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
2、清作者叙述顺序 1草原之美让人魂牵梦绕,现在,赶快打开书,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吧!有个问题请大家边读边想:课文围绕草原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1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像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3、,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
4、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 板书
5、: 自然美 草原 人情美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后感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不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在讲课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学好呢?课后,我觉得本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现在把成功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
6、原的美丽景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兵分两路,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景物的描写,然后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这样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
7、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
8、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
9、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3 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
10、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
11、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后感 这篇课文是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而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所述的内容很好理解,但对于西部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学习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上课时,在讲解课文的同时,穿插所搜集的资料,如讲有关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国传入外国的文化,外国传入我国的文化等,学生兴趣很浓,激发
12、了学生对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了解的兴趣,及对西部的热爱,而且有些学生课后还兴致勃勃地找到老师问这问那。我感觉,这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白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4 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3、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
14、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
15、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5 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6、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抓关键
17、词品读这三句话。 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
18、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 雨雪打来,白杨树_ 面对干旱,白杨树_ 面对洪水,白杨树_ 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6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
19、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
20、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指心脏。指思想、感情等。 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
21、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
22、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7 板书设计 教后感: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8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