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桩基砼灌注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挖孔桩基砼灌注方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工挖孔桩基砼灌注方法人工挖孔桩基砼灌注方法 人工挖孔桩虽然简单,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灌注技术也比较成熟,但是在我们的施工中,因某些微小的条件发生改变,其结果却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工程管理人员不但具备相关的施工经验和知识,还要具备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不能机械照搬照套。在施工时,要仔细全面熟悉图纸、规范、规程及施工工艺流程,认真分析,规范操作,不放过细节,才能发挥各种施工方法的作用,正确指导施工,建一流优质工程。 一、一般灌注方法 当桩孔无积水及孔壁渗水较小时,可用一般方法进行混凝土灌注。灌注混凝土时要抽干孔内积水,抽水的潜水泵应设置逆流阀,防止提出水泵时管中残留水流入孔内。若有少量
2、水不能抽干可用干水泥或小部分干拌混凝土铺底后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一般采用串流筒下料分层浇筑,插入式振捣棒捣固密实的方法浇筑。浇筑过程中应尽可能短地缩短浇筑时间提高浇筑速度,这样可以利用混凝土自身的重量压住水流的渗入,减小孔壁渗水的积累保证灌注混凝土质量。用串流筒浇筑时,防止渗水过多造成混凝土过稀而离析,可适当减小混凝土用水量,减小混凝土坍落度。 无水条件下,混凝土也可采用导管法下料。当水抽干后下入导管,导管底离孔底50cm为宜。用导管法灌注混凝土,混凝土的坍落度可以按水下混凝土要求控制。拌制的混凝土要求有良好的和易性和良好的流动性。此种方法可利用混凝土自身的重量使混凝土密实,同时也可减小渗水的
3、影响。导管的埋深控制在26m左右,灌注过程中及时测量混凝土表面高度并及时拆卸导管。 当临近孔出现多孔渗水时,可于一孔集中抽水,降低其它孔的水位后,采用普通灌注方法灌注混凝土,积水孔最后采取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 二、清水条件下灌注水下混凝土 当地下水比较大,水无法抽干,或抽干后很快水面又上涨,或集中抽水灌注后剩余一孔抽水困难时,这时应考虑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由于人工挖孔桩无泥浆、同时又有护壁,孔内几乎无沉淀,水质近似于清水,因而此情况称为清水条件下灌注水下混凝土。 1泥浆条件下水下混凝土灌注方法。冲击成孔,回旋钻成孔灌注水下混凝土的主要施工要求和方法:导管内径200350mm,导管底离孔底0.3
4、 0.5m;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过程中无显着离析、泌水现象,灌注时有足够的流动性,其坍落度宜为180220mm;首批混凝土满足导管首次埋深1.0m,并填充导管底部,首批混凝土后,应连续灌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宜控制在26m。 在实际施工中,当孔底沉淀、泥浆比重满足要求后,均按上述要求和方法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只是在首批混凝土处理上有区别。一般直径在2m及以下的桩,混凝土料斗约1m3左右,依靠料斗中混凝土下放完成的时间差连续补充混凝土,以此保证首批混凝土的灌注数量。经实践证明,此操作方法能保证顺利地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保证成桩质量。 2断桩原因分析。某大桥挖孔后,灌注时间大多到
5、了雨季,使地下水变大,桩孔内的积水可达10多米甚至20多米深,如再抽水灌注水下混凝土已相当困难,因而起初采用了钻孔灌注桩一样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结果却出现连续多次断桩事故,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原因。现将断桩可能原因,清水条件下与泥浆条件下灌注桩的不同之处分析如下: 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出现离析、泌水现象,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差,混凝土堵住导管不能下流造成断桩。此情况两种条件下均存在。 导管没做水密试验,导管漏水或导管连接处密封不严,塑料垫圈损害,导致导管漏水。当一批混凝土灌注完成后,混凝土运输车离开至下一辆混凝土运输车就位或拆导管的时间内,可能使导管内混凝土顶面产生积水,当下一批混凝土下放
6、时,先到达的部分混凝土被导管内的积水淘洗与稀释,从而造成混凝土水泥浆与骨料分离,失去流动性堵住管道而断桩。此情况两种条件均有可能发生。但在泥浆情况下,泥浆本身具有一定粘度和很多细小颗粒物,对导管的微小渗漏有一定的封堵作用,清水则不然,因而同等条件下,有泥浆的危害比清水条件下小。 导管底离孔底较高,使导管下部混凝土量变大,首批混凝土被淘洗稀释严重,失去流动性。第一批混凝土在灌注时由于连续灌注,混凝土依靠其自身惯性能继续流动,但当稍有停顿后,混凝土停止流动而失去流动性,形成阻力,使后续混凝土不能流动,造成断桩。在泥浆条件下,孔底或多或少有一部分泥浆沉淀物,此部分物质呈稀泥状,黏糊状,当首批混凝土到
