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库、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某水库、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水库、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XX县XX河XX水库、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 1第二章:工程任务和规模. . .47第三章: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及水工建筑. .64第四章:工程管理. .78第五章: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永久占地.92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109第七章:工程投资估算.122第八章:经济评价. .125附件一:水文水能计算表附件二:工程投资估算表附件三:拱坝应力计算1 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任务1.1 项目建设依据项目区概况XX水库、电站位于XX县 部的XX河上。XX县位于新疆伊犁州 部,巩乃斯河 游。地跨东经10752221082724,北纬27314228924之间。XX
2、县总面积997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91公里,南北宽约33.8公里,海拔高度7924621米之间。下辖6镇5乡77个行政村。总人口30.32万人,由哈、汉、维、回等34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人口13.7万人,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XX县三面环山,呈东高西低、两侧高中间低的特殊地形,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四季特征较为明显。由于受西来湿润气流东进的影响,成就XX县冬暖夏凉的良好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8.5,年积温为27003500,全年日照时数24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自西向东为270880mm,年平均无霜期为169天。独特的逆温带气候形成了农牧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全县有可
3、耕地80万亩(耕地面积60万亩)。境内有巩乃斯河、卡普河、吐尔根河等大小水系24条,年总径流量为25.09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98.12万千瓦,电能蕴藏量为48.12万千瓦。全县有838.4万亩新疆乃至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688万亩。肥沃的土质、优质的牧草、充沛的降水量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哈萨克羊、新疆褐牛、伊犁马为我们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直保持着全疆牲畜存栏100万头(只)县和产肉万吨县的称号。全县已探明金、银、铜、煤、铁、铅、锌、铌钽、饰面石材、石灰岩等24种矿产,占伊犁已发现63种矿种的38%。其中,铁的远景储量近2亿吨,探明储量在5000万吨以上,
4、平均含铁量为58%,开采品位为62.5%,铜的探明储量为30万吨(金属量)。XX是新疆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世界四大高山草原国家AAAAA级那拉提旅游风景区、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国家AAA工业旅游示范点西域酒文化博物馆、乌勒肯吉尔尕郎自然保护区、确鲁特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乌孙古墓群、远古壁画和白沟旅游区等位于境内。蓝天、白云、冰川、河流、森林、草地垂直立体分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丰富多样自然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伊犁“东大门”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那拉提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独特魅力,为开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人文历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全县现有旅
5、行社2家,星级宾馆7家。全县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示范区总面积6133公顷。已建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总面积598.6平方公里。全县森林面积212.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4.2%;拥有中世纪遗留下来至今保留较完好的的10万亩野果林和3万亩野杏林,被誉为“世界苹果源种地”和“中国野果基因库”,野果年产量在3500吨以上;县境内有近20万亩野生芦苇和湿地资源,有雪莲、贝母、甘草等名贵药材100多种;主要野生动物有黑熊、雪豹、马鹿等10余种。XX县东联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和静县接壤,北距独山子260公里,南接阿克苏库车县440公里,西出霍尔果斯口岸280公里,东联西出、沟通南北的区位
6、优势十分明显,是南北疆人流物流的集散地。217、218国道和316省道纵横交错于境内,那拉提机场的建成已经为XX县经济社会发展构筑起新的空中优势,形成了两横一纵、空地发达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多年来,XX县在自治区、自治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形成了以制糖、粮油、酪蛋白、生物制药等农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和白酒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框架。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23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2.28亿元,增长25.6%;第三产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1.2%。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
7、十五”末的33:39:38调整到“十一五”末的31:45:24。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6367元,增长22.0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7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县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99亿元(不含兵团,下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13.38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实现7.57亿元、林业增加值实现0.29亿元、牧业增加值实现5.3亿元、渔业增加值实现0.0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实现0.2亿元。已创建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个(XX镇),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9个,州级新
8、农村建设重点村5个;完成县域、11个乡镇、39个行政村(场)的新农村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农民集中居住比例为99%,牧民集中居住比例为71.8%。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8.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2.56万亩、油料播种面积5.62万亩、甜菜播种面积6054万亩、麻类播种面积0.8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56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22885吨,全年农药使用量(按实物量计算)23.17吨。全县草原面积838.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为688.92万亩),从事草原畜牧业的人口有6499户38653人。2010年,XX县年末存栏牲畜100.03万头,年出栏牲畜79.17万头。有11个乡镇畜牧
9、兽医站,配有村级防疫员203名、村级防疫室12座、综合服务站7座、固定防疫栏38座。全县森林总面积达到212.8万亩,活立木蓄积1408.2万立方米。其中山区森林面积162.3万亩、平原天然林面积29.6万亩,平原人工林面积20.9万亩。人工林中有林地面积20.7027万亩。其中用材林8.4543万亩,农田防护林6.1724万亩,经济林9.6万亩。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5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5.5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8411立方米。有大小引水渠42条,干渠总长341.5公里,已防渗202公里,防渗率为59%;支渠总长368公里,已防渗308公里,防渗率为83%;斗渠总长496公里,已
10、防渗392公里,防渗率为79%;农渠总长1204公里,已防渗901公里,防渗率为75%。水利灌溉面积41.84万亩,水利工程三级渠系配套率为6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46%。全县水能资源679.1MW,水电发电总装机容量19880KW,年发电量5742KW。现有大小水电站17座,设计装机容量15425KW,农村用电量3580万千瓦小时。完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80余处,受益人口25.3万人。目前,全县已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饮水人口为13.2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58.8%。不安全饮水人口为9.2万人。全县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1.32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9.9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918台,小
11、型拖拉机1915台,谷物联合收割机289台,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94%。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18.27亿元。其中:县属工业增加值11.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25.05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93.17%。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申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用地储备达到3000亩,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1600万元。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个,总投资3853万元。累计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9.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9.5平方公里。新修编县城总体规划正在实施,县城规划区规划建设和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专业镇、中心镇规划
