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人教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一课 基本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准备 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 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
2、 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 2、发展阶段 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 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 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
3、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第二课 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1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及点的集合形式 2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 3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点与线的集合的形式。 教学难点:点、线、面的联系与画面美的体现。 教学准备: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彩色纸、剪刀、胶水、铅画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图片对比导入。 说明: 课件出示画面效果完全不同的点彩派
4、创始人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以及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请同学们分析不同作品中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 在分析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到:点彩画画面以点排列的方式绘制,画面效果较为朦胧,与之完全不同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画面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实。 1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两幅画叫什么名字?作者分别是谁? 2这两件作品画面效果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地方? 大碗岛的塞纳河景色 拾穗者 知识全面剖析。 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等方式进行。 1.点的横向排列形成什么? 2.点向四周排列又形成什么? 3.点疏密不同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 4.点大小不同
5、的排列会形成怎样不同的效果? 各种工具表现不同的点。 欣赏点的各种形式。 1.欣赏生活中动植物身上点的图片。 2.中国画里的点和线。 点画作品分析。 课本中选择了不同种类的点绘画作品,在此,可将各种作品展示于学生面前,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作品的绘画方式,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点的作用及表现形式。 1同学直观感受点彩画、纸拼贴画、纸团蘸色点画、彩笔点画等作品。 2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学生不同的作品以及绘画方式。 学生实际操作。 说明: 这一环节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相互交流、体验乐趣的过程。学生能否根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将画面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是这一
6、环节的根本。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学生的画面及时保留较好的效果。 学生操作的过程是对知识技能加深与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画方式进行作画。因为本课从技法上讲相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也可选择或参考课本中的作品进行临摹。 作业要求:1.选择点画方法之一进行创作或临摹。 第三课 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
7、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课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
8、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构图。 、用线描表现。 、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 、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第四课 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初步认识线造型的艺术特点,并能运用正确的技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锻炼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使健康和谐地发展。 2.能力目的: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 3.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
9、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用金属线材创作一个艺术造型。 难点:线造型的创意表现。 教学过程 一、认识软材与硬材。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上课所备的工具材料情况。 2.教师从教学知识说起,引导学生认识“线”。线:两点之间作连接,便是线。 3.教师拿实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软材,什么是硬材。点明本课学习硬线造型。 导入本课,板书课题。 二、欣赏认识线造型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线造型作品和学生作品中,认识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线造型作品。 三、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四、实践操作,练习创作线造型。 五、作业展示,共享创作成果。
10、 第五课 风景写生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2.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
11、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发展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
12、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第六课 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3、指导
13、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成8组,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未完成的可以在课后接着制作。 4、准备下节课的表演,想一想改怎样表演。 第二课时 剪影表演 课前准备:布置环境 一、 8个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二、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点评。 三、总结: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
14、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第七课 漂浮的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将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完美结合的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探究简单的浮力知识,并结合身边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在制作漂浮物时,创新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游戏l: 发给学生每人一支吸管,提出游戏要求:你能想到几种令吸管在水中漂浮起来的方法? 游戏2: 抢答如果给你一把吸管,让它们漂浮在水面上
15、设想一下都可能有哪些不同的造型? 二、思考反馈 吸管为什么可以漂浮? 铁很重,为什么轮船却能漂浮在海上? 三、信息交流 a.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b.哪位科学家最早发现了浮力? c.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浮力的小故事吗? 四、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材料:铁、纸、不同造型的盒子、木片、泡沫、毛笔等。)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漂浮? 看一看:书中同学作品给了你哪些启发? 试一试:运用折、剪、卷、组合等不同手段,你能用手边的材料组织什么样的漂浮物的造型? 讲一讲:你能设想一下它的功能及装饰吗? 五、探索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能浮在水面上的新颖美观的玩具。 第八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六年级 上册 美术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5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