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三化学全册总复习.docx
《人教初三化学全册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初三化学全册总复习.docx(1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初三化学全册总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 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 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 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
2、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物 混合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物质种类 稀有气体 酸性氧化物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质 纯净物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 碱 化合物 有机物 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矿物,合金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
3、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含碳元素外的化合物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 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 b.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
4、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2 O MgO Fe2 O3 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aO K2 O CaO Na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 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2 BaO+H2O=Ca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值小于7 酸的名称
5、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 ,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1.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 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 酸 二元酸和三元酸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 无氧酸 鉴定酸的方法有: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1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它们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蓝色的氢氧化铜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
6、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可溶性碱的溶液值大于,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溶碱变红色 鉴定可溶性碱溶液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11.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第一种分类方法: a.正盐,例如 NaCl、Na2 S ,KNO3 无氧酸正盐叫 “某化某”Na2 S_ MgCl2_FeS_ 含氧酸盐叫“某酸某”KNO3_ BaSO4_Na2CO3_ b.酸式盐 NaHCO3_ 、 Ca(HCO3 )2_、NaH2 PO4 _ 常见的酸式盐的酸根
7、有: 、 、 、 c.碱式盐:2 2 3 第二种分类方法 按盐中相同部分的离子称为某类盐:含碳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碳酸盐、含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 硫酸盐、含硝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硝酸盐、含铁离子的盐称为铁盐,等等。 12.酸碱指示剂和值: 酸溶液的值小于7,酸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弱PH值越大。水、中性的硫酸盐、硝酸盐和盐酸盐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值等于。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可溶的碱溶液值大于。碱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弱PH越小 13.酸碱盐溶解性口诀: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 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8、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14.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 其他沉淀是白色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2)Ag2 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 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
9、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化学式 15.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种单质 但H N O Cl等符号不能表示单质,它们的单质是:H2 N2 O2 Cl2 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O氧 Si硅 Al铝 Fe铁。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化学的“语法”: 某分子”由“某原子构成”。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或“某某分子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
10、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构成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H 和He CO、N 和Si O 、S和 S2- OH 和 F 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 组成 物质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同类原子总称 构成 构成 构成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 分子 16粒子:如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11、 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 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17.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个水分子由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 18.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原
12、子不能再分。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19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 HCO3- NH4碳酸氢根硫酸氢根磷酸氢根磷酸二氢根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 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
13、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20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2+ 3+ 2+ 阳离子:Na Mg2 Al3 、 NH4、FeFeCa 2阴离子: OH S2 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MnO42- ClO3 2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第二、三层最多容纳个电子。 按顺序背诵:质子数从18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 2
14、2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时,易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成为阳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成为阴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时,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时,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合价 23. 化学式的写法: 单质的化学式:大部分单质的化学式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 下面几种元素的单质不能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须注意: 氢气H2 氧气O2 氮气N2 氯气Cl2 氟气2 溴臭氧O3 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的一般关
15、系:“倒写倒读”。 化合价与化学式 NH3、有机物如 CH4等化学式是负价在前正价在后。 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化合价 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前N3价 ,后N5价。 24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a 价的钙元素 价的氧元素 2 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价 背诵化合价口诀: 价钾钠银铵氢, 价钡钙镁铜汞锌 二三铁、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价磷, 氟、氯、溴、碘价 氧硫要记清。 氢氧根、硝酸根价, 硫酸根、碳酸根-2价, 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元素化合价是零。 注:铵是NH4原子团; 2价的铁叫“亚铁”; +1价的铜叫
16、“亚铜” 无氧时S为-2价,跟氧结合时4或6价。SO32原子团叫“亚硫酸根” 无氧时Cl为-1价,跟氧结合时1、+3、+5或+7价 25.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一个某原子的质量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26.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溶液里的置换反应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Ba K C
17、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钡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 铜汞银铂金 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 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按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由小到大排列:Al Mg Ca Na Fe Zn K(39)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
18、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都保持不变。 注意事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有沉淀生成的反应中,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不能同时有难溶于水的物质。初中化学只有碳酸盐跟酸反应有气体生成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7我国古代在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主要有:造纸术、火药、烧瓷器 28.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缓慢进行不易被人觉察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 燃烧必备的二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自燃:由缓慢氧化积聚的热量引发的自发燃烧。白磷着火点低,易自
19、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常用的还原剂有H2 、CO、C等, 具有还原性。 29.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 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注意:二氧化锰只是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里作催化剂,在其他反应里可能不是催化剂 30. 书写化学方程式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化学式写正确,方程式要配平,条件箭头要标明。 遵守二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随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化学 全册总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