12、建设水平提高。2010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975万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4242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740万元。县城道路铺油率、水泥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61.3%,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4,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0万,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项目顺利推进。园林绿地面积达到357.3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9.6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12% 。2010年,全县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26亿元,其中:资质等级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产值6826万元。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6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46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6993万元,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9
13、.58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房屋销售面积2.61万平方米,房屋空置面积0.2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房屋销售额6807万元,其中住宅房屋销售额3217万元;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813元/平方米。 全县公路总里程2150.28公里。其中,县境内国、省道362公里,农村公路1788.28公里。通油率县到乡达到100%、乡到村达到80%,全县通达率达到95%,客运网络覆盖率达到96%。2010年,全县完成货物运输量424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32988万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量1657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99123万人公里。邮政、电信、移动、联通、铁通通信业务总量11165.74万元。其中:电信通信业务总量3
14、70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794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4万户,普及率达到14.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0.84万户,普及率35.7部/百人。拥有110千伏变电所3座。35千伏变电所7座,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470公里,10千伏及以下配电线路2075公里,电网覆盖全县11个乡镇。目前全县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6116户,从业人员8654人,注册资金2.35亿元。全县私营企业331家,从业人员1964人,注册资金10.31亿元。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975万元,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6942万元,占整个市场的比重为49.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7034万元,占整个市
15、场的比重为50.3%。分行业看:全县批发5999万元,零售业105595万元,住宿业701.5万元,餐饮业21680万元。2010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9433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439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165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895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12793万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6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9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05亿元,其中:个人贷款及透支5.83亿元,单位贷款及透支6.4亿元,中长期消费贷款6.28亿元。全县拥有学校83所。一贯制学校12所,初中2所,完全中学3所,高中2所,小学3
16、8所,县直幼儿园1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2010年,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45736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605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681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1855人、高中在校学生7826人;县直幼儿园在校学生55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4%;初中入学率100.06%;残疾儿童入学率88%;全县初中毕业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72%。本、专科上线率达86.75%。全县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项,其中:自治区级项目5项,自治州级项目1项,全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7项。截止2010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书馆1个,档案馆1个,人民广播电台
17、1个,电视台1个,夏牧场牧业电视台1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1个,广播电视铁塔5座。中央及各省节目广播人口覆盖率95%,本县节目广播人口覆盖率73%。中央及各省节目电视人口覆盖率95%,本县节目电视人口覆盖率71%。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不包括未联网用户)。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81个。其中县级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11所,医务室1所,个体诊所39个,村卫生室120个,门诊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965人,其中:执业医师263人,助理医师95人,注册护士215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87人,初级职称534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两基”工作达标县、“全国
18、文化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全国卫生园林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引智示范工作先进县”、“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县城”、“ 全国卫生县城”和“自治区平安建设先进县”、“自治区文明县”、“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自治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40余项国家、自治区级荣誉称号。XX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富民强县、平安和谐为重点,
19、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抢抓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力以赴推进钢铁产业战略升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旅游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水能开发,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壮实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促协调”,在改革创新中“增活力”,在保障民生中“求和谐”,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强基础”,抢抓机遇、科学跨越,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跨越伊犁河谷、接轨天山北坡,努力实现XX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 %,力争19%,突破61个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以上,突破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
20、产投资增长45%以上,达到27.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5个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突破3.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突破12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000元以上,突破8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和14以内。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6亿元,年均增长17%,力争达到19%,突破148亿元;三次产业之比达到23:58:19;全县工业增加值突破68亿元,年均增长25.8%;一般预算收入突破7.7亿元,年均增长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8%以上,突破258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人均基
21、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依据巩乃斯河流域邻近的 气象站水文气象资料统计。XX县气象站多年平均气温17.3,最冷月1月平均6.1,最热月7月平均28,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5.5。多年平均降水量1146.3mm,其中最大年降水量1765.5mm(1954年),最小年降水量720.8mm(1966年),丰水期49月占75.4%,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196.7mm。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夏旱、秋旱、暴雨、冰雹、大风等。XX河未发现有可利用的矿产资源,调查无重要的动、植物分布,流域内土壤
22、为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等。XX水库、电站工程枢纽布置是:铺设7250m引水管道至 ,建泵房提水 m入库,在库区左建2900m隧洞供水至 水厂,然后向县城、灌区供水。水库主要功能是向XX县城供水、供电及灌溉 。社会经济状况XX县总面积997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91公里,南北宽约33.8公里,海拔高度7924621米之间。下辖6镇5乡77个行政村。总人口30.32万人,由哈、汉、维、回等34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人口13.7万人,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县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七十二团、武警8662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69036部队、巩乃斯种羊场、那拉提景区管委会、
23、自治区XX监狱、XX林场、伊宁(XX)那拉提机场等13个单位。XX县系古丝绸之路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先秦为塞人地,自两汉至晋属乌孙国土,隋唐间依附西突厥并改国号为石汉那国,宋时属东喀拉汗王朝,从辽至元为阿里麻里省辖,明朝属卫拉特,均为游牧之地。清王朝一统新疆后,巩乃斯划归厄鲁特营游牧场。光绪十四年(1888)设宁远县时,为宁远一部。民国19年(1930)巩留置县,巩乃斯为其东部牧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农牧业的发展,巩乃斯于民国28年(1939)从巩留县划出,设恰克满设治局。民国31年(1942)更名为XX设治局。民国35年(1946)实行县治,即XX县。1950年5月,XX县人民政府成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库 电站 工程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