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水文3分析课件.ppt
《自然地理学——水文3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水文3分析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第五章 水 文主讲教师:赵志忠,第四节 地下水(ground water)一、地下水概述 地下水,就是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中的各种状态的水。地下水包括气体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等形态。而液体状态的地下水又可分为润湿状态、薄膜状态、毛细管状态和自由重力状态等。各种状态的地下水是彼此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地下水是河流补给来源之一;积极参与水循环;是人类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它可直接作为都市给水、灌溉用水、工矿业用水的水源;在某些地区,深层地下水含有较高的矿物质成分,如食盐、芒硝、钾盐、碘、演等,可以提炼作为化学工业的原料;有些矿泉具有医疗上的作用;地下热水
2、又可利用来发电;地下水对农作物生长也有很大影响,如地下水水位过高易产生盐渍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地下水还往往能导致局部的动力地质地貌现象,如山崩、滑塌、陷穴、溶洞等,对厂房建筑、水利、交通建设等都有极大的影响,若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地下水,则会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源遭受污染等。,1地下水的蓄水构造 地下水的蓄水构造,是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相互结合而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一个蓄水构造体需具备以下3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透水的岩层或岩体所构成的蓄水空间;第二,有相对的隔水岩层或岩体构成的隔水边界;第三,具有透水边界,补给水源和排泄出路。,(一)地下水的蓄水构造与岩石的水理性质,
3、不同的蓄水构造,对含水层的埋藏及地下水的补给水量、水质均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坚硬岩层分布区,首先要查明蓄水构造,才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地下水源。这类蓄水构造主要有:单斜蓄水构造、背斜蓄水构造、向斜蓄水构造、断裂型蓄水构造、喀斯特(岩溶)型蓄水构造等。也有根据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空间分布及水源条件,区分为山前冲洪积型蓄水构造、河床冲积型蓄水构造、湖盆沉积型蓄水构造等。,2.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与水的贮容、运移等有关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水理性质。它主要包括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等。,(l)容水性:指在常压下岩土空隙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衡量和表示岩石容水性的大小,常用容水度(wn)来表示。容水度
4、是在自然条件下(常温、常压)单位体积的空隙岩石中所能容纳水分的最大含量。也即是岩土容纳水的最大体积(vn)与岩土总体积(v)之比:wnvn/100%。容水度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岩土空隙的多少和连通程度。在充满水的条件下,容水度在数值上与孔隙度、裂隙率或岩溶率相等。但对于具有膨胀性的粘土来说,充水后体积扩大,容水度可以大于孔隙度。,2.岩石的水理性质,(2)持水性 是指在岩土引力超过了重力作用情况下,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它是在附着力和毛细管力超过了重力作用的结果。这种水是非重力水,也就是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持水性在数量上用持水度(wr)表示。持水度是岩土在重力水排出后所保持的水体积(vr)与岩
5、土总体积(v)之比。即:wr二vr/v 100%。持水度的大小取决于岩土颗粒的大小和裂隙面接近的程度。可以说,持水度与岩土颗粒大小成反比,而与裂隙面接近程度成正比,与颗粒表面积成正比。,(3)给水性 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它是在重力作用超过了附着力和毛细管力作用的结果,流出的水就是重力水。当岩土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称为饱水岩土。岩土给水性能的大小,可用给水度(u)来衡量。给水度是从饱水岩土中流出的水体积(vg)同岩土体积(v)之比。即u=vg/v 100%。给水性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持水性相同,但它们的数值是互为相反的,即给水性与岩土颗粒大小成正比,而与裂隙面接近
6、程度成反比。,(4)透水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岩土本身能使水透过的性能。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性,其次是孔隙的多少。例如,粘土的孔隙度很大,但孔隙直径很小,使水难通过。透水性的好坏只是相对而言。透水性的好坏,决定着水的运动速度。一般透水性好,给水性也好。但给水性的研究,是为解决动储量测题的,而透水性的研究则是解决静储量的。,(二)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1)渗透水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土壤岩石的孔隙中而成为地下水,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2)凝结水 大气中的水汽,在空中水汽压大于地下水汽压时,水汽流入地下,在土壤、岩石的孔隙中直接凝结而成地下水。这种水在沙漠地区可较为
