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
《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大全 一、论语十则 一、知识点梳理 一)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
2、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
3、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而 二)、重点词语释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重点句子填空。 /孔子说
4、: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1、子曰:“学而时习之, 。” 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
5、做老师了。 、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 四)、重点内容解析。 1、如何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个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并能灵活运用的人,这句话说明了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诚实的态度,切莫不懂装懂。 二、重点内容练习 一)从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则孔子语录,试着说说它
6、的现实意义。 示例: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给“恕”字下,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要以此为行动的准则,互相体谅,以礼待人,讲公民道德。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 是以: 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
7、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 不愤不
8、启,不悱不发。 译: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 答案 (三)1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2凭什么;因此;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1C 2A 1女通汝,读r,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 2了解 知道 记住 知道 知道通智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
9、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二、世说新语两则 一、知识点梳理 一)、字词:1差2因 3至4去5讲论6乃至7俄、骤8舍去9期行10儿女 11引 12入门不顾 二)、文章主旨 感悟 咏雪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7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明白事理,落
10、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 三)、文言常识 了解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他爱好文学,招纳文士,组织编纂了世说新语。 四)、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8、集:集会 五)、译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
11、相比。 2、未若柳絮风起。 不如把它比做柳絮随风飘舞。 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友人过了正午还没来,陈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 六)、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七)、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12、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二、重点难点练习 一)、你怎样看待陈元方的“入门不顾”? 示例: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应当即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算作“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中:_ 不:_ 引:_ 顾:_ 2给文中划线句
13、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又“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敝
14、人 卑职 陛下 令尊 寡人 足下 令郎 老朽 麾下 敬词有_ 谦词有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 8这则故事选自_,作者_,_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答案 1中午 通否 拉 回头看 2友 太丘 友 3无信无礼 4C 5B 6敬词 谦词 7略 8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六、1.淮南子人间训 刘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擅长、善于。 逃跑。 带领。 因为。3.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4寓言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 童趣 一、知
15、识点梳理 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字词解释 1、余:我。2、稚:幼小。3、张目:睁大眼睛。4、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5、藐:细微的事物。6、细:仔细。7、故:因此。8、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9、私:自己。10、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11、之:的。12、项:脖颈,颈。13.果:果真1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5、于:在。16、素帐:未染色的帐子。17、徐徐:慢慢地。18、唳:鸟鸣。19、以为=把当作。20、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安适、愉
16、快;然:的样子21、兴:兴致。 22、方:刚刚。23、盖:原来是。24、之:指蛤蟆。25、虾蟆:癞蛤蟆。26、鞭:名词活用为动词,鞭打。27然自得:高兴得连声叫好28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29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译文: 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它们,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
17、叫,当作青云白鹤的图,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癞蛤蟆的到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问
18、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
19、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6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答: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7.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答: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8.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答: 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细致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想像力。 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年级 上册 复习 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5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