是在农村婚姻中属于弱势群体的
12、女方更是得不到保障。婚前检查是对婚姻的负责是对配偶的负责更是对婚后子女身体健康的负责,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结婚前不会进行婚育检查的被调查人数占比达到惊人的57%,会进行婚育前检查的被调查人数占比仅仅为25%,不知道有婚检这回事的被调查村民人数占比是13%。虽然国家有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婚前要做检查,否则不予办理结婚登记。但是在竹园彝族苗族自治乡,这种婚前检查的观念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灌输。表11 结婚时是否会到民政部门进行结婚登记(%)会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不会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4951表12 结婚前是否会进行婚检(%)会进行婚检不会进行婚检不知道婚检无所谓2557135(三)农村周围环境及村
13、民个人意愿影响其婚育观的形成。周围环境以及自身认识的影响对科学合理的婚育观意识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婚育观的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深层的文化心态,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1、村民个人意愿。从表13可以看出,被调查村民对待什么时候要孩子这个问题还是比较谨慎的,绝大多数(70%)村民选择在婚后再要孩子。还有小部分(5%)被调查村民认为在婚前要孩子比较可行,另有25%的被调查村民则持看情况的态度,认为什么时候有孩子了什么时候就要孩子,这显然缺乏规划,这对孩子的入学成长以及家长自身等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给出的表14 则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政府有关于提倡晚婚晚育反对
14、早婚早育的政策宣传已取得较好效果。据了解大方县竹园彝族苗族自治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乡,以前这里的早婚早育情况严重。当地政府为此加强各种有关提倡晚婚晚育的宣传力度,凑够调查数据来看已取得不错的效果。选择在16岁以下结婚的村民几乎没有,这是可喜的结果。选择在法定结婚年龄以后结婚的被调查村民占了全部被调查者中的大多数76%。但也有16%的被调查村民认为在16岁21岁这个年龄阶段可以结婚,这明显是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也是值得当地政府重视的问题。还有8%的被调查村民则是选择了晚婚,虽然选择晚婚的人数不多,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还会有更多的村民有选择晚婚。表13 什么
15、时候要孩子最合适(%)结婚前就要孩子结婚后再要孩子看情况57025表14 被调查农村育龄村民婚龄期望(%)16岁以下16岁21岁22岁27岁27岁以上016768表15 对待离婚的看法(%)赞同离婚不赞同离婚无所谓107218表16 对结婚时最重要条件的期望(%)收入水平住房条件感情基础其他1596912从表15 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被调查地区,村民对待离婚的态度是很保守的,多数人认为“离婚丢人”,有72%的被调查村民不赞同离婚,只有10%的被调查村民赞同离婚,还有18%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婚姻不幸福不美满,就是对夫妻双方的伤害,夫妻双方都可以选择重新追求美满幸福的婚姻。但在农村“嫁鸡随
16、鸡,嫁狗随狗”的封建观念任然残存,这是值得我们警示的。从表16 看出,虽然农村村民对待离婚很保守但是在双方结婚前对待结婚条件这个问题却很合理,有大多数(69%)村民选择了感情基础作为结婚的最重要条件,其次分别看重收入水平15%,其他12%,住房条件9%,婚姻的基础是双方的感情基础这已得到公认的。 2、周围环境对村民婚育观的影响。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也就是说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还是复杂的社会人。每个个体都要生存在社会中,这就不免会被社会所影响。个体婚育观的形成也会受到周围社会的影响,所以我们选择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一小方向研究了其对个体婚育观形成的影响。 从表17、表18、表19的数
17、据可以看出,在被调查村民所处的环境里近亲结婚现象严重,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他们周围存在近亲结婚现象,还有20%的被调查村民认为在周围存在重男轻女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会是当地村民认为近亲结婚是合理的,这会影响村民的婚育观形成,没有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会直接表现在婚育观念的形成以及不良婚姻的产生。从给出的表18 又可以看出被调查村民人数里有20%的村民认为在他们的周围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及现象,这是不可取的。这是落后老旧婚育观念在作祟,在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现代社会里,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希望当地政府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加大,铲除这种封建思想。表17 育龄村民周围是否存在近亲结婚现象(
