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某地区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区第三中学迁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总论11.1项目背景11.2项目概况42项目实施环境62.1#县教育情况62.2项目的规划相关性7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03.1改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教学环境103.2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求113.3增加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123.4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普高资源集聚134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144.1招生对象144.2生源分析144.3普高资源分析164.4学校师资配备184.5建设规模185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205.1场址选择205.2场址现状215.3建设条件226建设规划方案296.1建筑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296.2项目定位及建设要求306.3项目总体规划方案316.4工程建
2、设内容356.5工程方案386.6主要设备方案416.7配套设施417环境影响评价457.1项目地块环境现状457.2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467.3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467.4环境保护措施488节能518.1节能原则518.2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518.3节能措施529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549.1执行标准549.2劳动安全危害因素549.3安全措施559.4消防措施5710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备5910.1组织机构5910.2建设管理5910.3人力资源配备6111项目实施进度6211.1实施工期6211.2实施进度安排6212工程招投标6412.1概述6412.2招标组织形式64
3、12.3招标方式64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613.1投资估算6613.2资金来源与筹措6913.3投资计划6914社会评价7014.1项目对社会影响分析7014.2项目对所在地的互适性分析7114.3社会风险分析7215研究结论73附 表:附表1 项目投资估算表附表2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 图:附图1 项目区域位置图附图2 项目选址意见图附图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图附件:附件1 #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县#中学迁建工程建设项目的用地预审意见(象土资预200747号)附件2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附件3 #县环境保护局文件关于#县#中学迁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浙象环许2007
4、110号)附件4 #县#中学迁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意见1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省#县#中学迁建工程。1.1.2承办单位概况本项目的承办单位为#省#县#中学。#省#县#中学创建于1996年8月,位于#县丹城西街57号,总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中学搬迁前原址,原为#县属完全中学。根据#县教育布局的要求,1998年秋季起停收初中学生。2001年学校改为高级中学。现有编制班34班,在校学生1811人,平均班额53.3人。十年来,共培养高中毕业班99班,毕业学生5200余人,为高校输送应届合格新生4700余人。学校有在编教职工160人,退休教职工1
5、5人。131名专任教师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课程研修结业20人,硕士研究生毕业2人;中级以上职称104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占31.3;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人,市级名教师3人。学校设有校长室、党总支、工会、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总务处、团委。有校级党政工领导6人,中层干部11人,全部大学本科毕业,13人为中学高级教师。学校共有正式党员45人,预备党员1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坚持开拓进取,全面发展的八字校训,建设好学俭朴,守纪开拓,严谨奋进,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会考和高考成绩逐年提升。近几年,会考合格率达99%,优良率
6、75%以上,高考上线率98%以上,本科率68%以上,社会影响日趋扩大,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十年来,学校荣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等近百项荣誉称号,被命名为#县文明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文明单位,2006年,被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1.1. 3报告编制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3、#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4、#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5、#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6、#省#县域总体规划;7、#县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8、#县中小
7、学布局调整规划;9、#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10、#省一级重点中学评估标准;11、#省工程建设标准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标准1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3、其他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14、委托方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科教兴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兴衰,事关下一代的成长,事关全市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形势下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从长远看,一个地方人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决定着一个
8、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振兴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和基本国策,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其目的就是要争先抢占在国际竞争中科技、人才和经济的制高点。可以说现在教育的差距就是将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差距。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这一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均衡教育的迫切要求仍有差距。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
9、远远不能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教育办学的逐步完善和规范,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全面提高教育环境质量和教育管理质量。为进一步加快普高教育的发展,优化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解决普高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扩大#县普高优质资源,促进标准化办学的发展,#县#中学迁建显得尤为必要。 1.2项目概况1.2.1拟建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丹西街道六升村,场地东临西大河及莱薰路,西侧靠近欧家河,南临中央河路,北为规划生态大道。1.2.2建设规模及内容办学规模:#县#中学迁建后规划办学规模为普通高中48班,学生2400人。建设规模:项目总占地面积104
10、303,建设用地面积84689,总建筑面积59203。建设内容:迁建#县#中学,在此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学条件。主要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师生食堂、宿舍、体艺馆、游泳馆、行政楼、综合楼、同时建设运动场、篮排球场等运动设施。1.2.3主要建设条件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县丹西街道,周边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社会条件及技术条件均能满足建设要求。1.2.4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工程前期为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工期为9个月;工程建设期为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工期17个月。1.2.5项目建设投资和筹资方案该项目总投资为17807万元,资金
11、来源为银行贷款10000万元,学校自筹600万元,财政拨款7207万元。1.2.6主要经济指标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名称单位规模备注1总征地面积1043032净用地面积84689生均占地面积35.293建筑占地面积165724总建筑面积59203生均建筑面积24.675田径场18000400米塑胶跑道6篮球场个83520规格7排球场个42215规格8道路、广场111779绿化29700生均绿地面积12.410建筑密度%19.5711绿地率%35.0712容积率0.6613项目总投资万元1780714建设工期月172项目实施环境2.1#县教育情况2.1.1#县教育发展现状#县教育在“
