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
《人教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章不等式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章不等式教案第二章 不等式 2.1.1 实数的大小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小通过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
2、,及时巩固,逐步掌握作差比较法 教学教学内容 环节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度不得超过40 km/h若用 v (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 v 与40之间的数导 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入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度不得低于50 km/h若用 v (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 v 与50之间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师生互动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情境问题 答:v40 答:v50 师: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是怎样的? 28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新知的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3、的对应关系 P B A 5 4 3 2 1 0 1 2 3 x 观察:点 P 从左向右移动,对应实数大小的变化 数学基础模块 上册 新 课 呈现结论: 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的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的点对应的实数大 ab ab0 ab ab0 ab ab0 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点A对应的实数与点B对应的实数各是多少?哪个大? 生: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点A表示实数3,点B表示实数2,点A在点B右边,32 当点P在不同的位置,学生分别比较点P对应的实数与点A,点B对应实数的大小 个别学生口答,其通过动画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提升
4、练习1 在数学表达式: 51; 2 x40; x21; x6; y4; a2a 中,不等式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 (D) 5 练习2 把下列语句用不等式表示: (1) y 是负数; (2) x2是非负数; 他学生评价,遇到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 因为例题1较为简单,讲解教师引导,学生两个,剩余两个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在参与中(3)设 a 为三角形的一条边长,a 是正数; (4) b为非正数 例1 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实数的大小: (1) 3和4; (2) 65 和 ; 76 7101(3) 和 ; (4) 12.3和12 11173解 (1)因为 (3)(4)3410,
5、所以 34; 29 口答共同完成(1)和(2) 第二章 不等式 小 结 作 业 (2)因为 6536351 0, 76424242学生完成(3)(4) 学生仿照例题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复习(ab)2的展开式 学生仿照例题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使用作差比较的方法但仅限于使用,不必强调要求学生掌握这个方法 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判断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65所以 76例2 对任意实数 x,比较(x1)(x2)与(x3)(x6)的大小 解 因为 (x1)(x2)(x3)(x6) (x23x2)(x23x18) 200 所以 (x1)(x2)(x3)(x6) 练习3 (1)比较(a3)(a5)
6、与(a2)(a4)的大小; (2)比较(x5)(x7)与(x6)2 的大小 例3 比较(x21)2 与 x4x21 的大小 解 因为 (x21)2(x4x21) (x42x21)x4x21 x20, 所以 (x21)2 x4x21,当且仅当 x0时,等式成立 练习4 (1)比较 2 x23 x4 和 x23 x3 的大小; (2)比较 (x1)2 和 2 x1的大小 作差法的步骤:作差 变形 定号(与0比较大小) 结论 必做题:教材 P 33,练习 A 组第 3 题; 选做题:教材 P 34,练习 B 组第 2 (2)(5)(6)题 30 数学基础模块 上册 31 第二章 不等式 2.1.2
7、不等式的性质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解决简单的问题 2. 掌握应用作差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与分组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的经验,师生共同探究天平两侧物体的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运用作差比较法来证明之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后面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教学内容 环节 导 入 创设天平情境问题: 观察课件,说
8、出物体a和c哪个质量更大一些? 由此判断: 如果ab,bc,那么a和c的大小关系如何? 新 课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新知的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性质1(传递性) 如果 ab,bc,则 ac 分析 要证ac,只要证 ac0 32 学生思考、回答得出性质1 数学基础模块 上册 新 课 证明 因为 ac(ab)(bc), 又由 ab,bc,即 ab0,bc0, 所以 (ab)(bc)0 因此 ac0 即 ac 引导学生判断: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 创设一种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减去)同一个数,空间,为后续性质2(加法法则) 如果 ab,则 acbc 证明
9、因为 (ac)(bc)ab, 又由 ab,即 ab0, 所以 acbc 思考:如果 ab,那么 acbc是否正确?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推论1 如果 abc,则 acb 证明 因为 abc, 所以 ab(b)c(b), 即 acb 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变号后可以从一边移到另一边 练习1 (1)在62 的两边都加上9,得 ; (2)在43 的两边都减去6,得 ; (3)如果 ab,那么 a3 b3; (4)如果 x3,那么 x2 5; (5)如果 x79,那么两边都 ,得 x2 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学生猜想 33 学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在
10、“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乐园 对不等式的性质及时练习,进行巩固 把猜想作第二章 不等式 新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4人一组,把不等式52的两边同时乘以任意一个不为0的数,观察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变化 多试几次,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性质3(乘法法则) 结果后,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为教学的出发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规律 如果 ab,c0,那么 a cb c;如果 ab,c0, 那么 a cb c 证明 因为 a cb c(ab)c, 又由 ab,即 ab0, 所以 当 c0时,(ab)c0,即 a cb c; 所以 当 c0时,(ab)c