18、%)存在近亲结婚现象不存在近亲结婚现象不知道355015表18 育龄村民周围是否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存在重男轻女现象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不清楚206911表19 育龄村民结婚时是否会参考父母意见(%)会参考父母意见不会参考父母意见无所谓602317 而表19则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父母的婚育观念会影响子女的婚育观念,父母婚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婚育观念的形成,到了子女结婚的时候这种影响更是直接作用在子女配偶的选择上。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有60%的被调查者在结婚的时候会听取父母的意见。这本无可厚非,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说。只是到了现代社会父母更多的是尊重子女的意愿,
19、而不是像封建社会一样替子女做主。子女的婚育观念和婚育选择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从表20 可看出,影响婚育观念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情况,不管是育龄村民所在地的经济情况还是结婚后夫妻双方的经济来源,都会直接作用在育龄村民对配偶的选择上。这是对育龄村民婚育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表20 育龄村民婚后的主要经济来源(%)务工务农经商父母支持336223三、加强婚育政策宣传是树立正确婚育观应有的出发点(一)政府对婚育政策宣传的重要性宣传婚育政策,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系统集中地补充村民的婚育知识,增加村民对国家婚育政策的了解,增强村民对婚育政策认同,从而自觉地遵守国家婚育政策,树立正确的婚育
20、观念。只有如此,当村民普遍了解、接受新的、正确的婚育知识后,才能打破村民原有的根深蒂固的旧的婚育观念,婚育新风才能真正的走进农家。(二)了解相关婚育政策是形成正确婚育观的基础调查问卷中,我们分别将农村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了解程度、是否办理结婚登记、婚前是否进行婚检、有无近亲结婚等进行了分类统计,表1: 表2 表3在表1中,对于结婚前是否进行婚检的统计,我们了解到农村村民在结婚前进行了婚检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5%,而未进行婚检的人数却高达57%,甚至还有13%的村民不知道婚检的存在。从这些数据中,让我们认识到农村村民对于婚检重要性的轻视,而不进行婚检对于结婚的双方来说都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所以,
21、这不是正确健康的婚育观,应当予以正确的引导。对于还不知道婚检存在的村民来说,政府更应该加大婚检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在表2中,只有49%的村民进行了结婚登记,而51%的村民并未进行结婚登记。在与未进行结婚登记的村民访谈交流的时候,他们说到,在农村只要父母双方同意,周围村民认同,哪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他们认为的婚姻。他们还说到,只要有了共同的孩子也是他们心中认可的婚姻。这对于当今国家的法制建设来说,不进行结婚登记的婚姻就意味着得不到法律的保障,是不被法律承认的婚姻,在法律上最多也就是同居关系。在表3中,对于农村村民中是否存在近亲结婚现象的统计,让我们了解到近亲结婚仍然还存在,在我国法律上明确规定直系血
22、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可结婚。但在与村民的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近亲结婚的村民并不认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可结婚这一观点。相反,他们认为表亲之间结婚,反而能更好地维持和延续彼此之间的亲戚关系。(三)增加婚育政策宣传的方式渠道有助于农村村民了解更多婚育政策在问卷统计中,我们得出了农村村民对于相关婚育政策了解方式或渠道的统计数据,如图:对于农村村民如何了解相关婚育政策,在我们的访谈调研中正如图所示,38%的村民对于婚育知识的了解来自电视宣传,33%的村民是通过其他一些如:村民间的交流、亲友之间告知或社会其他一些方式了解的相关婚育知识;而作为本应该担任主要宣传角色的政府却只在村民中间占28%;
23、由于农村网络不发达,网络的影响和书籍一样在农村可以说少之又少。如何提高农村村民婚育知识水平,不但要利用电视的宣传能力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应该发挥政府的宣传职能,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网络的利用和书籍的使用。四、农村村民如何看待婚后生活状况(一)从婚后经济收入方式来看经济收入的多少,往往受到经济收入方式的影响。在农村,普遍村民家庭的收入方式为务农,少部分家庭收入方式为外出务工,极少部分家才庭会通过经商来创造收入或者依靠父母。如图: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受访村民告诉我们,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离开当地外出务工挣钱,而且务农也能养活家庭,只是没有太多余钱而已。对于这种的情况,我们归结于
24、旧的婚姻观、家庭观影响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观念,只有传播新的、先进的婚育观念、家庭观念。(二)从结婚年龄来看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村民都属于早婚,而他们对于结婚年龄的理想状态如图: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村民对于结婚年龄的理想状态92%的村民都达到国家法定结婚年龄,其中16%的更是达到晚婚年龄的要求。可以说,这是农村村民婚育观的一大转变。在访谈过程中,村民告诉我们,作为已经结婚的一代人,他们深刻的认识到早婚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早婚的人不够成熟,责任心不强,对子女的教育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年龄大点再结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都希望并要求子女达到一定年龄之
