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课内课后古诗赏析.docx
《人教七年级课内课后古诗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七年级课内课后古诗赏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七年级课内课后古诗赏析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 1、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抒发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
2、“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
3、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4、秋 词 刘禹锡 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1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
4、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5、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小令以景物描写来营造意境,
5、以景衬情。结合具体劲舞体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此曲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 二、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1、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的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该诗一二两句写的是朋友邀我作客,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三四两句写是山村风光,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 表示诗人将不邀自至,与开头“邀”字遥相呼应,表现
6、了老友间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3、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思想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 三、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答。 不矛盾。 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1、填空:
7、“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3、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五、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
8、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3、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六、泊秦淮杜牧.唐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特点是迷蒙,冷寂。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和冷寂的景象。 2、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
9、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 七、浣溪沙 晏殊 宋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宋 赏析: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
10、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九、如梦令 李清照.宋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十、观书有感 朱熹.宋 赏析: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
11、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1、 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 这首说理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绘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七年级下册课外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七 年级 课后 古诗 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