7、明显地看出,有的地方凝结量竟然可达到当地的地下水水量的20%。(3)岩浆逸出水 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化合而成地下水。当然,这种水的水量是很少的。,(三)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虽然埋藏于地下,难以用肉眼观察,但它像地表上河流、湖泊一样,存在集水区域,在同一集水区域内的地下水流,构成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1地下水流系统的基本特征 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汇集于某一排泄区的全部水流,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处于同一水流系统的地下水,往往具有相同的补给来源,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形成相对统一的整体,而属于不同地下水流系统的地下水,则指向不同的排泄区,相互之间没有或只有极微弱的水力联系。地
8、下水流系统与地表水系相比,具有如下的特征:,(l)空间上的立体性 地表上的江河水系基本上呈平面状态展布;而地下水流系统往往自地表面起可直达地下几百上千米深处,形成空间立体分布,并自上到下呈现多层次的结构。这是地下水流系统与地表水系的明显区别之一。,(2)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地表上的江河水系,一般均由一条主流和若干等级的支流组合而成有规律的河网系统;而地下水流系统则是由众多的流线组合而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在系统内部不仅难以区别主流和支流,而且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可以表现为受气候和补给条件的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亦可因为开采和人为排泄,促使地下水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甚至在不同
9、水流系统之间造成地下水劫夺现象。,(3)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的并存性 在重力作用下,地表江河水流总是自高处流向低处;然而地下水流方向在补给区表现为下降,在排泄区则往往表现为上升,有的甚至形成喷泉。,此外,地下水流系统涉及的区域范围一般比较小,不可能像地表江河那样组合成面积广大(达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大流域系统。据托思的研究,在一块面积不大的地区,由于受局部复合地形的控制,可形成多级地下水流系统,不同等级的水流系统,它们的补给区和排泄区在地面上交替分布。,2地下水垂向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式 如前所述,地下水流系统在空间上的立体性,是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之一。而地下水垂向的层次结
10、构,则是地下水空间立体性的具体表征。下图为典型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垂向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式。自地表面起至地下某一深度出现不透水基岩为止,可区分为包气带和饱和水带两大部分。,包气带(是指地面以下,地下水面以上不饱和的土壤含水带。这里土壤颗粒、水和空气三者并存,由于降雨和蒸发的影响,其含水量经常在变化)又进一步区分为土壤水带、中间过渡带及毛细管水带等3个亚带。饱和水带则可区分为潜水带和承压水带两个亚带。从贮水形式来看,与包气带相对应的是存在结合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和毛管水;与饱和水带相对应的是重力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以上是地下水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式,在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各地区地下水的实
11、际层次结构不尽一致。有的层次可能充分发展,有的则不发育。如在严重干旱的沙漠地区,包气带很厚,饱和水带深埋在地下,甚至不存在;反之,在多雨的湿润地区,尤其是在地下水排泄不畅的低洼易涝地带,包气带往往很薄,甚至地下潜水面出露地表,所以地下水层次结构亦不明显。至于像承压水带的存在,要求有特定的贮水构造和承压条件。而这种条件并非处处都具备,所以承压水的分布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上述地下水层次结构在地区上的差异性,并不否定地下水垂向层次结构的总体规律性。这一层次结构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地下水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按埋藏条件进行地下水分类的基本依据。,二、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自然界中的水,无论是大气水、地表水或
12、地下水,都不是化学纯水。就地下水来说,由于它参与自然界水的总循环,所以它具有相当复杂的化学成分,并呈现不同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地下水长期在岩石和土壤的空隙中埋藏和运动,必然要与周围介质(岩石、土壤)相互作用,不断地溶解介质中的可溶盐类人体等成分。同时,随着地下水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运移,其化学成分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地下水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溶剂,又是一种复杂的天然溶液。分析研究这种复杂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对于阐明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和防治地下水危害以及指导水文地球化学找矿,充实矿床成因理论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温度