25、后才结婚是最好的选择。(三)从子女的生育来看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统计了农村村民对重男轻女意向的数据,如图: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重男轻女现象在农村虽然仍然存在,但已经相对较轻了只占总数的20%,而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的村民已经达到69%,可以说,这是又一个农村婚育观改变的地方,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即使仍然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一定是极少了。调研中,我们询问了许多村民关于什么时候要孩子较为合适,得到了一些数据统计。其中,70%的村民都认为结婚以后再生小孩最为合适;25%的村民则表达了不确定,需要视情况而定;只有5%的村民认为可以在婚前要小孩。未婚先孕,在传统生育观念中是不被允许的,但在当今社会来看
26、,未婚先孕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事情,甚至奉子成婚的事件已屡见不鲜。所以在农村,婚前生小孩的前卫思想仍然不被广大村民接收。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还询问了部分村民,他们的婚后生活是否与婚前预计相符合,得到的数据是46%的村民认为相差不大,54%的村民则认为完全不同,在认为不同的村民中有一位受访者还告诉我们,婚后的生活属于未知,充满变数怎么可能相同,所以和婚前预计不符合是必然的。五、农村村民如何看待婚姻关系(一)选择结婚对象为了了解农村村民在选择结婚对象时首选条件是什么?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立了品德、才华、仪表、经济、其他共5个选项共村民选择参考,得到统计数据如图:从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村民在
27、选择结婚对象时,有45%的人最看重的是对方的品德;23%的村民在选择的过程中最看中的是对方的才华;10%的村民才会把经济放在选择结婚对象的首要位置上;7%的人则认为仪表是其择偶的首要标准;而选择其他因素的村民则占了总人数的15%。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与各种选项的村民都进行了交谈了解,在交谈过程中,选择品德的村民告诉我们,在农村由于思想较为传统,所以在选择对象时往往希望自己选择的对象是一个孝顺、贤德的人,所以把品德放在第一位;选择才华的村民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把才华作为选择对象的第一标准,是因为在结婚以后,对方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华,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经济的村民则告诉我们,由于社会的发展,
28、经济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人们追求的方向,为了跟上社会节奏,从而将经济放在首位。当然,选择经济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结婚之初就能有一定的生活保障;选择仪表的村民多是较为年轻的村民,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和仪表好的人谈对象感觉很有面 子;而选择其他的村民多是因为家庭或个人的因素而做出的选择。(二)结婚的重要条件当我们询问受访村民认为结婚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的时候,69%的村民都都告诉我们是感情基础,原因是没有感情的婚姻一是不会长久二是不会幸福,所以他们认为结婚的重要条件是要有感情基础;15%的村民告诉我们他们结婚的重要条件是收入水平,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选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结婚以后就是一个家庭,而一
29、个家庭成立以后,有许多东西都和金钱相挂钩,最基本的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只有拥有一定的收入水平才能保证家庭的各项开支,家庭生活才会幸福;9%的村民则认为结婚的重要条件是要有房子,没有自己的房子叫什么家?正如俗话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所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很重要;12%的则说,结婚的原因很多,而什么是最重要的,不到临时不一定,所以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结婚最重要的条件。(三)结婚的目的从问卷统计中,我们看出许多村民对于结婚的目的各有不同的看法。其中,62%的村民认为结婚是为感情找到最终的归宿;21%的村民认为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13%的村民则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而不得已才结婚;
30、4%的村民则表示,他们结婚是因为看到周围同龄人都结婚,自己也就结婚了。对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婚育观第三个转变,就是由传统的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婚姻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完成的,但起码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新的婚育观念已经有了生长的土壤。(四)结婚时受父母影响在结婚目的中,我们看到农村村民已经开始从旧的包办婚姻向自由恋爱转变,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完成的。我们在统计问卷的时候发现,在农村,结婚时仍有60%的村民会受到父母意见的影响,参考父母的意见结婚;只有23%的村民选择结婚时不参考父母意见。(五)对于离婚的看法当我们和村民谈到离婚这个词的时候,许多村民都表示不愿意离婚或者
