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课件.ppt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景观(自然地理区)山地自然区划研究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之分。为一定生产目的而进行的区划是应用性自然区划。,第一节 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一、世界第一个自然区划禹贡将中国划分为九州。二、近代自然区划开始于欧洲19世纪初:洪堡、霍迈尔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道库恰耶
2、夫20世纪1040年代:景观地带、自然区、生物气候分类、立地等概念相继出现。三、近30年来西方国家的自然区划多以生态区划形式出现:贝利(Baily):区域、区、省、地段;奥美尼克:生态区、生态亚区。,四、中国的自然区划:(1)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同时参与区划工作;罗士培、葛德石、斯坦普等;李长傅、李四光、冯绳武、李旭旦等。(2)部门自然区划尤其是气候区划方案很多;(3)在政府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自然区划工作;(4)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立项支持管辖区的自然区划;(5)近30年来不断出现自然区划新方案,除综合自然区划外,生态区划、自然资源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冰川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
3、也相继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400mm等降水量线,3000m等高线,地跨三大自然区的省级行政区,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A.地貌、气候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两大要素,B.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二、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一)东部季风区,A.范围:,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上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B.地形地势:,海拔较低,C.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集中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D.土壤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土壤发育好,生物种类繁多,E.水文:,多外流河,主要是以雨水补给,F.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自然面貌发生了
4、巨大的变化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范围:,主要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等。,B.地形地势:,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C.气候:,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D.土壤生物:,植被大部分为沙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低.生物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E.水文:,多属内流区,河流短小,平地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山地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多但多是咸水湖.,F.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较东部季风区小,绿洲农业和牧业较发达,但应注意荒漠化的影响.,(三)青藏高寒区,A.范围:,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B.
5、地形地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C.气候:,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D.土壤生物:,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森林少.动物稀少.土壤发育差,土层浅薄.,E.水文:,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有较多的冰川,湖泊.,F.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因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人口密度小,土地利用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发展林业,农业.,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广泛而深刻,不够广泛而深刻,微弱,水旱灾害,水分,热量,种植业为主,草原牧业为主 灌溉农业,高寒牧业为主少部分河谷农业,我国三大自然区
6、的人类活动,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区划原则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1,发生统一性原则。A,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B,区域的发生统一性不是其组成成分或组成部分所有特点形成的同时性。C,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固体基础(地质地貌)的年龄。一般而言,区域的固体基础可能比较古老,而区域自然特征的形成则较晚。D,低级区域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分化出来的。因此,区域等级越低,年龄越小,等级越高,年龄越大。E,任何区域都是在发生上统一的,但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不同区域,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或特点应有区别。,2,相对一致性原则: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7、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3,空间连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自然区划中区域单位必须保持空间连续性和不可重复性。任何一个区域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柴达木盆地的归属,实际上是阿尔金山和西祁连山的从属性问题。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任何区域都是地域分异作用的产物,在具体进行地域划分时,必须考虑地域分异的作用及其在各个区域中的表现。综合性原则强调区划时全面考虑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的作用。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在区划时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二、自然区划的方法1,古地理方法:发生统一性原则必须通过古地理方法来贯彻;2,顺序划分和合并以及类型制
8、图法: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的重要方法;,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类型制图,3,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贯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4,主导标志法强调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依据,尤其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分区时必须按照统一的指标划分。,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1,区划原则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2,区划原则和方法都是相互补充的,应用其中的一个原则和方法,并不排斥其它原则和方法。3,区划原则具有一定的从属性,不同原则应有不同的适应范围。总原则和局部原则,大原则和小原则之间也应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发生统一性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的总原则。中国
9、综合自然区划在高级单位依据生物气候原则,低级单位依据地质地貌原则划分。,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双列系统: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单列系统:同时反映这l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一、地带性区划单位1,地带性单位的特点A,地带性单位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B,地带性单位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C,地带性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伸展,并呈带状分布的趋势;D,地带性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2,地带带性单位的等级系统(1)带:最高级区划单位。A,带主要依据热量条件划分;B,每个带
10、除具有一定的辐射平衡值外,还具有与其温度特征相适应的地理过程。C,目前公认的带的划分图式为: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2)地带: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A,地带的定义及应用于山地区划每一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代表性土类、代表性植被群系纲。,B,划分地带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的确定:一般依据土壤和植被特征划分地带。但实际中常求助于气候指标。C,过渡地带问题两种情况:1)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综合体本身彼此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草原与荒漠。2)两个基本地带的成分特别是植被成分混杂于一过渡带内;各森林地带间的过渡。两种方法:1)把过渡带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区划 理论 方法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