13、、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密度、导电性和放射性等。这里着重简介前五个方面。1温度 地下水温度随深度而异。近地表的地下水,其温度受气温的影响,具有周期性的变化:一般在日常温层以上,水温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年常温层以上,水温具有季节性变化;在年常温层,地下水温的变化很小,一般不超过0.1;而在年常温层以下,地下水温度则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升高而成为增温层,其变化规律决定于一个地区的地热增温级。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l所需增加的深度,单位为,m/。各处地热增温级不同,一般为 33m/。,地下水温地区分布差异大。在新火山地区,地下水温可达100以上。例如在堪察加半岛、冰岛、日本等地一些
14、喷泉都有这种情况。在寒带、极地以及高山地区,地下水的温度很低,有的可低至-5。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平原中,浅层地下水的年平均温度常接近所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或稍高l2。地下水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因受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而形成地下热水。它通过一定的通道,例如,沿断裂破碎带、钻孔等上涌,致使地热增温级大大提高,这种地区叫做地热异常区。具有良好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地热异常区,有可能形成富集大量地下热水或天然蒸汽的地热田。,2颜色 地下水一般是无色的,但由于它的化学成分的含量不同,以及悬浮杂质的存在,而常常呈现出各种颜色。如含有三氧化二铁的水,多呈褐红色;含腐殖质的水,呈暗黄褐色。,3.透明度 常见
15、的地下水多是透明的,但其中如含有一些固体和胶体悬浮物时,则地下水的透明度有所改变。为了测定透明度,可将水样倒入一高60cm带有放水嘴和刻度的玻璃管中,把管底放在1号铅字(专用铅字)的上面,打开放水嘴放水,一直到能清楚地看见管底的铅字为止,读出管底到水面的高度,即为其透明度。根据这种观测方法可以把水的透明度划为四级。(l)透明60cm的水深可以清楚地看见3mm粗的黑线;(2)微混浊30cm以上的水深,仍可清楚地看见这种粗线;(3)混浊 30cm以内的水深才可清楚地看见这种粗黑线;(4)极混浊水深很小也不能清楚地看见这种粗黑线。,4.气味 一般地下水是无味的,当其中含有某种气体成分和有机物质时,产
16、生一定的气味。如地下水含有硫化氢(HZS)气体时,则有臭鸡蛋味;有机物质使地下水有鱼腥味。5.味道 地下水的味道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及溶解的气体。如含有大量的氯化钠(NaCI)使水有咸味;钠、镁的硫酸盐使水具有苦味;当溶解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时,常有爽口的味道;含有适量重碳酸(Ca(HCO3)2)和重碳酸镁(Mg(HCO3)2),味道很可口,一般称为甜水。,(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这里着重介绍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矿化度和硬度。1.地下水的主要化学成分 由于地下水与岩石发生了相互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因此使地下水中溶有各种不同的离子、化合物分子以及不同的气体。地下水中最主要的离子有CI-,SO42-,HCO3
17、-,CO32-以及H+,Na+,K+,Ca2+,Mg2+等。除此之外,也含有一些化合物,如铁、铝氧化物(Fe2O3,Al2O3)等。地下水中常含有某些气体和放射性元素,但是含量甚微。地下水的气体成分,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根据地下水化学成分可以寻找有用矿产,特别是放射性矿产。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地球化学找矿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江西大盐矿的发现,水文地球化学探矿法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2矿化度 一升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就叫总矿化度,简称矿化度。以g/L表示。它说明水中所含盐量的多少,故它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重要标志。由于矿
18、化度不同,水质也有不同。若矿化度大,是同于矿化水,矿化度很小是淡水。矿化度的测定,通常是把水加热到 105110,使水全部蒸发干,剩下的残余物的重量即为水的总矿化度(即每升水中含干涸残余物的克数)。由于部分物质在烘干时蒸发掉,也可能有悬浮杂质渗入,所以用烘干法求得的矿化度是近似值。按照矿化度的大小,可以将地下水分为以下5类:淡水为1g/L;弱矿化水(微咸水)为13g/L;中等矿化水(咸水)为310g/L;强矿化水(盐水)为1050g/L;卤水为50g/L。在通常条件下,低矿化度的水(淡水)常常以重碳酸根离子(HCO3-)为主要成分;中等矿化度的水以硫酸根离子(SO42-)为主要成分;而高矿化度
19、的水,则以氯离子(Cl-)为主要成分。,3.水的硬度 含有多量的时Ca2+和Mg2+的水称为硬水。这是因为水中含有的钙、镁盐类,在加热时易形成坚硬的沉淀物质。而通常把水中Ca2+和Mg2+的含量称为硬度。它们的含量愈高,硬度愈大。硬度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由于加热煮沸后水中失去一部分Ca2+与Mg2+,这部分Ca2+与Mg2+的数量称为暂时硬度。当加热煮沸后,仍然溶在水中的Ca2+与Mg2+,造成硬性的硬度,叫永久硬度。硬度的单位通常采用“德国度”。德国度一度相当于1升水中含氧化钙10mg,或氧化镁7.2mg。用毫克当量换算,则将毫克当量(mged)乘以2.8,得到的数字就是德国度。,硬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学 水文 分析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8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