12、十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功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县”这一目标。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学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2005学年,全#县幼儿入园率达到94.35%,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和99.92%,高中段教育克服了升学高峰期的困难,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从2000年的72.1%提高到91.2%,基本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段15年教育。 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和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事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到2005年秋全#县共有幼儿园155所,在园幼儿15179人;小学完小以上44所,在校生34879人;初中26所,在校生16172
13、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7815人;独立设置职业高中、中专和成人学校3所,附设职高和技校等5所,在校生5854人。2.1.2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相对于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来说,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问题有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裕;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充分解决;教育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骨干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学历和业务能力亟待提高。2.1.2#县普通高中教育#县目前有公立高中5所,民办高中1所。中学、二中、三中为公立高级中学,石浦中学为普职并存的公立高级中学,西周中学为公立完全中学,#
14、滨海学校系公民个人投资兴办的民办完全中学。 中学系首批省一级重点中学、二中、三中为省二级重点中学、#滨海学校为省一级民办及省二级重点中学。 #县普通高中学校分布情况如下:丹城城区有中学、三中、#滨海学校3所;石浦城区有二中、石浦中学2所;西周镇有西周中学。 近两年初中毕业升高中率为91.17%,普职比基本保持在1:1左右。近三年高中教学质量稳中有升,高考平均上线率为91.7%,重点率为13.5%,高考录取率高于省平均录取率1-2个百分点。2002年中学考生以高出第2名20分的优势获省高考文科状元。2004年中学考生以665分的高分夺得全市文科第一名。2.2项目的规划相关性2.2.1#县国民经济
15、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健全现代教育体系,高标准普及基础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标准、高品质普及15年教育,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优化校园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等项目。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互动发展的格局。2.2.2#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重的发展理念,着力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硬件建设为主向软硬件建设并重转变
16、作为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建设20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全市累计建成20所省一级重点普通中学,享受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比例超过80%;学前三年至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城乡教育相对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中段教育事业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教育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和全国前列,教育体系形成新的格局。2.2.3#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县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中提到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大力推
17、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全#县建成2所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3所省二级重点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中有9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优质高中学习。大力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全#县九年制义务教育段学校85%以上达到“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要求,其他的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和装备基本达到#市学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要的标准。全#县学校全部完成“校校通”,50%以上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城镇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每所中小学拥有2个以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2.4#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县中小学
18、布局调整规划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通过整合、改造等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学均衡发展;多元化多形式的普及高中段教育,至2010年城区高中普及率达到93%,2020年达到96%;各类职技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保持在1:1。实施一流学校工程,以省级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办学档次;城区各类学校至2010年前达到#省万校标准化学校标准,至规划期末达到规范化和现代化学校标准。本次规划在倡导集中力量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的前提下,确定初中规模为18班以上;高中(职高)规模为30班以上。小中学(包括初中、高中、职高)每班4550人,一般按45人计。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9、3.1改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根据#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市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每生占地面积18-3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2平方米。而按照#省等级重点普通中学评估操作标准,等级重点普通中学校园占地面积生均不少于30平米,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10平米,有住校生的学校,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按住校生生均分别增加5平米和4平米。#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人均用地面积指标为47.92平方米/人(30班),44.57平方米/人(36班)。测算48班和60班规模的学校人均用地面积约为40平方米/人。#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指出#县教育发展以实施一流学校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学校为规划重点。
20、#县#中学现状总占地面积297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1074平方米,生均11.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尚未达到#市相关规划要求,与省等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差距更为明显。从教学设施来看,现有图书馆、球场、体育馆、田径场等教学设施的配置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运动和生活需求,与省一级重点中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根据省等级重点中学评估标准,学校只能容纳800名学生就读,而目前学校实际在读学生达到1800名,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现有的状况已经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学校迁址后可用地面积扩大,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建学校的学习、生活和体育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将得到提高,
21、学校整体的教学资源更加完善和优越。加上幽静和谐的校园景色和与之协调的周边环境,该校的教学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3.2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教学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原本职业高中教育占较大比重的我国中等教育也出现了变化,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为此#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全市中职和普高教育严格按照1:1的要求配置。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这一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普通高中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供给数量不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也越
22、来越高。从#县普通高中的数量来分析,教育资源总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普高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县目前有5所国办普通高中,1所民办普通高中,按常规办学规模计算,只能容纳学生7000人左右,而目前普通高中的实际在校人数在7500人左右,其中#县#中学只能容纳800名学生就读,而目前学校实际在读学生达到1800名。2006年#县初中毕业生升学高中率为92%,与#市平均升高率95%相比落后了3个百分点,与#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提出的初升高比例达到98%还差6个百分点,而其中普高升学率只有48.6%。这说明了#县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三中迁建后,办学规模扩大至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地 第三中学 迁建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