7、达后,该部分物质一部分被混凝土冲起覆盖在混凝土表面,起到一定保护膜作用,减轻混凝土被进一步淘洗和稀释。而清水条件下,要完全依靠混凝土本身形成封闭面,在封闭面的作用才能进行堵水。 混凝土料斗小,首批混凝土不能起到封住导管1m的要求,虽然在首批混凝土下放的过程中,混凝土运输车仍在放料,但放料的速度远不能满足导管全断面下料的需要,不能较好地形成封闭面,造成水进入而淘洗、稀释了大部分首批混凝土,使混凝土骨料与水泥浆分离,到最后第一车混凝土只剩小部分未被淘洗,形成封闭面,但被淘洗的部分混凝土已有足够的阻力阻止混凝土的继续流动。而泥浆条件下,泥浆和沉淀物的部分封堵保护作用,减小、缓解了混凝土被淘洗稀释速度
8、,使得后续的混凝土能继续起到首批混凝土的作用,弥补了料斗小,首批混凝土不足的问题。 孔内水头高度不够,造成导管内空气柱过长,首批混凝土下放时,由于空气阻力,使混凝土下流时不能充满整个导管形成封闭面以全断面下料,而是部分充满导管,这种情况会使导管内水无法被挤出或全部挤出,而造成混凝土被严重淘洗稀释而失去流动性造成断桩。钻孔灌注桩水头高度基本到孔口,导管内空气柱极短,因而阻力极小,使混凝土能全断面下流,形成封闭面挤出导管内泥浆,阻止了混凝土被淘洗稀释。 拔导管时,混凝土面与导管埋深没测量好,因失误造成导管超拔,或拔导管时猛拔猛拉而使导管超拔,造成断桩,此情况两种条件下均有。 3清水条件下水下混凝土
9、灌注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清水条件下混凝土灌注要点如下: 选择合适的配合比,提高混凝土质量,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保证适宜的坍落度,使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能有较好的流动性。 导管在使用前,应按要求严格做好水密试验,对漏水、接口不好的导管,损坏的密封垫应坚决换掉,在下放导管时现场技术人员应严格监督,保证接头严密不漏水。 下放导管前,现场技术人员应准确测量孔深,准确计算并测量导管长度,外露位置。导管底离孔底高度一般清水灌注桩取下限值0.30.4m为宜,灌注时严格按此高度和位置执行。 采用较大料斗,保证料斗中的混凝土就能封住导管1m深度要求,并连续灌注混凝土,条件具备时可两车混凝土同时运到料斗位置,
10、使头两车混凝土能连续不间断放料。 当孔中水头不够高时,可向孔中放水,提高孔中水头高度,缩短空气柱长度,以使混凝土能沿导管全截面下流,形成封闭面挤出导管中的清水,防止混凝土被淘洗稀释。 拔导管时应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混凝土顶面标高,确定导管拆卸长度,拆管时要慢,不可提升过猛而断桩。 三、无水水下灌注 无水水下灌注施工分为三步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及施工方式。 第一步,灌注第一车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为干孔灌注坍落度120140mm,分层灌注混凝土并振捣,分层厚度为30cm。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有次序的振捣,振捣间距为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插入下层混凝土深度不小于5cm,每一振点振捣时间以2030s为宜,一般
11、以混凝土不再显着下沉,不出现气泡,开始泛浆时为准; 第二步,第二车及以后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为水下灌注施工坍落度180220mm,灌注时依靠混凝土自落冲击密实,无需人工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灌注过程中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坍落度及导管的埋设深度。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容易产生浮浆,坍落度小和导管埋设深度不足会导致密实性不够,坍落度大会造成混凝土离析,影响砼强度。导管埋设深度相比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标准2m6m可以适当加深,由于无泥浆护壁或清水护壁,混凝土翻出导管时受压力较小,增加导管埋设深度,使导管底口翻出混凝土与水下灌注时混凝土相同压力,保证混凝土自密效果不低于水下灌注。 第三步,当混凝土灌注至桩顶以下5米时调整混凝土坍落度为干孔灌注坍落度120140mm,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采用人工分层振捣的方法进行灌注,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或插入式振捣器有效长度1.25倍,施工方法与第一步相同,一般浇筑混凝土面高程高出设计桩顶15cm,保证破除浮浆后至设计桩顶高程时为密实混凝土。 无水水下灌注施工工艺结合了干孔灌注和水下灌注两种施工工艺,在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对桩基础灌注施工工艺进行了创新,此创新工艺不仅缩短了灌注施工时间、提高了桩基施工的效率,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并且通过工艺创新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245606.html