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至第五单元课时教案.docx
《人教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至第五单元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至第五单元课时教案.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至第五单元课时教案1 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
2、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谁学下棋?怎么学下棋?学得结果怎么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1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4、,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2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
6、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 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
7、白每句话的意思。 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两小儿为什么争辩?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2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
8、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
9、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5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注意“涔、潸”的读音。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
10、“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
11、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
12、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6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
13、子”是指作者从XX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XX年,一共是XX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
14、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体会写法: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
15、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
16、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师生读书问答。 7 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
17、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 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
18、言 教学反思: 3 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8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
19、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
20、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一 第五 单元 课时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