11、0,即 a cb c 如果不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学生代表进行口答,其他学生评价 练习2前3个小题由学生思考后口答;后3个小题同桌之性质学生容易出错,用练习及时巩固,通过相互课 不变,如果都乘同一个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思考:如果 ab,那么 a b 练习2 (1)在32的两边都乘以2,得 ; (2)在12的两边都乘以3,得 ; (3)如果 ab,那么3 a 3 b; (4)如果 a0,那么 3 a 5 a; (5)如果 3 x9,那么 x 3; (6)如果3 x9,那么 x 3 练习3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若 ab,则 a cb c ( ) (2)若
12、 a cb c,则 ab ( ) (3)若 ab,则 a c2b c2 ( ) (4)若 a c2b c2,则 ab ( ) (5)若 ab,则 a(c21)b(c21) ( ) 小 间讨论,回答 评价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 要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34 回顾、总数学基础模块 上册 结 方法:作差比较法. 注意点: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 结、矫正、提高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作 业 必做题:教材 P36,练习A组; 选做题:教材P37,练习B组 35 第二章 不等式 2.2.1 区间的概念 1. 理解区间的概念,掌握用区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
13、方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 通过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让学生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用区间表示数集 对无穷区间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采用数形结合法与讲练结合法通过不等式介绍闭区间的有关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在数轴上表示两种不同的区间,学生类比得出其它区间的记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为学习用区间法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教师提问: (1) 用不等式表示数轴上的实数范围; 导 入 (2) 把不等式1x5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14、 新 课 36 4 3 2 1 0 1 x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回答,并在练习本上作出图象 设计意图 复习初中所学旧知,有助学生在已有知设 a,b 是实数,且 ab 满足 axb 的实数 x 的全体,叫做闭区间,记作 a,b,如图 a,b 叫做区间的端点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区间时,若区间包括端点,则端点用实心点表示;若区间不包括端点,则端点用空心点表示 教师讲解闭区间,开区间的概念,记法和图示,学生类比得出半开半闭区间的概念,记法和图示 用表格呈现相应的教师只讲两种区间,给学生提供了类比、想象的空间,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数学基础模块 上册 新 课 例1 用区间记法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
15、9x10; (2) x0.4 解 (1) 9,10; (2) (,0.4 练习1 用区间记法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这些区间: (1) 2x3; (2) 3x4; (3) 2x3; (4) 3x4; (5) x3; (6) x4 例2 用集合的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区间: (1) (4,0); (2) (8,7 解 (1) x | 4x0;(2) x | 8x7 练习2 用集合的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区间,并在数轴上表示这些区间: (1) 1,2); (2) 3,1 例3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x|x2或x1 解 如图所示 2 1 0 1 x 区间,便于学生对比记忆 教师强调“”只是一种符号,不
16、是具体的全体实数也可用区间表示为(,),符数,不能进行运算 号“”读作“正无穷大”,“”读作“负无穷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学生抢答,巩固区间知识 学生代表板演,其学生理解无穷区间有些难度,教师要强调“”只是一种符号,并结合数轴多加练习。 三个例题之间,穿插类似的练习题组,使学生掌握不等式记法,区间记法,数轴表示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逐层深入,及时练习,它学生练习,相互评价 使学生熟悉区 同桌之间讨论,完间的应用 练习3 37 第二章 不等式 已知数轴上的三个区间:(,3),(3,4),成练习 (4,)当 x 在每个区间上取值时,试确定代数式 x3的值的符号 小 结
17、集合 x | xa x | xa x | xa x | xa 填制表格: 集合 x|axb x|axb x|axb x|axb 区间 区间 区间名称 数轴表示 数轴表示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通过表格归纳本节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本节知识条理化,便于记忆。 作 业 必做题:教材P39,练习A组 选做题:教材P40,练习B组第 1题 38 数学基础模块 上册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通过教学,体会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3. 通过对不等式有关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元一次不等式
18、的解法 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首先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接着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相应的步骤,这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最后引导学生在数轴上用区间表示各不等式的解集,在此基础上求出相应不等式组的解集 教学教学内容 环节 导 入 展示本章的章前语关于全球通和神州行的服务资费问题 问题1 如果只考虑本地通话的费用,则通话时间为多少时,神州行方式的费用小于全球通方式的费用? 解 设本地通话时间为 x min,由题意得 0.6 x500.4 x 解这个不等式的步骤依次为 设置实际生情景在课活情境问题。 本中起导入新教师适当点课作用,考虑学拨,直至得出不等生实际情
19、况(分式 析应用题的能此次活动中,力尚欠缺)和题0.6 x0.4 x50, (移项) 教师应重点关注:目难度,应设置0.2 x50, (合并同类项) 讨论要有足够的层层递进的问x250 (两边同除以0.2, 时间和空间,学生题,以降低难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在小组讨论交流度 所以,在本地通话时间小于250 min时,神州行方式的费用小于全球通方式的费用 时,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39 第二章 不等式 新 课 1一元一次不等式 未知数的个数是1,且它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1 解不等式 2(x1)解 由原不等式可得 12(x1)2(x2)21 x6, (原式两边乘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二章不等式教案 人教中职 数学 基础 模块 上册 第二 不等式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