31、不赞同离婚,这其中以40岁以上的村民为最,他们认为,好女不嫁二夫,在离婚的时候对女方打击最大,而且是一个家庭不幸福的最大表现。因此,纷纷表示不愿意赞同离婚;而赞同离婚的村民仅少部分,他们认为现在社会风气开放,结婚、离婚全凭个人意愿,所以不认为离婚有什么社会压力;一部分村民则认为,社会已经实现男女平等,所以离婚不离婚无所谓,只要个人觉得离婚对自己有意义就可以,无所谓。对于不同看法的村民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如图:六、结语 从对农村村民婚育观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低教育落后;不了解婚育政策”是农村婚育观念落后的两大根本原因,鉴于此原因的存在,我们提出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村民文化程度;政府加强相
32、关婚育政策宣传,积极引导农村村民婚育新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改变农村落后婚育观念应该攻克的两座大山。我们建议各地村镇政府积极加强对村民婚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加婚育知识的宣讲宣传渠道和方式。这篇报告将有助于引导农村村民新的婚育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新的婚育观念在农村科学地发展,间接地,将对我省农村婚育新观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七、参考文献:1 “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组.北京市民婚育观现状调查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11.09.12.2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7(2):453闫玉.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3、1364康恺.嬗变中的婚育观J.百姓.2009(3) 5李晓娥.赵红宽.王萌.论城市化对生育观的影响J.法制与经济.2009(10):132 八、致谢词:感谢共青团大方县委、竹园乡人民政府、显母村村民委员会、显母小学以及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本次调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本次调研中,得到共青团大方县委的接收,得到竹园乡人民政府以及显母村村民委员会为本次调研提供相关资料,并得到显母小学以及当地村民的热情配合,使得本次调研得以顺利完成,在此对以上提供帮助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九、附录:贵州省大方县农村村民婚育观调查问卷老乡你好:我们是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3013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赴大方队的志愿者
34、,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贵州省大方县农村村民婚育观的暑期实践调查,目的在于了解贵州省大方县农村村民婚育观的基本情况,以统计和分析贵州省农村村民的婚育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应您的想法就能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我们将对您的问答保密。调查会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请您谅解,希望您能积极参与、配合我们的调查。1.您的性别A.男 B.女2.您的年龄A.16岁以下 B.16岁21岁 C.22岁27岁 D.27岁以上您的民族A.苗族 B.彝族 C.汉族 D.其他您的职业A.务农 B.工人 C.个体商户 D.其他您的文化程度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专及以上您是否婚配A.是
35、 B.否7.您是否了解计划生育政策A.不了解 B.较为了解 C.比较了解 8.结婚是否会办理结婚登记A.是 B.否9.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婚姻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A.电视 B.网络 C.政府宣传 D.书籍 E.其他10.结婚前您是否进行婚检A.是 B.否 C.不知道有婚检 D.无所谓11.在您的周围中是否存在近亲结婚现象A.是 B.否 C.不知道12.您结婚后的主要经济来源A.务工 B.务农 C.经商 D.父母支持13.您认为在那个年龄段结婚最为适合A.16岁以下 B.16岁21岁 C.22岁27岁 D.27岁以上14.您的周围是否存在重男轻女现象A.是 B.否 C.不清楚15.您的婚后生活是否与您的婚前预计相同A.是 B.否 16.您觉得什么时候要孩子最为合适A.婚前 B.婚后 C.看情况 17.您对离婚的看法A.赞同 B.不赞同 C.无所谓18.结婚时是否会参考父母意见A.是 B.否 C.无所谓19.您认为结婚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A.收入水平 B.住房条件 C.感情基础 D.其他20.您选择结婚对象时最注重的条件是什么A.品德 B.才华 C.仪表 D.经济 E.其他21.您结婚的目的是什么A.满足父母要求 B.为感情找到最终的归宿 C.生育儿女 D.受他人影响22.您希望政府对您的婚姻生活提供什么支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6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